2016-02-19

6.8K

唔係呀嘛,我個仔要去睇精神科?

 




有部份家長一聽到「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這幾個字,心裡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感到有些許抗拒,覺得孩子年紀尚小,也許只是一時想不開,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或者可以再拖一拖,看看以後情況如何。那到底孩子去看精神科醫生,是不是就代表他們的情況很嚴重,甚至是「傻咗」或「癲咗」呢?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的職責,主要是為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評估、診斷與治療,涉及的範圍包括孩子的情緒、行為、發展及心理精神狀況等等。當中最常見的個案其實大多和情緒或行為問題有關,而非必定是嚴重的精神問題。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通常所接觸的問題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 情緒,如抑鬱、焦慮、恐懼、強迫症或身心症等
2. 行為,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DHD) 或品行問題
3. 發展,如自閉症、智力發展遲緩或學習障礙
4. 家庭,如父母離異或管教問題
5. 人際關係,如與家人、師長和朋輩的相處問題
6. 其他精神問題,如思覺失調、自殘、飲食失調及濫藥等等

 

大家可能曾經從影視作品中看過不少成年人主角與精神科醫生會面的場面,那到底在現實中,孩子與醫生見面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醫生通常會視乎每個孩子個別的情況、家長的取向,再加上自己的診症經驗,來決定應與家長和孩子共同會面,還是跟他們各自單獨交談。在與孩子會面時,醫生會持友善和藹的態度,與孩子建立關係,並且就他們的年齡選擇不同方法,例如玩玩具、畫畫或是對話來和他們溝通,加深對他們的了解,如有需要會以計分問卷作輔助。當對孩子的情況有一定認識後,醫生便會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環境等狀況來作出分析,並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當醫生要為孩子作評估時,家長和學校的參與也是不可或缺的。家長方面,最理想的情況是父母能夠一同前來,醫生會向家長了解孩子過往的成長歷史、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各方面的能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彼此間的溝通模式,以及出現紛爭時的解決方法等等,這些資訊會幫助醫生作出更準確的評估和診斷。至於學校方面,醫生在有需要時亦會與認識孩子的老師溝通,以了解孩子在課堂內外的學習表現,以及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的相處情況等等。

 

由於受到社會各方面聲音的影響,現今的香港確實仍有不少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標籤和誤解。試想想,若孩子感冒發燒,或是患上其他身體上的毛病時,家長很自然會主動帶他們看醫生。其實心理、精神和行為上的問題,也一樣會對孩子的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改變他們將來的一生。因此,家長在察覺孩子疑似出現有關的問題時,切勿諱疾忌醫,應盡早尋求專家的意見。除了兒童精神科醫生外,心理學家、精神科護士、輔導員,以及職業治療師等也可為孩子和家長提供不同方面的協助。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兒童健康】小朋友壓力大增加腸躁症風險 預防應從小做起!

【好物推介】大人細路各有煩惱?免疫力低、精神欠佳?5大法寶擊退問題!

【牙齒問題】整容失敗後有焦慮症?可能是患上軀體變形障礙!

10個媽媽1個產後抑鬱 一文了解成日、症狀及治療方法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