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非常寵愛子女,小朋友一個眼神已猜到他們想要甚麼。甚至可能由起床那一刻開始家長已安排好一切,直至上床睡覺的一刻。無論是吃早餐、穿衣服或其他情況,小朋友只需站著不動,媽媽或工人姐姐已打點好一切。
如此一來,小朋友不再需要利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到餐廳,食物到了眼前後,小朋友被問道:「吃不吃通粉」、「不如吃點火腿」或「吃漢堡嗎?我們還有薯條」。他們只要點頭或搖頭,或伸手指示,就能解決所有生活的問題。
註冊心理學家程衛強(Victor Ching)指出,這樣的情況會導致小朋友失去探索自己的需要,再去表達出來的機會,這是一個訓練的過程。他們失去了這樣的機會,表達自己便變較得困難。電子產品的興起,如手機、平板、電腦及電視,也許佔去了小朋友參與其他活動的時間,習慣單向的接收資訊,他們說話的機會就更少了。如加上父母的全天候保護,小朋友的語言能力便會進一步減弱。
除了語言能力,小朋友缺少表達機會亦影響解難能力。解難技巧需要時間去練習,簡單如大人偕同小朋友出門,保安叔叔逗小朋友說話:「你叫甚麼名字,幾歲大啊?」很多時照顧者會跳出來教小朋友「告訴叔叔你三歲了」。但於對答的過程,其實需要小朋友於腦中練習如何應對。重覆的次數多了,才能鞏固對答的能力,學習與人建立關係及應對眼前的問題。
家長希望小朋友學會與人交流,比起事事指導,讓小朋友得到面對問題的主導權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