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消息】一般研究顯示,多數孩子約在1歲至歲半開始說話,當中存在個別差異,如:女孩子可能會比男孩子早一些開始說話。瑪麗醫院言語治療師方思行指出聽力正常的幼童一般在八至九個月時會懂得牙牙學語,直至約五至六歲語言發展理應成熟,若出現「黐脷筋」情況,便需及早向言語治療師求助。
剪脷筋未能完全糾正
方醫生解釋嬰孩在八至九個月已懂得發出如「爸」、「媽」等類似說話的聲音,約一歲起便正式進入語言發展黃金期,開始逐漸學習利用不同詞彙,串連成簡單句子表達自己。
直至約五至六歲,語言發展理應成熟;若此時仍表達含糊、只能發出單音字或出現「黐脷筋」情況,家長應考慮向言語治療師求助,盡早接受語言訓練,便可減短治療時間。
所謂「脷筋」是指在舌頭底部一條連接舌頭肌肉和口腔底部的幼細組織,有部份兒童的脷筋因較人短而影響到舌頭的伸展幅度和活動能力,因而令至他們發出「t、d、l、n」 這些舌尖音時出現錯誤。如「黐脷筋」情況嚴重,專科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剪脷筋」,雖可改善發音情況,但不代表可完全糾正。
家中可進行口肌訓練
欲改善發音,除了「剪脷筋」,協康會建議家長在家亦可與子女進行口腔肌肉練習來加強口肌控制、舌頭力量和協調能力,例如,吹梘泡、哨子、用脷尖舔雪條或用飲管吸啜奶昔等。
此外,家長可尋求言語治療師的專業意見,治療師會為懷疑有發音障礙的兒童進行評估,再按情況提供適切發音訓練,以協助他們糾正發音,從而減低日後發音問題而引起溝通、社交及學習困難。
綜合報導:協康會、東方日報、特殊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