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超級市場,五顏六色的糖果、飲料和零食總能輕易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許多家長也會以此作為獎勵。然而,不少市面上的零食含高糖、高鈉,容易導致肥胖或高血壓。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零食含有人造色素等添加劑,可能影響小朋友的情緒及專注力!

到底甚麼是人造色素?
食用色素屬於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用於為食物著色或恢復加工後流失的色澤,使食品更具吸引力。人造色素並非天然來源,而是透過化學合成,主要由煤焦油或石油提煉而成。以下是一些常見於糖果、飲料、蛋糕等食品中需關注的人造色素:
| 名稱 | 食物添加劑國際編碼 | 顏色 | 可能含有此添加劑的零食例子 |
| 誘惑紅AC | E129 | 紅色 | 草莓味牛奶糖、魚肉腸等 |
| 淡紅 | E122 | 紅色 | 雜果味軟糖、棉花糖等 |
| 麗春紅4R | E124 | 紅色 | 芝士威化餅、夾心棉花糖等 |
| 喹啉黃 | E104 | 黃色 | 果汁、汽水等 |
| 日落黃FCF | E110 | 黃色 | 彩色花生朱古力、橙汁汽水等 |
| 檸檬黃 | E102 | 黃色 | 芝士圈、芒果啫喱等 |
人工色素或影響小朋友智商?
多年來,全球對人造色素對兒童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研究。2007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分別對3歲及8至9歲的兒童進行實驗,讓他們飲用含有不同劑量人造色素及防腐劑苯甲酸鈉的飲品。結果發現這些添加劑可能導致兒童行為更加活躍,並出現注意力渙散的情況。更令人關注的是,研究指出人造色素可能影響兒童的智商,導致智力下降高達5.5分。研究負責人更形容,其負面影響程度可與「鉛中毒」相比。

健康飲食指南:家長如何減少風險?
兒童過度活躍的成因非常複雜,涉及遺傳、腦部發展、家庭環境、睡眠質素、運動量等多重因素。雖然科學界對人造色素是否直接導致ADHD尚未有一致結論,但家長不應掉以輕心。以下是幾個實用建議,幫助孩子遠離潛在風險:
提醒1:細閱食品標籤
購買食品前,養成閱讀食品標籤的習慣。不僅關注營養成分(如糖、鈉含量),更要注意「成分」列表。若列表中出現E編碼或化學名稱,需審慎考慮是否購買。
提醒2:優先選擇新鮮天然食物
鼓勵孩子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全穀物、肉類、魚類及豆製品,這些「原型食物」不僅營養豐富,還不含人工添加劑,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選擇。

提醒3:減少攝取高度加工食品
糖果、汽水、薯片等高度加工食品,是食物添加劑的「重災區」。建議家長與孩子協定,將這類零食作為偶爾的獎勵,並以水果、堅果或乳酪等健康選擇替代日常點心。
提醒4:親自下廚,掌握食材來源
若時間允許,為孩子準備餐點是最佳選擇。親子共廚不僅有助增進感情,也能確保食材天然健康,避免不必要的人工添加劑。
提醒5:記錄飲食日記
如果懷疑孩子的行為與某些食品有關,可記錄「飲食日記」,觀察行為變化與飲食之間的關聯。若情況持續,建議諮詢兒科醫生或營養師,獲得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