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食mum mum啦!」很多父母在跟嬰幼兒交流時,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疊字如「車車」、「飯飯」,並將尾音上揚,除了聽起來可愛之外,這樣的溝通方式還效益十足,因為疊字能加深嬰幼兒的語言記憶、增強理解度,而上揚的尾音則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隨孩子長大,到3歲後掌握的詞彙愈來愈多,大人對孩子講疊字詞語的頻率下降,孩子說疊字語言的次數也隨之減少。
學懂語言溝通 有助穩定嬰幼兒情緒
嬰兒的言語學習過程屬於階段性,剛出生時有任何不適感都只能用哭來表達;到4個月開始牙牙學語;10個月才說出有意思的字;15個月以上學習的詞彙增加,能說出短句。註冊言語治療師黃皓程建議,初期嬰兒較易掌握嘴唇及舌頭發音如「爸爸、媽媽、打打」,這時應多訓練相關發音能力,對言語發展具有控制及協調作用。不過訓練時,要注意引導是否正確,比如說話時避免夾雜多種語言才不會導致語言混亂。另外,4至6個月開始,父母可針對言語學習給予更多引導和刺激,可指着身邊物件再告知物件的名稱,例如「車車」、「奶奶」、「花花」;多鼓勵他模仿大人說話,並給予鼓掌、獎勵等正面反應,皆有利於強化孩子發音及表達,提升專注力和穩定情緒。
孩子的言語發展受先天和後天因素影響。先天的聽覺問題會影響發音和說話;先天病變如唐氏綜合症會減慢言語發展;腦部語言區不敏感會降低語言學習能力。後天因素方面,家長應避免過分溺愛,避免讓嬰幼兒長時間吸吮手指或奶嘴;同時確保營養吸收,對嬰兒嘴唇及舌頭肌肉發展皆有幫助。黃皓程治療師指出,要多觀察孩子與同齡孩子的發展,若4至6個月還不懂牙牙學語、12個月無法講出有意義的單字、18個月仍不能說出短句等情況就必須留意。若不正視,容易因語言造成溝通障礙,導致孩子脾氣暴躁影響自信心及社交。2歲半至3歲時,孩子理應懂得數百個詞彙,雖然有些字眼的發音未必百分百準確,但一般都能聽懂;4至5歲之後,基本上說話已十分流暢,能運用各種句子結構和文法。若遇到發展障礙,言語治療師一般會先做評估,找出問題源頭,再教導家長多與孩子做言語練習,趕上應有的進度。
領先同齡一步 掌握良好語言能力
黃皓程言語治療師指出,家長們應該知道DHA可促進嬰幼兒腦部發育,其實另一種名為乳脂球膜(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MFGM)坊間稱為母乳黃金膜的營養成分,同樣有助腦部發展。黃皓程言語治療師表示有研究發現,連續12個月餵哺含MFGM成分的配方奶粉,寶寶在1歲時接受Bayley Scales Testing III 語言能力的認知測試,發現整體表現有所提升,比同齡寶寶的語言發展進度快,包括模仿家人所講詞語、發音以及對家人叫喚的反應能力。而他們在18個月大時接受CDI 漢語溝通發展表檢測時,在理解和表達句子的複雜性、量詞運用上也有較佳的表現。此外,這些嬰幼兒學習音節和關聯具體事物的能力都較出色,例如能認得媽媽、能察覺別人是在呼喚自己;對理解複雜句子的能力也更好,例如能理解整句「媽媽給寶寶講故事」,而不是比較簡單和零碎的「講」、「媽媽講」、「媽媽講故事」等字詞。同時對量詞亦有較佳的理解能力,能聽懂如一個人,一本書等詞語。
前面提到的MFGM是母乳和其他天然奶源中之乳脂肪滴的保護膜。它擁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150種以上的脂肪和蛋白質,如神經鞘磷脂(Sphingomyelin)和神經節苷脂(Gangliosides)等,有助腦神經細胞外層形成,可加快訊息傳遞,促進嬰兒腦部發展。由MFGM及奧米加 3 脂肪酸DHA 兩者構成的蛋白質脂肪組合,是促進嬰幼兒腦部發育及語言發展的要素。
註冊言語治療師黃皓程建議,初期嬰兒較易掌握嘴唇及舌頭發音如「爸爸、媽媽、打打」,這時應多訓練相關發音能力,對言語發展具有控制及協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