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娜在《愛回家》中飾演溫婉賢淑的霞姐,形象深入民心,問現實的她可真如此?她聞言輕輕笑了幾聲,爽朗地說自己其實是個「十三點」,非常阿Q。對待女兒豹豹,她自言似朋友多過母女,「如果不是有好嚴重問題要佢企定定聽我講,我不會『墩』起媽媽款。」
愛發問媽媽養出好學孩子
楊卓娜的女兒楊舒然(豹豹)今年讀小一,聽楊卓娜的描述,完全是一個好學的孩子:上課時專心聽課不聊天,因為「傾偈就聽唔到老師講野」;溫默書時連範圍以外的內容也一併溫習,因為想學多點、看看自己識幾多;有圍棋比賽時,自幼習棋的她比媽媽更著緊參加比賽。
是怎樣才能教出一個好學的孩子呢?楊卓娜笑說:「我有個好學的假象給她!」原來她經常都會自言自語問問題,豹豹見媽媽如此,自自然然也有好奇心與媽媽一同發掘答案。
是故,甚麼比賽、證書她毫不在乎。豹豹學的才藝可不少,國畫、鋼琴、下棋,但楊卓娜半點拿證書的意欲也沒有,「我只想培養她的興趣,希望她享受投入;相反,若她不感興趣,亦不會迫她。」
一切從興趣出發
「一切從興趣出發」這句話穿插整個訪問,也貫穿楊卓娜的教養生涯,從豹豹牙牙學語開始,她已跟老公達成共識:豹豹開心、有學習興趣和成功感這幾件事永遠排首位。至於讀哪間學校?不重要。
她為豹豹選了一間主張快樂學習、功課量不多的學校,她說:「功課要合理,貴精不貴多,最緊要小朋友學到,搏命做都無意思。」
六年的用心教養初見成效,豹豹感興趣的事甚多,但她為免豹豹三分鐘熱度,不時採取「延緩滿足」之策。譬如早年豹豹想學琴,她沒即時給予回應,卻又不停製造機會給豹豹接觸音樂,最後見一年下來女兒仍然堅持,她才讓豹豹一嘗學琴心願。
「老師說她好有興趣,會自己用平板電腦練習按鍵手勢,甚至自行預習未教的樂曲。」問她為何不買鋼琴好讓豹豹練習呢?她的答案還是一樣:「唔好咁容易得到,等她有多點興趣才買,現在辛苦點出去練琴,叫做有一個(等待的)過程。」
想養狗想了好長時間的豹豹,最近才獲媽媽首肯,如願以償。
學童受壓家長有責
在學業方面,楊卓娜縱不催谷,但也並非全無要求,訪問當天正值豹豹考試期間,楊卓娜要趕著接豹豹放學回家溫習,「平時小測由她自己溫,但考試會計分,我就較緊張。」幾多分才滿意?「無規定幾多分,識哂應該要識的就得。」
這十年八年,學習風氣特別誇張,學童面對的壓力彷彿已超乎他們所能承受。談到學童輕生這話題時,楊卓娜不諱言家長需負極大責任。
她認為學習和玩樂的時間要分明,學習時專心學,玩樂時全心玩,「玩就不要提學習,給孩子無謂壓力。」另外,免卻無謂比較,「就算大人都未必處理到,莫講話小朋友。比較係同自己比,同人地比無意思。」最後,分數永遠不是最終目標,「不是下下要100分,挫折亦是一種學習,學習過程都珍貴。」
中庸之道應對學習風氣
然而,她也不否認社會整體學習風氣比起過往激烈,身為社會的一員無法完全置身事外,奉行中庸之道的她不走兩極:不過份催谷,亦不全然放任。
「怪獸家長當然唔好,但社會競爭大,不能當無事發生,要調適自己貼近社會。家長要適當陪伴孩子,鼓勵他,但不是不停填鴨。人無法完全逃避壓力,要找途徑釋放,亦要在生活中磨練長智慧。」
成長中無可避免困難重重,家庭教育永遠是最有效的解藥,給予孩子力量和智慧面對難題。為人父母,必須以愛培育孩子,灌輸正確價值觀。楊卓娜三年前曾給豹豹寫過一封信,收錄在《給孩子的信》裡,信中她從學習到閱讀到待人處事到戀愛到夢想都逐一與女兒分享,楊卓娜坦然那都是她最想女兒知道的價值觀,人生即將面對的各個階段,她期盼早一步指引女兒。
看楊卓娜寫的信始知其寫作能力深厚,原來她讀書時沉迷瓊瑤小說,並由此展開欣賞中國文學之路。「中國傳統文學優美,好值得推崇,多看書和欣賞文學可豐富個人修養,提高感情靈敏度,裨益人生。」
後記:Working Girl
我安靜地聽著楊卓娜訴說教養心得,目光卻無法忽略她身上那件寫著”Working Girl”的衣服。女性當了媽媽以後,育兒與工作不斷拉扯,光陰不夠多,容易顧此失彼。
從前的楊卓娜選擇了工作,好多事都依賴工人姐姐,掉失了珍貴的親子時光,有時看到豹豹捉住工人姐姐狂錫,未免心酸。問她後悔嗎?她說:「無得後悔,我都要搵食,亦好開心有自己工作,惟有盡量平衡。現在拍完戲會抽多點時間陪豹豹,放假都少參加朋友聚會,留時間給她。」
在此和彼之間尋找那微細的平衡點,對身兼多職的都市女性來說,是場考驗。
撰文:蕭栽
攝影:Alex
場地:Hide n" Seek
部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