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一個旅遊網站的調查報告指3成受訪家長與子女外遊的目的與學業有關,報告結果被解讀為怪獸家長催谷子女,過份重視子女學業成績,以完成功課作外遊的附帶條件,更有社工和心理醫生指做法剝奪子女享受假期的時間、破壞假期中樂享天倫的開心時光。想不到大家對這個調查對象只有二百多名家長的調查結果如此關注,況且在不知道子女年齡、功課類型、旅程長短的情況下便作出定斷,令人意外。
想來,假如子女在四天台灣旅行團中,每日還要爭取在交通時間中,做兩小時補充練習的話,實在沒有必要;不過,如果孩子在10小時的機程中用半小時完成作文功課,還可以接受吧!若果孩子覺得在一個三周旅程出發前完成暑期功課,會更心安理得的話,有什麼不妥?至於孩子在海外升學前的暑假,到英國旅遊並視察寄宿學校,又有什麼不對?
外遊 = 什麼也不做?
大概香港人生活繁忙、工作壓力大,所以衍生出早去晚返、吃喝玩樂的旅遊模式,好像旅遊越遠離現實生活,就越精采快樂似的。可能我家一向不以旅遊作為輕鬆減壓或學業獎勵,旅遊就是為了到另一個地方,認識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生活,而且當旅遊日子較長時,旅遊時會保持相當的生活步伐,作適度的休息,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務。外遊並非必需,大人不可能因為外遊而斷絕所有工作、父母不可能因此而停止照顧留港家人、孩子又是否應該停止任何學業和功課事宜?
暑期作業 = 操練?
相信沒有人否認海外旅遊是大人和孩子增廣見聞的好機會:到博物館認識民俗歷史、到國家公園欣賞自然美景、體驗地道的生活文化等,人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促使孩子在旅遊前做資料搜集、旅遊後做延伸閱讀,也是很好的「功課」,但是否港式的中英數暑期功課就一無是處?好像孩子在學期中越是測考頻密、功課繁重,就越要在暑假中輕鬆休息。前者的過分密集固然有其不妥,但孩子在暑假中過分鬆散而養成不良習慣的,亦間有聽聞。由6月期中試之後,孩子經歷超過兩個月的試後活動和漫長暑假,中間有需要安排適量而持續的功課,溫習和鞏固過去所學,並為來年作準備。要在暑假期間的旅程中做到張馳有度,一點也不容易!
做功課 = 不開心?
將做功課等同於不開心,就正如將上班工作也等同於不開心?也許有人不認同做工作帶來滿足感和存在感、也不認同做功課可以增進知識,但普遍情況下,大人須在工作上負責任,放假旅遊前趕完手頭上的工作、安排好放假期間的事務、假期後重回工作崗位。孩子在學業上負責任,在旅程前後、甚至途中作好安排、完成自己的功課,有什麼不妥?雖然在親子旅遊期間,家人相見時間更長,能夠就參觀和體驗的事物有所交流,大家有更大空間去無所不談,亦不代表旅途中沒有工作,媽媽在旅舍準備晚餐時,爸爸在清洗行山後的波鞋泥濘時,孩子完成兩頁暑期功課,都是生活的一部份,都是一點點責任。
調查報告中少人談及的是2成家長為了獎勵子女獲得好成績而外遊,也有2成家長為子女告病假去旅行,是這兩類做法較為普遍、較為大眾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