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鵝口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較為陌生,但其實是嬰兒常見的問題,最常見的是在10週以下的嬰兒中,大約每20個嬰兒中就有1個會在某個時候出現口腔鵝口瘡,而4星期大的嬰兒,則是每7個就可能有1個感染。有些嬰更可能會反復出現口腔鵝口瘡的症狀。
嬰兒鵝口瘡的感染通常與念珠菌感染有關,但很多人只知道念珠菌與陰道炎有關,對於嬰兒與念珠菌之間的關係感到驚訝。現在我們一同來了解一下嬰兒鵝口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嬰兒鵝口瘡的原因是什麼?
鵝口瘡是由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口腔是念珠菌感染的常見部位,稱為口腔鵝口瘡。其他常見的鵝口瘡發生部位包括陰道、尿布區域和指甲周圍。
念珠菌是一種常見的真菌,在健康的皮膚、口腔和消化道中,通常也存在少量的念珠菌,平日與我們和平共處,一般是無害的。然而,在嬰兒口腔中可能會出現念珠菌過度生長,導致鵝口瘡。這種過度生長可能是因為嬰兒的免疫系統仍然不夠成熟,無法控制念珠菌的水平。在哺乳時期,寶寶口腔溫暖、潮濕、陰暗又含有糖分,正好適合念珠菌生長,替念珠菌創造了繁殖環境。在哺乳時並且可能會傳遞給媽媽,間接造成媽媽乳頭感染,乳頭可能會裂開和疼痛,有時變紅和發亮,媽媽也需要及時就醫清除感染。
當媽媽感染念珠菌時,這種真菌也可能通過接觸、共用物品或哺乳等方式傳染給寶寶,導致寶寶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斑點或潰瘍。
嬰兒口腔鵝口瘡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接受抗生素治療。這是因為抗生素可能會殺死嬰兒口腔中的有益細菌,這些細菌通常有助於控制念珠菌的水平。如果有益細菌減少,就可能發生念珠菌過度生長。
此外,如果媽媽正在哺乳並最近曾服用抗生素,媽媽的有益細菌水平也可能受到影響,從而增加患上鵝口瘡的風險。
嬰兒鵝口瘡的症狀是什麼?
嬰兒患上鵝口瘡時,他們口腔的舌頭、牙齦、雙頰內側或上顎上通常會出現乳白色的斑塊或點狀。這些白色斑塊或點狀與無害的奶垢不同,無法輕易擦掉。輕輕觸摸時,可以感覺到它們的表面粗糙且不光滑,甚至可能出現輕微出血。由於口腔疼痛,寶寶的食慾可能變差,吸奶時間變短,並迅速放開媽媽的乳頭。
念珠菌也可能通過寶寶的消化系統傳播,從而導致尿布疹。尿布疹可能會引起疼痛,並在寶寶的屁股上出現紅色或白色斑點,並擴散到胖胖的大腿皮膚皺褶處。
如何治療嬰兒口腔鵝口瘡?
對於輕度的嬰兒口腔鵝口瘡,通常不需要治療,許多情況下它們只持續幾天就會自行消失。
如果需要治療,醫生通常會開處方給寶寶使用含有咪康唑(Miconazole)的凝膠,該凝膠可以薄薄地塗在寶寶口腔受影響的區域上,使用乾淨的手指按照醫生的指示頻繁使用。使用時應在餵食後進行,為了避免噎住的風險,請分次塗抹而不要直接塗在喉嚨後方。該藥物的作用是在寶寶口腔內部殺死鵝口瘡菌。咪康唑凝膠一般不建議使用於4個月以下的嬰兒,然而醫生可能會按情況需要開予給各個年齡段的嬰兒中使用。
另一種嬰兒口腔鵝口瘡的替代治療方法是使用含有制霉菌素(Nystatin)的滴劑。使用隨滴劑提供的滴管將液體滴在寶寶口腔受影響的區域上。如果咪康唑對寶寶不適合,或者咪康唑凝膠無效,通常會使用制霉菌素滴劑。
在鵝口瘡消失後的兩天內,應繼續使用醫生處方的治療。如果在治療開始後七天內鵝口瘡未消失,應就醫再次進行評估。
嬰兒口腔鵝口瘡可以預防嗎?
大多數嬰兒口腔鵝口瘡的發作難以找出明確的原因。然而,加強衛生注意可能有助於預防部分發作。例如,定期消毒寶寶使用的奶嘴和其他口腔玩具,定期消毒所有餵食器具,特別是奶嘴和奶瓶,可以幫助減少感染的風險。
定期就醫進行口腔檢查,可以有助確保寶寶的口腔健康。如果寶寶出現鵝口瘡的症狀,應盡快就醫,並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嬰兒口腔鵝口瘡通常是一個暫時的問題,通常可以通過適當的治療和預防措施來解決。
如果有任何疑問,建議向你信任的家庭醫生或牙醫諮詢,以獲得專業建議和解答。
提提你 - 你有權按自身需要選擇不同的牙科醫生,建議你參閱已上載於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的官方網頁上的註冊牙醫名單作出最符合你個人需要的選擇。以上內容旨在向你簡單介紹相關牙科程序的性質及影響,讓你在選擇牙醫及相關治療方法的時候能夠作出知情的決定。所有治療方法均有利有弊,關鍵是你必須對不同治療方法及程序有基本認識及了解相關風險。同時,以上內容不代表任何牙醫或牙科機構的專業意見或觀點,為你的健康著想,請向你的家庭牙醫尋求正式醫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