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乘搭飛機,無論是透過空中服務員或座位前的電視,總會提醒乘客當遇到緊急情況時,氧氣罩便會自動放下,請先替自己戴上氧氣罩,再替小朋友戴上。可能大家聽得多,已沒有注意這些與生命攸關的提示。
這個提示好像與我們的習慣有所出入,不是先照顧孩子,而是先照顧自己。當然,這背後有一定的道理。若遇上空難,沒有成年人的照顧,就算孩子沒有即時遇上危險,亦較難支撐到救援人員到達。
這個道理同樣可以引用於情緒健康及快樂人生的範疇中。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孩童時代的經歷很影響我們的心理成長。有不少情緒問題,與不快的童年經歷有關,若父母或照顧者情緒不穩或低落,孩子會直接受到影響。
因此,身為成年人的我們,要先讓自己快樂。究竟有什麼事件能帶給你正面情緒,讓你快樂起來呢?可能是大吃一頓、行街、看電影、看電視等等。這個層次的快樂,正是正向心理學中,「歡愉」這個層次的快樂。
這個層次的快樂,有其優點及缺點。它的缺點是不能讓我們持久地快樂,而同一種事情多做幾次便會減低快樂的感覺。例如你很喜歡食自助餐,但若要你一天早、午、晚三餐都吃自助餐,一星期七天如是,可能未到第三天便會承受不了。但它的優點是較容易獲取,讓我們能於較短時間中提升正面情緒。如去壽司店買喜歡吃的壽司,吃一杯雪糕,買張戲票看一場令你大笑一場的電影。
雖然「歡愉」這個層次的快樂有其缺點,但不等如它不重要。它能令我們於較短時間內提升正面情緒,故當我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情緒較低落及不快時,若我們能做一些帶給我們歡愉感覺的事情,便能逐步減輕負面情緒。而當我們投入於當下快樂的事情時,便能暫時忘記讓我們不快的事,亦會減輕它對情緒上的影響。
而另一個層次的快樂稱為「滿足」。它較難獲取,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我們有一定的能力應付,亦要付出努力;但它能帶給我們滿足感和較持久的快樂。如穿上跑鞋於跑道上堅持、拿起畫筆專心地畫畫、為自己和家人煮一餐窩心的晚餐、做義務工作、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等等。這些都不是容易做的事,不能用金錢買回來。但它能讓你在過程中全神貫注,完成後有滿足和快樂的感覺,日後亦能回味。 當我們擁有更多這個層次的快樂,便更能減輕不快事情對我們情緒的影響。
若然還有事情能讓我們感到不快,那便找出那些讓我們快樂的事情,全情投入地去做,好讓我們忘記不快的事情,讓正面的情緒重現。無論成年人或孩童,同樣會遇上逆境,若知道什麼事情能提升個人的正面情緒並加以運用,便能減輕負面情緒的威力,讓我們重回正軌。
文章提供: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轄下 「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