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7.9K

教育心理學家:不否定聆聽法 孩子渴望父母陪同

親子間該如何相處,對父母來說是需要修習的一門學問。近年已「不流行」過於嚴厲、打罵的管教方針。跟孩子做朋友、聽他們的意見,有多重要?

香港保護兒童會高級教育心理學家林穎姿博士指出:父母的聆聽佔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一環。父母恆常的傾聽,會令孩子有被理解、被認同的感覺,有助孩子的腦部發展:如情緒、情感、個性等。

但是父母想聽了,孩子也未必願意多說,這可能是因為父母總不自覺地對孩子的想法作出批判。聽孩子說話時應以「不否定」(non-judgemental)的方法,不是鼓勵父母對孩子說的任何事都表示認同,而是指應先專注在孩子分享的內心世界,不需馬上指導。林博士分享道,親子溝通的第一步是耐心聆聽,然後代入同理心,再安穩孩子的情緒,最後才作出指導——劃出「應該/不應該」、「正確/錯誤」的界限。例如小孩跟別的小朋友搶玩具,更出手推人。這時父母可先聽聽孩子從自己的立場訴說,繼而表示理解:「媽媽明白無法拿到喜歡的玩具很令人生氣」,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一味責罵。孩子情緒平伏後,父母就可以對他的行為作出指正:「不過推人會令人跌倒受傷,這行為是不對的,媽媽不希望看到你再這樣做。」父母用開放的心、足夠的耐性去聆聽孩子的話語,不但有助他們個性的建立,亦對親子間的關係建立有所裨益。

對於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孩子,父母又應該怎樣做呢?如果孩子仍未掌握很好的說話技能,可以透過睡前故事書引導。例如以故事中角色的遭遇或心聲,引出孩子自身的想法。父母亦能加入孩子喜歡的遊戲當中,他們在放鬆的狀態會較易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

孩子都需要雙親的陪伴,這似乎是老生常談。林博士在香港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她認為香港的小朋友心思單純、個性乖巧,很多時候都不想跟父母作對,而是想父母能開心。很多時候聽到他們的願望都是:「想成日同爸爸媽媽一齊」、「想爸爸媽媽陪我去邊度」、「想爸爸媽媽陪我做咩嘢」。尤其是跟父母見得很少,由老人帶大的孩子。

孩子完全依賴父母的時間沒有多少年,但願各位父母能珍惜他們的心聲,創造更多陪伴彼此的時間及回憶。

香港保護兒童會高級教育心理學家林穎姿博士


相關文章

【港識教養】做好開學準備!爸媽必學5個方法 助孩子克服上學分離焦慮

【教育方程式】鬧之前諗一諗!父母緊記8大要訣 教訓前問清理由

【幼兒情緒】小朋友放學後總是鬧情緒?心理學家建議4個方法幫孩子改善!

【1-5歲教養】教導孩子「分享」,爸媽要知道的「分齡」法則!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