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未婚朋友見我疲態盡露,問為何我不願做「泵媽」。她說,母乳泵出來後,可讓丈夫餵女兒,我便可騰點時間,或工作或休息。見她出於關心,遂娓娓道來,我「埋身」,為女兒,也為自己。
抗體流失
母乳含抗體,這些抗體根本無法人工複製,換言之,配方奶粉均「零」抗體。嬰幼兒從母乳中吸取抗體,可增強免疫力,所以母乳寶寶鮮受病痛煎熬,也較少腸胃或過感問題。不過,若冷藏或翻熱母乳,抗體會因而流失,故吃「泵奶」的寶寶所能吸收的抗體,較「埋身」吃奶的孩子少。
香港雙職母親恆河沙數,上班拼搏哪能「餐餐埋身」餵奶呢?無可奈何,才「泵奶」儲在冰廂,讓孩子仍有吃人奶攝取抗體的機會。既然我有幸留在家中,豈能不珍惜?讓寶貝女「埋身」吃奶呢?
保持奶量
「埋身」是母乳媽媽維持奶量的最佳方法,嬰兒吸啜,刺激媽媽乳頭,傳遞訊息到大腦,指示母體製造母乳。身體機能之奧妙,比任何催谷乳房造奶的方法,成效更見顯著,再者,母乳份量會因應孩子的吸啜量而自然調節,孩子吃得多,母乳隨之增多,變相減輕媽媽「不夠奶」的壓力或「谷奶」的痛苦。
關係親密
「埋身」是媽媽和子女的「二人世界」,毫無阻隔,不受騷擾,肌膚相親。有時我會想,造物主賦予母親餵奶的本能,彷彿為人母締造美妙的空間和時間,讓她們感受天倫之愛。恕我未能以筆墨形容那種舐犢情深,我只能說,如我錯過那段時光,即使窮畢生之力,也無法嘗到那種親密感覺。
當小人兒俯伏胸前,我會溫柔地擁著她,端詳她的臉,輕揉她的手掌或小腳。初生時,看著她飽足入睡;年紀稍長時,看著她眼波流轉;當我微笑時,她的嘴角也泛起笑意。孩子天生愛看媽媽,因為寶寶吃奶時,目光所及,唯有親娘。
日積月累的情感,令女兒視我為她的靠依。雖然她漸懂「交朋結友」,但無論喜怒哀樂,她還是要與我分享,受傷時,還是要走向媽媽的懷抱。
省時方便
母女密不可分,難免招致爸爸的「妒忌」。他見我們深情對望,會嘀嘀咕咕:「爸爸也很好,給爸爸抱一下,好嗎?」女兒的反應多是「不屑一顧」。丈夫雖然偶遭冷待,但仍享受著「不用洗奶瓶奶泵」的悠閒。已為人父母者皆知,清潔奶瓶頗費周章,又要洗又要蒸。蒸氣消毒後的奶瓶,不可用手觸摸,要用夾砌回原狀。我全「埋身」,丈夫不用幫忙清洗消毒,省下來的時間,他可以剝花生、看球賽。
「埋身」媽的行囊也非常輕便,不用帶熱水、奶粉、奶瓶,拿幾塊紙尿片、一包濕紙巾、一條哺乳巾,就能上街去。丈夫常向友人自誇:「帶寶寶出街,不是很麻煩,媽媽一個游刃有餘。」
寶寶直接吸啜,奶水的溫度必定適合寶寶,而且母乳在體內,保證新鮮衛生,我從未受「奶不夠熱」、「奶太滾燙」、「壞雪櫃」或「雪櫃不夠冷」等事困擾。
得必比失多
當然,「埋身」也有「埋身」之苦。女兒還要吃夜奶的階段,我長期睡眠不足,每次只能睡兩小時。小可愛半歲前,我要完全摒棄自我 ─ 不能外出洽談工作、無法抽身去髮廊剪髮、不能去美容院做臉、沒空跟朋友聚會、務必聽從醫生吩咐戒絕最愛的海鮮 (鮮魚除外),更遑論與丈夫約會、看電影。半年以後,我雖能光顧髮廊,但也只會剪髮,不敢染髮和電髮,同樣謝絕一切應酬。看著鏡前的自己,風采不再,隱約看見幾絲銀髮,黯然神傷。不過,衡量得失,我仍會選擇「埋身」。
孩子承歡膝下的時間,不過匆匆數載,光陰流走不復再。女兒入學後,有自己的朋友;長大後,有自己的生活;出嫁後,要照顧丈夫兒女。那來閒情,依偎母親?為何不趁女兒還小,緊握跟她「甜蜜蜜」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