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說到不少關於投資時要考慮的因素和要點,現在回到投資理財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理財上的心理層面,或者更準確點說就是心理質素。
很多人一聽到說心理質素,首先想到的本能反應就是 –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是的,的確是老生常談,但其實也是越應該能去理解去做的事,卻實實在在做不了。不過,由於坊間有很多書藉都是針對如何去強化投資理財的心理準備、心理層面去寫,所以我亦沒打算在此分享有關什麼是理財心理質素,而是從實際層面去說明心理質素到底是什麼,把一般人的心魔寫出來,然後再提供一個簡單且直接的方法給大家使用。
首先我要指出一個很多人不願意接受的事實,人類其實是很沒有耐性的生物。為什麼這樣子說呢?假設今天給你500百萬,但這500萬不可以花只可以用來買股票,賺到的是給你的,虧了不算你分文。我相信,大部份的人會在3個月內就買了一堆股票回來,而不會等待真正走勢的來臨,真真正正去等待賺錢的機會,反而覺得錢在口袋不自在,反正錢不是自己,所以非買不可。再舉另外兩個例子,假設恆生指數已連續半年,每月升了1000點,市場上一般散戶,大部份會在第5個月,或第6個月追入買貨;而另一方面,當恆生指數已連續三個月每月跌了1000點,市場上的散戶這時就會心生恐懼,會在這時候考慮賣出止蝕。其實這些也不是什麼假設,而是實實在在一直在股市上發生。而第一個例子,雖然不存在賠了與自己無關的現實(除了那些基金經理才有機會可以用別人的錢去買股票,賺了可以分紅,賠了又不用他自己賠),但其實很多人只要有錢,很著股票市場上上下下,就會一直進場“炒股票“,這種心態其實與第一個例子盲目進場是非常相似。
這些例子說明了人類其中一個心魔就是是沒有耐性。而沒有耐性的原因和背後來自兩個名詞 - 恐怖與貪婪。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來自對自己的判斷沒有信心。看到其他人賺錢自己還在等待,很多人第一件事是覺得錯失良機,後悔自己手上沒有股票,而不是覺得應該去認真研究,等待下一次機會的來臨。當然背後的原因是太多人因為工作太忙,或其實覺得就買個股票,持有不到一個月,不想花大量時間去分析股票的價值,只想吃快餐。亦因為他們的快餐心理,再加上天天的市場風向,結果他們最後只懂在市場出出入入。永遠是最遲最高點的買入者,也是最低點的賣出者。
回到實際的做法,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能戰勝心魔,或者應該怎樣準備自己的心態?無論買樓、買股票,所有的投資都是一樣,要做的是大量分析,不是說分析出來的結果就是對,而是分析是給你信心支持自己的決定,因為有信心才不會因為短期的上上下下影響長期的判斷。同時,將投資變成機械式的習慣。什麼是機械式的習慣?簡單而言就是不會在短期進進出出,上上落落一直去炒股票。舉例來說,最簡單的機械式的習慣就是每次只有在股市跌2000或3000點時才買入。很多人以為沒有機會,但實際上,過去多年的股市,還是有很多次可以跌3000點才買入的機會,只是,時間往往不會是明天馬上出現,有時候可能是一個月,有時候可能是半年,甚至一年或更長的周期。但這種機械式的好處是,你永遠不會買在最高點,而且很規律。記得電影中曾有一句很經典的,到底是要刺激的輸,還是要沉悶的蠃。我們在任何投資市場上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蠃錢,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為了追求刺激,每天盯著股市上上落落,而是應該變成機械式的習慣,令自己可以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