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塔爾薩市黑人被屠殺事件的一百週年紀念。一位當年年僅7歲的生還者,現今107歲的Viola Fletcher女士出席美國議會的聽證會並且發言。她說的頭四個字是‘還我公義’(I am seeking justice). 不但非裔黑人,華裔人士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屢遭歧視和排斥。歷史和新聞報道是有清楚記載的。幼兒專家和醫生 (Dr. Prof. Ashaunta Anderson and Dr. Jacqueline Douge) 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6個月大的嬰兒大腦已經能夠識別種族差異,2至4歲的孩童開始內化種族偏見,到了12歲的時候,兒童已經從身邊的父母、老師、朋友那裡移植了根深蒂固的文化種族信念了。
為什麼一個嬰孩像一張白紙般的來到世界上,會慢慢的受沾染、影響及塑造成為一個種族歧視的加害人或受害者呢?不同種族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身體特徵和文化習慣。差異的本身並不會衍生高低的比較和價值的判決。唯有當社會用符號和象徵把兩者經常連結一起(包括電影電視,書刊廣告,圖象照片或甚至課本教材),再經由孩子身邊的人的慣性傳遞,才會烙在孩子的認知和記憶裏。偏見(Prejudice)加上權力(Power)便是種族歧視的方程式,也是傳播種族歧視毒害的武器。為了你孩子的心靈健康和社會的公平公義,作為父母可以在以下的三方面檢視和避免自己不經意或無心的成為種族偏見傳播人。這些建議的方法亦是對抗種族歧視訓練的基要元素,因為偏見的形成通常包含以下三個重要部份: Classification(分類), Association (聯想)and Generalization(概括)
一· 人類的知識系統是建立在分門別類的基礎上。父母和教師為了幫助孩子發展認知能力,自不免會把人、事、物分類教導孩子。舉個例子,我們把不同的人種用膚色分類和稱謂,這原本是沒有問題的。但當我們在字典和教材中顏色的界説附加上含意時,這便危險了。譬如,若果「黑色」令孩子聯想起骯髒/污糟;「白色」令孩子意味到清潔/乾淨,那便是問題了。白色的天使和黑色的魔鬼更不用說是加載了的語言標籤。因此,老師和家長在語言教學上,不得不注意這方面的影響。
二. 膚色界別在現今社會已經很難避免了。但我們要防止在膚色的界別上再把不同的人種扣上工種類型,能力差異和品格高低等標籤,致使我們的孩子耳濡目染,從大人那裡吸收了定型觀念(Stereotypes) 的思維模式,不自覺地助長他們種族主義的形成,窒礙了他們自我體驗和成長的寶貴過程。請家長和老師給孩子一個公平的機會,也讓他們認識每個種族中都有偉大的人物和品格,為別人犧牲的榜樣,努力避免以偏概全。
三· 為人父母的,當然希望孩子每天成長,能夠有效的管理好自己和與別人相處的事情。鑒貌辨色和知人善用當然是其中重要的課題。每個種族在歷史的際遇裏,總有特別不同的機會和安排(是自發的或別人加諸他們身上的)去發展他們某些專長。例如,我們知道美國的非裔人士在體育競技上特別出色。但他們當中亦曾出現不少偉大的發明家。當我女兒還小的時候,我便介紹她認識了Mr. 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這位人稱「花生先生」的發明家,從花生研發和提取了超過300多種作為食物和工業的產品。他還不辭勞苦的在美國和世界推動種族和諧相處的運動。
除了自己做好本分之外,下次再講怎樣應對別人的種族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