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不少大人對小朋友說:「你怎麼這樣膽小,這小事有什麼好怕的?」、「天黑就不敢獨自入睡房,自己熟悉的地方懼怕甚麼?」、「蝴蝶這麼美麗,是益蟲不會傷害你,輕輕飛過不用這麼怕?」;或許我們本意是想指出這些東西或環境並不可怕,鼓勵孩子不用膽怯,但對孩子來說是感到被指責、否定和嘲笑,容易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令他對膽怯的事情更缺乏力量克服。父母當然希望孩子能多探索新事物,勇於嘗試和挑戰,建立自信,但面對容易膽怯的孩子,可以怎樣幫助他克服懼怕?
1. 給予孩子許可證--「可以害怕」
其實,懼怕、驚、恐懼是天生、自然的本能,當人看見或感到危險、自我防衛的情緒反應就會產生,幫助我們作出適當的行為,保護生命和安全;如看到著了火,會驚、會大叫,要逃離現場。「懼怕」和「驚」並沒有對與不對,好與不好,重要是正面還是負面。孩子對某些東西或環境特別害怕,例如怕黑或昆蟲,父母第一步是要接納孩子懼怕、膽怯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容許孩子也可以害怕,這是自然和正常的,不是懦弱、無用的表現;大人都有膽怯害怕的時候。當感到被明白、被接納和有安全感,才能講出背後的原由,找出應對的方法,懼怕才會減少。孩子驚就是驚、懼怕就是懼怕,不是說道理就能化解,例如雖然沒有被狗咬過,但見到狗就好驚。了解後原來孩子感覺有東西會衝向他,他就會驚。這是需要時間讓孩子理解害怕的原因,學習新的方法降低他懼怕感。
2.陪伴孩子同行、減低恐懼感,了解因由
父母常有這樣的迷思--「越逃避、越膽怯害怕,硬要孩子面對害怕的東西,來訓練孩子的勇氣」,這對孩子是一種懲罰,不是幫助,更會令孩子抑壓內心的害怕,無法疏解。當孩子表現特別恐懼時,父母應即時就近孩子抱緊他、拖著他的手或拍拍肩膀,讓他知道有人陪伴他,並耐心聆聽他恐懼的原因,引導孩子應對的方法,減低恐懼感。例如10歲的兒子特別怕黑,天黑他就不敢獨自進入睡房,走近房門開燈也不敢。父母可先陪他一起走近房門開燈,耐心聽聽他的恐懼,孩子想像有鬼怪藏在睡房的衣櫃/窗簾後,父母從孩子的故事或角度,幫助他找出方法減低恐懼感,如可以拿著電筒或玩具充氣大搥去開燈,加強安全感;也可以找父母陪他,給他實質上和情感上的支持,直至他的恐懼感減低,有信心獨自去面對。
3.放手孩子去嘗試、容許適當的「冒險」,建立自信心
父母多給孩子機會自理自己的事,如自己吃飯、梳洗、穿衣、執書包和做功課等,可訓練孩子的生活技能和自我掌控的能力感,建立自信面對生活中的疑難。父母太保護,事事為孩子安排,反而令孩子變得脆弱,缺乏自信,容易膽怯。鼓勵孩子跑上小斜坡、跳過小水溪、嘗試在攀架上再爬高一點、從高的滑梯滑下,鞦韆盪得高一些。在安全環境下,孩子這些跑跑跳跳的「冒險」行為,可挑戰自己,鍛鍊勇氣和自信,不會有很大傷害,父母不需太擔心孩子受傷,加以阻止。這可擴闊孩子的生活經驗,膽量也會慢慢從「冒險」和「成功」中累積,建立自尊自信。
作者: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顧問駱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