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內的欺凌,家長自然是零容忍;而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執和衝突,我們就往往會視為成長的一部份,是正常事。
真的是這樣嗎?
專家認為,這都關係到爭執中的程度和類型。兩個或以上的孩子一起相處,常會出現爭吵,不過 "一般的衝突都會找到解決方法" 的:例如爭玩具的話,輪流玩一下就好了。
而 "欺凌就是重覆而針對性,無情地去折磨一個人。" 並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兒童仍然在學習社交技巧和處理情緒的階段,衝突中往往會動粗、出言侮辱,或者排斥其他人。這些事並不一定就是欺凌,不過父母的處理方法就是個關鍵:你可以避免欺凌發生,也可能會火上加油。
年幼孩子
當幼童之間有爭執時,家長都應該介入—但記緊以正確的方式。孩子們都會從父母身上學習解難的技巧、學習分享、提出要求而非搶奪、表達感受,以及適當地發洩不快。
當父母要介入時,重點是:不要偏向任何一方。要聆聽孩子的說話,確認你了解他們的感受。
與其說 "為什麼你總要刁難妹妹呢?",可以說 "嗯,你一定很憤怒,所以才會這樣對她。告訴我,發生什麼事吧。"
不要責怪任何一方,這只會令孩子們對立起來;也不要從他們的反應,去假設發生過什麼事。"反應激烈的一個,不一定就是肇事者。"
有家長因為忙碌,或者怕麻煩,會叫子女自己化解紛爭。不過,專家就反對:"他們往往都會動手動腳或互相侮辱,甚至破壞物件。結果可能是:年長一點的孩子經常都佔上風,最後就助長了欺凌。"
年長孩子
當孩子長大一點,學會解決困難,家長就可以退下來,讓他們自己處理。專家建議:"要注意孩子是否懂得相處,不少孩子都有這些技巧,但會選擇不去運用。"
要記緊一點:就算吵架,也不等於一定是欺凌。也許他們會搶奪遙控器,不過轉眼間就一起排排坐看卡通,一起大笑,這就不似是欺凌呢。
專家提到,如果問題是為了獨立一件事,而討論後都能夠達到大家都同意的解決辦法,這就只是一個小爭執。
但,如果其中一人經常都壓迫另一人,佔盡優勢,就可能是欺凌,"例如一人不願和另一人一起玩或者交流。"
真正的欺凌,都關係到權力。"一人以自己的權力去控制別人,或者令人難受。" 如果家庭中發生欺凌,就應該尋求專業協助,例如社工,因為一個第三者的觀點,可以很有幫助的。
及早處理,修補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是很重要的事。有研究說,兄弟姊妹間的欺凌關係,和學校欺凌一樣,都會造成心理創傷。而只要承受一種欺凌,如肉體上或語言上,都有較大機會影響精神健康,例如出現焦慮、抑鬱或憤怒。
如果一星期或一個月間出現多次欺凌,不論是受害者還是欺凌者,都有兩至三倍高的機會,將來出現精神問題的。
Source: Is it sibling bullying? How to tell when the fighting has gone to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