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

763

【營養師教路】改善偏食習慣 為子女健康把關

疫情下,不少家長每天要費盡心思在家預備三餐,務求小朋友能做到均衡飲食,建立良好的免疫力,保持健康體魄。但子女偏食,往往令父母頭痛不已。

每個小朋友對食物都有不同的偏好,適應能力也不一樣,有見及此,宣明會伙拍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於去年底為本港基層家庭舉辦了一次「最緊要夠營」免費講座及教育活動後,再為參與的家庭作跟進調查,發現有過半數小朋友在穀物類、蔬果類及奶類製品都攝取失衡,當中超過八成小朋友在奶類製品攝取方面並不足夠,而小朋友亦偏向進食過多零食如朱古力,以及煎炸食物。營養不均對兒童影響深遠,除了容易過重或過輕,骨骼及腦部發展也會受影響,並會導致體型或身高不理想,影響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

宣明會伙拍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為去年底參與「最緊要夠營」免費講座及教育活動的基層家庭作跟進調查,希望改善小朋友的營養狀況。

在去年底的「最緊要夠營」活動上,營養師耐心向小朋友教授營養知識,並讓他們參與製作食物,提升他們對食物的興趣。

為幫助小朋友改善偏食習慣,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主席梁穎恩提出下列幾大建議,供家長參考。

1. 將小朋友不愛吃的食物加入其接受的菜式中

家長要多觀察,由小朋友接受的食物入手,選擇相似味道、顏色、質感、形狀等小朋友不喜歡或較少吃的食物,例如把少量小朋友不愛吃的三文魚加入最愛吃的蒸蛋。混合了小朋友愛吃的味道,會令他們較容易接受原本不喜歡的食物。

2. 父母做好榜樣

現在父母與小朋友一起在家吃飯的時間多了,可以與小朋友一起嘗試新的食物,並避免在小朋友面前表現對某種食物的抗拒。

3. 了解食物由來,由種植盆栽做起

讓小朋友體驗大自然的生命力,記錄種植盆栽的變化,了解食物從何而來,提升他們對食物的興趣,並藉有趣的互動鼓勵小朋友利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接觸食物,令小朋友在輕鬆學習的環境下加強對食物的接受程度。例如小朋友不吃蕃茄,家長可引導小朋友幫忙把蕃茄切開(觸覺),然後引導小朋友用鼻子認識蕃茄的氣味(嗅覺)。過程中家長與小朋友分享及討論食物的營養,並多形容食物可口,邀請孩子一起進食。

4. 定時定量吃小食

小朋友在家可定時定量吃較健康的小食,例如:水果、乳酪、高纖餅乾、水果乾等等,但記得避免進食過量小食影響正餐時的胃口。

小朋友均衡飲食的習慣,需及早培養,否則不知不覺變得偏食,就很難糾正。家長可以趁現在多與小朋友一起相處及用餐,幫他們建立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

按註冊營養師的建議,家長可以趁現在有較多機會與小朋友一起用餐,從旁協助他們建立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資料圖片)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

相關文章

幼稚園兒子上學因一事被同學投訴 媽媽接到老師電話超尷尬

小朋友要食蛋白粉?營養師話你知咩情況需要食!

【營養師話你知】小朋友有腸易激綜合症無法治療?一文睇清成因及改善方法!

【嚴重便秘】5歲女童不願吃菜 腸積數公斤糞便直迫肺部致劇痛

緊貼新冠肺炎最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