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小臼齒」,是由因為一位梁姓牙醫在1946年發現並以此命名。梁氏小臼齒在亞洲地區比較常見,每100名兒童中,就約有4至5人長有梁氏小臼齒。簡單來說,梁氏小臼齒是指在形態分化過程中發生異變的恆齒,它的咬合面有突起的細小部分,而牙髓就正正位於這突起部分的下方。這種異變較常見發生在小臼齒,而下顎骨出現梁氏小臼齒的機率是上顎骨的五倍。
梁氏小臼齒的臨床重要性在於,突起的細小部分比較脆弱,容易折斷或磨損。基本上,當恆齒慢慢長出,異常凸起部分便有機會在咬合時受損,令牙髓暴露,從而引起感染。牙髓受細菌感染後有機會壞死,甚至因細菌積聚發炎而形成牙瘡,導致發炎範圍進一步擴散。當因牙痛而求診時,牙髓往往已經受到細菌感染,導致不得不進行根管治療,把受感染或已壞死的神經線清除。
有別於因蛀牙而有細菌感染到牙髓內部,或因撞擊而令牙齒斷裂受創,梁氏小臼齒出現問題時往往因為缺乏徵狀而較難被及時發現。牙醫一般要通過拍攝X光片才能得知牙齒內部的情況,較常見的是從X光片中發現牙齒牙腳有陰影。一旦陰影擴散,就有機會變成囊腫或腫瘤,到時候可能需要進行一些較複雜的手術處理。
就梁氏小臼齒而言,最好的處理方法是「預防勝於治療」。在恆齒剛萌出時,家庭牙醫可於定期的牙科檢查中為小朋友辨識梁氏小臼齒,從而採取一些保護牙齒的措施。最常見的做法是以牙科用複合樹脂物料把脆弱部分加以鞏固,或把脆弱部分切除,並加以填補。基本上接受上述預防性治療後,牙齒便可正常使用。如沒有為梁氏小臼齒作出任何處理,則在日常飲食要盡量避免損壞比較脆弱的部分。
提提你 - 你有權按自身需要選擇不同的牙科醫生,建議你參閱已上載於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的官方網頁上的註冊牙醫名單作出最符合你個人需要的選擇。以上內容旨在向你簡單介紹相關牙科程序的性質及影響,讓你在選擇牙醫及相關治療方法的時候能夠作出知情的決定。所有治療方法均有利有弊,關鍵是你必須對不同治療方法及程序有基本認識及了解相關風險。同時,以上內容不代表任何牙醫或牙科機構的專業意見或觀點,為你的健康著想,請向你的家庭牙醫尋求正式醫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