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的基本分析法
1、投資分析的必要性
“樂也股票,愁也股票”,這是報紙上在報道股市中某些情況時用到的字眼。它從某個側面觸及了股票投資的高收入與高風險等方面的特徵。提醒投資者應注意從股票投資分析中來掌握股價走勢的重要性。
所謂股票投資分析,就是股票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所反映的各種資訊進行收集、整理、綜合等工作,藉以瞭解和預測股票價格的走勢,進而作出相應的投資策略,以降低風險和獲取較高的收益。股票投資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股價基本因素分析和技術因素分析,而這兩方面又都包含了廣泛的內容。
進行股票投資分析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股票屬於風險性資産,其風險由投資者自負,所以每一個投資者在走每一步的時候都應謹慎行事。高收益帶來的也是高風險,在從事股票投資時,爲了爭取盡可能大的收益,並把可能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進行股票投資分析。這樣在買賣過程中,我們才會有信心,使我們看到可能發生的風險,及時避開隱蔽的陷阱,確保對我們的投資行動來說最爲重要的一點---安全。
第二,股票投資是一種智慧型投資。長期投資者要注重于基本方法,短期投資者則要注重技術分析。而要在股市上進行投機,更是一種需要高超智慧與勇氣的舉動,其前提是看准了時機才去投資。而時機的把握需要投資者綜合運用自己的知識、理論、技術以及方法詳盡的周密分析,進行科學的決策,以獲得有保障的投資收益。這與盲目的、碰運氣的賭博性投資行爲有根本的區別。
第三,從事股票投資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要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堅決杜絕貪念,要想到,哪怕只有一次要賭一把的熱血來潮的衝動,也會讓你追悔末及的。
投資者在進行股票投資分析時往往會受到資訊不足、分析工具不全、個人分析能力有限等問題的制約,因此,投資者除自行分析外,還應參考外界力量對股票投資所作的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由於股票投資分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考慮問題時我們應採取從宏觀到微觀,由遠及近的步驟進行。
第一步:必須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作,包括生産、流通、服務等各個部門作出詳細的分析,以便瞭解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所處的增長階段與其發展趨勢,從而明確成千上萬個具體的企業,瞭解它們在經濟大環境下和所屬行業的特色下所從事的具體經濟活動。
第二步:對發行股票的企業進行分析。因爲股票是由不同的企業發行的,每個企業各有特點,要瞭解它,就應從股票發行企業的經濟狀況和財務狀況入手,看其資本強弱、技術實力、獲益多寡、償債能力、成長潛力等等,從而對股票發行企業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與評價。同時,結合分析其股票本身的歷史走勢,看它在市場價格變動與企業財務狀況相關聯的特點及變化軌迹,股票交易量和股票價格變動、市場價格變動的對應關係,並運用各種分析的結果預測股票未來變化的特點及走勢。
第三步:對股票市場狀況進行分析。股票市場作爲一個整體的表現,可能與基本分析的結果相一致,但也並不一定與之完全相同,某一股票的市場行爲常常與基本經濟所表現的狀況相反,一個股市的經濟狀況和國民經濟現狀可能都是好的,但這種股票的市場價格可能反而下降,相反的,國民經濟的基本狀況可能並不好,但整個股票市場可能卻很興旺。總體來說,股票市場作爲一個整體,其行爲可能與基本投資分析所期望的不一樣。股票市場有自己的好惡,投資者和投機者往往偏愛某些行業中的某些股票,不願意投資到另一些行業中的某些股票,這種情況可能會使市場趨勢與整個國民經濟背道而馳。但這種行爲通常是短期現象,投資者不應忽視其中可能産生的得失。同時,股票市場的趨勢可能領先於經濟狀況,它的周期性變動對可以看到也可能看不到的臨時發生的技術上、心理上和投資者情緒上的事件會引起反應,使有些股票的波動比市場大一些,有些比市場小一些,不過市場作爲一個整體,對每種股票價格的變動負主要責任,做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有必要把個別股票的預測與整個股市的預測聯繫起來,互相對照,以提高個別股票價格預測的準確性。
2、什麽是股價的基本分析法
股票價格是股票在市場上出售的價格。它的具體價格及其波動受制於各種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並受到投資心理和交易技術等的影響。概括起來說,影響股票價格及其波動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爲兩大類:一個是基本因素;另一個是技術因素。
所謂基本因素,是指來自股票的市場以外的經濟、政治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波動和變化往往會對股票的市場價格趨勢産生決定性影響。一般地說,基本因素主要包括經濟性因素、政治性因素、人爲操縱因素和其他因素等。
股票在市場上的買賣價格,是每一個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自從有了股票市場,各種股票分析專家和資深的投資者便孜孜不倦地探求分析和預測股價的方法,有些人從市場供需關係入手,演變成股價技術分析方法,有些人從影響股價的因素關係分析入手,形成了股價基本分析方法。對於股價的技術分析理論及方法,我們將在第三部分詳細說明,在這裏,讓我們先具體的研究一下股價的基本分析方法。
所謂基本分析方法,也稱爲基本面分析方法,是指把對股票的分析研究重點放在它本身的內在價值上。股票價值在市場上所表現的價格,往往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頻繁變動。因此一種股票的實際價值很難與市場上的價格完全一致。如果有某一天受了一種非常性因素的影響,價格背離了價值,又加上某些投資者的恐慌心理的烘托,必然會造成股市混亂,甚至形成危機。如在市場上發現某種股票估價過高,必然竟相出手,如另一種股票估價過低,則肯定引起投資者的搶購。影響股票價值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有三個方面:一是全國的經濟環境是繁榮還是蕭條。二是各經濟部門如農業、工業、商業、運輸業、公用事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的狀況如何。三是發行該股票的企業的經營狀況如何,如果經營得當,盈利豐厚,則它的股票價值就高,股價相應的也高;反之,其價值就低,股價就賤。
基本分析法就是利用豐富的統計資料,運用多種多樣的經濟指標,採用比例、動態的分析方法從研究宏觀的經濟大氣候開始,逐步開始中觀的行業興衰分析,進而根據微觀的企業經營、盈利的現狀和前景,從中對企業所發行的股票作出接近顯示現實的客觀的評價,並盡可能預測其未來的變化,作爲投資者選購的依據。由於它具有比較系統的理論,受到學者們的鼓吹,成爲股價分析的主流。
基本分析法是準備做長線交易的股民以及“業餘”股民所應採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因爲這種分析方法是從分析股票的內在價值來入手的,而把對股票市場的大環境的分析結果擺在次位,看好一支股票時,看中的是它的內在潛力與長期發展的良好前景,所以當我們採用這種分析法來進行完預測分析並在適當的時機購入了具體的股票後,就可不必耗費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關心股票價格的即時走勢了。
3、巴菲特長期投資理念
投資易於瞭解的企業
“如果你沒有持有一種股票10年的準備,那麽連十分鐘都不要持有這種股票”,這是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對於股票投資的基本態度。本文將進一步分析巴菲特長期投資的理念,並就巴菲特近來持股的表現加以分析,作爲投資人進軍海外股市的參考。
創下永不虧損記錄
如將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32年來的逐年投資績效與美國標準-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績效相比,可以發現巴菲特在其中的29年擊敗指數,只有三年落後指數,更難能可貴的是其中五年當美國股市陷入空頭走勢回檔之際,巴菲特卻創下逐年“永不虧損”的記錄。因此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不但爲他創造了驚人的230億美元的財富,其選股方法亦相當值得全球投資人學習。
巴菲特的選股方法乃師承基本學派大師本·格雷厄姆(Ben Graham)與菲利普·費希爾(Philip Fisher)。前者以“定量分析”爲主,後者以“定性分析”爲擅長,巴菲特則是集二者於大成。
格雷厄姆首創“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的穩健投資觀念,他認爲如股票價值底於實質價值(Intrinsic Value),此種股票即存在“安全邊際”,因此他建議投資人將精力用於辨認價格被低估的股票,而不管大盤的表現。由於他對定量分析的貢獻,後世已公認他爲財務分析之父。格雷厄姆“嚴禁損失”的投資哲學,更成爲日後巴菲特奉行的圭臬。
費希爾則是主張投資成長率高於平均水準、利潤相對成長以及擁有卓越管理階層的企業。他與格雷厄姆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費希爾認爲僅僅閱讀公司財務報告並不足以判斷是否應該投資,而應盡可能地從熟悉該公司的人士獲取第一手資訊,此種方式已成爲目前基金經理人選股前的必備條件。巴菲特則是將這兩種投資方法加以發揚光大。
以巴菲特至1996年底的投資組合(附表略)加以說明,其中八種主要持股市值占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該年277.5億美元持股市值的87%,如果將此等股票由1996年底迄今的報酬率加以計算,在14個月來的組合投資報酬率進一步上漲至37.72%。
著眼利基 穩紮穩打
觀察巴菲特持有的這八種股票,幾乎每一種股票都是家喻戶曉的全球著名企業,其中可口可樂爲全球最大的飲料公司,吉列刮胡刀則佔有全球60%便利刮胡刀市場,美國運通銀行的運通卡與旅行支票則是跨國旅行的必備工具,富國銀行擁有加州最多的商業不動産市場並位居美國十大銀行之一,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則是美國兩大住宅貸款業者之一,迪斯尼在購並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之後,以成爲全球第一大傳播與娛樂公司,麥當勞亦爲全球第一大速食業者,華盛頓郵報則是美國最受尊敬的報社之一,獲利能力又遠高於同業。
分析此等企業的共同特點,在於每一家企業均具有強勁的市場利基,已使得此等企業擁有巴菲特所謂的“特許權”(Franchise),而與一般的“大宗商品”(Commodity)不同。巴菲特對此種特許權的淺顯定義,是消費者在一家商店買不到某種商品(例如可口可樂或吉列刮胡刀),雖然有其他類似競爭産品,但消費者仍然會過街尋找此種商品。而且此種産品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很難改變,這就是他“長期投資”甚至“永久投資”的基本面因素。
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對此等企業的營運前景相當“確定”,因此他的投資風險相對大幅下降,他對許多機構投資人動輒買進一二百種股票的作法頗不以爲然,因爲在公司數目過多的情況下,經理人根本無法深入每一家公司的營運狀況,結果反而增加部分資金虧損的風險。
對於近年來許多大幅上漲的高科技股,巴菲特亦坦承因爲他無法多瞭解此一産業,所以他“避開”科技股。此中原因是股市中擁有大量的科技公司,但誰也沒把握哪幾家公司最後會脫穎而出,與其涉入高風險的投資,不如“穩紮穩打”地投資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因爲巴菲特的信念之一是“投資易於瞭解的企業”。
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們做些甚麼,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甚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