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嗜好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大宅

積分: 4469


1#
發表於 19-5-10 01:04 |只看該作者
※ 【精進】,佛法術語,意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為六度、七覺知與八正道之一。它也是一種「心態」,被列入大善地法之一。從入世角度説,指克己改善,努力、堅毅、堅持地自我提升,對治貪、瞋、痴、慢、疑「五毒」,於人生中步向正極與光明大道,自利利他


大宅

積分: 4469


2#
發表於 19-5-10 01:16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aking 於 19-5-10 01:24 編輯

※ 【悟】,在佛法中與「迷」相對,是修行者的目的,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見地,獲得「體驗性的智慧」。在廣義上等同於菩提、覺悟、覺性;在禪宗的語言文化裏,也可以說成開悟、證悟、悟入。禪宗所言的開悟,通常是指「明心見性」,即悟到真如實相,但未及證得究竟佛果,仍需繼續實修,但相對於凡夫對世間本質及生命實相的無所知道,已經有了初步的證量。

※ 【悟】是個寬泛的概念,其字面的本意是瞭知、醒悟、覺醒,瞭解到了某種真相,依照開悟的深淺,有小悟、大悟之分。「小悟」是指悟到部分真理,也謂開智悟理,譬如了解到空性。

 
1557422663362.JPEG


大宅

積分: 4469


3#
發表於 19-5-10 01:19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大悟」又說成「大徹大悟」,是堪破迷妄,開顯真如,悟到眾生的法性皆與佛陀一樣,即所謂「見性成佛」,此時能伏住「妄想煩惱」,但煩惱尚不言斷,遠非成佛修證究竟覺悟,仍需繼續修行;若至見思煩惱斷盡,得無生法忍,入登地菩薩位,則已自在生死。若證得佛果,則是最上證悟

※ 依照開悟的緩急,有「頓悟」、「漸悟」之分。按照修行次第步步證入,消業積福,則是「漸悟」。由宿世的厚積薄發,明心見性,即身成佛,則是「頓悟」


 


大宅

積分: 4469


4#
發表於 19-5-10 01:27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aking 於 19-5-10 01:47 編輯

※ 人【開悟】後會是什麼樣子 :

一、「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心靈豐盛、身在福中要知福

 
1557424068876.JPEG


大宅

積分: 4469


5#
發表於 19-5-10 01:31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二、「不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衹着眼於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三、「順天應人、替天行道」。釋迦牟尼曾如是說:“以色拜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是什麼?
 
 

 


大宅

積分: 4469


6#
發表於 19-5-10 01:32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如來如去,不來不去 : 如來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如來是生,如去是滅,不來不去就是不生不滅,如來如去是現象,不生不滅是本質。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道」、是【真如實相】。「道」是修出來的嗎?道是本自具足、本來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動、獨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變,只能被認識。所以「佛」的本意是【覺者】,即「悟道」的人。自古以來,沒有太多人是通過修行而悟道的,修行是一種境界、是「漸悟」的過程,是變化的、是無常的、是有為法、是生滅法,是永無止境的,“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來立功課?”。
 


大宅

積分: 4469


7#
發表於 19-5-10 01:35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修行沒有出期,覺悟只在一念,“萬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麼?不認識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誰?道是究竟的、徹底的​​,本自圓滿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謂先修行而後悟道,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是建立在“我執”上的“法執”。誰在修?我是誰?這才是作為修行者首要解決的問題。覺悟為本,修行為末,本末不分是謂顛倒;覺悟為體,修行為用,體用一如,是謂自然。覺悟是解決“我是誰”,修行是解決有所作為。 “為學日益”是磨磚成鏡,“為道日損”是悟後修行;磨磚成鏡是夢幻泡影,悟後修行是“守一、抱一”、隨遇而安。
 

 


大宅

積分: 4469


8#
發表於 19-5-10 01:40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縛,結果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悟道之後修行,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鷹擊長空、魚翔潛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四、「心不離身,身心合一」,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寵辱不驚,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觀,“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大宅

積分: 4469


9#
發表於 19-5-10 01:41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五、「真我的風采」。開悟前是 “我在活著”,開悟後是 “我看著我在活著”;開悟前是當局者「迷」,開悟後是旁觀者「清」;開悟前是為成功而拼命,開悟後是“無事以取天下”;開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現像看現象,開悟後是以整體看局部、以本質看現象;開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開悟後“我”在圓滿中存在。活出自我,不爲滿足衆人的期盼而活,盡力而爲、隨順隨緣
 
六、「明因識果、惜緣感恩」。開悟的人是真實的活在圓滿裡的人。圓滿不是沒有缺點,圓滿不是“拍腦袋”,不是想當然,圓滿是優點與缺點、對與錯、善與惡、是與非的統一體。
 


 


大宅

積分: 4469


10#
發表於 19-5-10 01:43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懂得判斷與分別真僞、認清本末與真理
 
七、「看破放下、隨緣樂助」。放下曾教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為人師或長輩者,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處,欣賞的是自己的“才智”。發心發願提㩗或滿足私欲是兩碼事
 
八、「反躬自省、精進而爲」。放下自己做的種種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過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盡量每天都懷慈悲善良心,懺悔每個今天做的錯事、錯念頭。勿堅持「我執」、勿揹負過去的歉疚或失意,【做好自己】
 

 


大宅

積分: 4469


11#
發表於 19-5-10 01:44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九、「克己成就、不作攀緣」。老師的成就不代表個人的成就。放下自己曾經拜哪位大德為師的經歷,放下與多少位法師結了善緣的經歷,老師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覺悟啊。光環是人家的,我們藉光沾了老師的名,可是自己若不認真修行,也是枉然!除非自己真的可傳承法喜、讓老師與有榮焉
 
十、「釋懷坦蕩、問心無愧」。放下想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心,心若為外物所牽,心就有恐怖有擔憂。勸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 "盡心努力",勿過於介意旁人的目光或閒言,問心無愧就行
 

 


大宅

積分: 4469


12#
發表於 19-5-10 01:45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十一、「實事求是、摒棄虛妄」。圓滿是真實的,圓滿是事實本身。再豪華的宮殿,也有衛生間和垃圾;再美麗的女人,也有口痰和屎尿;污泥能生出蓮花也是好泥土,圓滿的本身就是這樣—“不垢也不淨”。認識圓滿就是覺悟,覺悟就是「實事求是」,就是對事物真相的認識與把握。當一個人不再妄想,以一顆圓滿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時候,他的心是平靜的,在平靜中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就是佛行,就是「順天行」,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不存虛妄浮誇之念
 

 


大宅

積分: 4469


13#
發表於 19-5-10 01:45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十二、「自信滿懷、風霜不懼」。開悟的人會很自信,因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謂自信,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本體認識與毫無疑惑的確信。自信不是給別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證明,自信與外在無關,用禪宗六祖慧能的話就是:“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十三、「光芒自顯、照己照人」。開悟的人就是「點燃自己生命的人」,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裡沒有黑暗,無論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積極的,他有無畏的勇氣面對一切,沒有牢騷,沒有抱怨,他真實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