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長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複式洋房

積分: 427


1#
發表於 25-9-3 18:24 |只看該作者
根據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調查,6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中,有24.4%在過去一年受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常見問題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0.2%)、焦慮症(6.1%)及抑鬱症(5.4%)。更令人震驚的是,6.9%學童報告有自殺行為,相當於每半班(約14人)便有一個,其中1.1%曾嘗試自殺。2023年,教育局接獲中、小學匯報32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案,為十年來最高。教育局向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公營中小學罹患精神病的學生數目持續上升,從2018/19學年的600個,飆升三倍多至2022/23學年的1980個,五年內增幅高達230%。

面對這些駭人數據,政府、學校及非政府機構紛紛投放資源,聚焦學生精神健康議題,以救燃眉之急。筆者服務單位今年已收到大量團體邀約,希望為學生、家長及老師提供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增幅較往年顯著。培訓固然必要,但更關鍵的是家長建立對精神健康的正確認知,學習如何觀察孩子、引導他們求助。以下是筆者常遇到的情況,總結為「三不三誤會」,家長不妨自省:你的孩子是否有這些跡象?又或你在陪伴孩子時,是否也落入類似誤區?

三不:

不知:孩子不接受自己可能出事,拒絕接觸情緒健康資訊。結果當情緒問題出現,不察覺、不留意、說不出。
不說:因害羞、尷尬、怕被歧視,青少年不願開口;此外,找不到可信任對象,也是主因。
不理:明明出事,卻自我安慰「無事」又或以為「明天會更好」,諱疾忌醫,任由問題惡化。
三誤會:

一誤會:以為朋友比家人更明白自己,能獲安慰。但朋友不等如輔導員,很多時以自己角度出發,錯誤解讀、錯誤回應、欠缺技巧,結果不僅未獲慰藉,還加深情緒傷害。
二誤會:在社交網站分享感受,以為可「圍爐取暖」,卻遭網友冷嘲熱諷,造成二次傷害。
三誤會:以為世界不明白自己,過度自信,也認為專業人士幫不上,選擇不求助,錯過最佳介入時機。
成年人其實與青少年無異,常以「三不三誤會」應對情緒問題。沒人能保證自己永遠不受情緒困擾,但若這篇文章令你有所啟發,不妨從今天起,給自己和孩子「三要三正確」的挑戰,轉變心態,積極面對:

三要:

要知:以開放虛心態度,學習精神健康的正確知識,例如了解常見症狀及預防方法。家長可帶孩子一同閱讀相關資源,強化家庭認知。
要說:遇到困難,願意開口就是解決的起點。分享能減輕負擔,找到支持。家長要在日常和孩子建立「可分享心情文化」,讓分享心事習以為常。
要理:情緒困擾並非怪事,接受波動是人性;選擇健康方法處理,如運動、均衡飲食、靜觀冥想。最重要是邁出第一步,自助工具俯拾皆是。家長可與孩子一同實踐這些方法,共同建立健康生活。
三正確:

一正確:接受精神健康急救培訓,裝備正確知識與技巧。練就聆聽耳朵及非批判回應,讓自己成為「可信任之人」,不僅幫助孩子,也自助成長。
二正確:教導孩子避免在社交媒體公開真實狀況,只向可信任的人分享,減少二次傷害風險。
三正確:勿信坊間對專業人士及治療的謠言,如「都是騙子」或「療程無效」。謠言止於智者,早求助,早脫苦海!

首頁
1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