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搵食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洋房

積分: 83


1#
發表於 25-9-6 11:3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韭菜仔 於 25-9-16 22:18 編輯

----序---
  由古至今,不論東方定西方,都各有自己不同款式嘅鐵鑊。直到現代,各式各樣嘅鐵鑊都好多人用。多人用就一定有佢原因!
鐵鑊嘅好處唔需要我多講,自己上網搵有大把資料。
呢啲好處似乎係明火煮食專利?
我近年由明火煮食轉用無火煮食,買過唔少不同款色鑊(包括 不鏽鋼鑊/煲),用各種方法,試圖將呢個專利搬到無火煮食上。
祈望可以 馬照跑 舞照跳,更祈望我嘅旅程能夠俾到大家有個參考。

  上海街買咗隻 厚身鐵鍋,似乎搵啱咗...唔好急住,睇完再諗諗 (可一齊交流吓) 先至買都未遲。
但如果你好心急或者自問冇耐性睇長編文,咁可以直接買隻 Lodge 放係電陶爐上任勞任怨,唔使睇我喇,哈哈


---與 電磁爐 鬥智鬥力---

  話說,我十五年前初中時,開始用屋企石油氣爐,用傳統中式生鐵鑊(南鑊/廣東鑊) 煎炒。
直到近年搬屋,一個人住,打算轉用電磁爐。心信用 電磁爐 高效能,慳電環保,係煮食首選。

  預備搬屋之時,買咗個 天上野 28cm 窒化鐵 鐵砂鍋 (佢聲稱明火、電磁爐...可用)。一人煮食剛剛好。
初試呢隻 鐵砂鍋 用 明火 煎炒,真係超級正。用細細火就超快熱,用好少油就煎到好靚嘅蛋奄列,煎牛肉勁香,正!

  幾百蚊買咗個 樂信電磁爐 迎接新居,貪佢平又有 2級能源標籤。
煲水真係超級快,以為可以好好咁煎炒,點知...
明火用得好地地嘅 鐵砂鍋,轉用 電磁爐 後簡直係由天堂變地獄!
以前唔係咁識,聽聽埋埋嘅資訊都係話無火煮食火力不及明火,令我當時誤以為電磁爐要開好大火去預熱鐵鑊。
點知咁就拎晒嘢!
呢個平價 樂信電磁爐,一開就係 1400W,當時唔識死,一味加大火力:1600、1800、2000W。跟住鐵砂鍋中間就標晒煙,仲燒到鑊底有點變形。
禍不單行:當時買隻新鑊剷迎接新居。以為無火冇明火咁熱咁就試吓矽膠鑊剷。就係咁搞法,鑊剷尖熔L埋,搞到隻鑊好L臭。
再試,由 1400W 開始減:1200、1000、600W...
喺 600W 時,雖然冇太大油煙,但問題又來:
1. 平價電磁爐,電磁線圈太細,只係鍋中間熱...
2. 平價電磁爐,減到 600W 時就開吓熄吓,開時鍋中間有煙,熄時鍋又冷卻得好快。
呢兩點加埋,導致個鍋永遠都冇辦法得到足夠熱力,就連煎隻蛋都唔掂!
加一級火 1000W,鍋中間就狂標煙,又係唔掂!

  無奈之下,拎隻舊嘅 美亞 厚底不鏽鋼細煲(煲底有厚鐵餅嘅煮麵煲)。
試用來炒:切片嘅乾蔥頭加埋切幼條嘅雜錦菇一齊炒,冇乜油煙而又可以炒到有啲香,好似又得喎。
於是朝住 "厚底" 呢個方向,買咗隻平價美亞厚底不鏽鋼炒鑊 (鑊底有厚鐵餅)。
呢隻鑊口徑 30cm,鑊底 15~16cm 左右,實際發熱面只得鑊嘅平面部分,即係只得 ~16cm 夠熱。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IT7yLhhQPE9YRz_6kRLn84La6Ak32Og/view?usp=drive_link
簡單少量小炒或煎兩塊肉係可以,但想炒多些少嘢就唔太方便。
於是朝住 "厚底" 方向,喺上海街買咗隻 10吋口徑嘅 厚身鐵鍋,似乎就係我心目中嘅 鑄鐵鍋。
性能有限嘅平價電磁爐上,鍋中間夠熱,周邊唔太夠熱。
如相:煎奄列。
雖然有點蛋碎四散,但鍋中間奄列總算叫做有啲啲似樣。對於當時電磁爐新手嘅我來講,似乎係一大進步,至少冇黐底。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0oDiURDl1n0NtUADVm15Sedrmof0Yzn/view?usp=sharing
---待續---



洋房

積分: 83


2#
發表於 25-9-8 14:0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韭菜仔 於 25-9-16 22:25 編輯

---遇上 電陶爐---

  講到冇黐底:用 易潔鑊 咪得囉!
轉用 電磁爐 初期,有用過家人嘅 易潔鑊。(美亞 扭紋寶 高級款)
用來 煎奄列 或 炒滑蛋 都超容易上手。
但我要鑊氣,試炒 炒麵王,炒幾次之後,鍋邊緣 (接觸唔到食物嘅位置) 塗層撲起咗、有碎裂。
...高級塗層都咁快死,咁普通 特福塗層鑊 去到我手上實死硬...

  平價 樂信 電磁爐,性能好有限。
經常預到一大難題:乾燒預熱鑊時,稍為熱啲,個爐好容易過熱停機。要就住加熱。
小炒雜碎或煎奄列 都免強可以。但要求高啲例如 炒麵或炒菜心 就唔掂:
一係 鑊 就唔多夠熱、黐底、炒到出水...
一係 電磁爐 就過熱停機。

  家人有個 電陶爐 閒置咗,趁當時入秋冇咁熱就試吓。
厚身鐵鍋,喺電陶爐上 有如 "儲熱式炒爐"。
只要有足夠時間儲夠熱,炒一人份量似乎有唔錯嘅鑊氣。
試炒 炒麵王、蛋炒飯... 之前用石油氣爐生鐵鑊嘅感覺開始返返來。

  再講:其實以前中學時,都只係煎吓蛋、牛仔骨。唔係太識炒嘢。蛋炒飯有時炒到一 pack 糊咁...
後來,近呢三、四年來睇 職人吹水、star leo 等等,令我對煮食要求高咗。參考佢地方法,實踐、練習...跟住搬屋之後就冇咗明火煮食。
天上野 28cm 窒化鐵 鐵砂鍋:之前明火掂,電磁爐唔掂。好彩呢次 電陶爐 終於掂喇。
電陶爐 由於加熱範圍不及明火咁闊,所以需要用中火慢慢燒隻 鐵砂鍋,等熱力由中間漸漸傳到周邊。當隻鍋漸漸夠熱時,感覺都幾似明火生鐵鑊,可炒一人份量。

  有啲可惜係呢隻 天上野 鐵砂鍋 用耐咗,個底變形向上拱起。
後來因為咁又買多隻二手不鏽鋼多層中式鑊試吓,但結果係適得其反...
對於實心鐵鍋來講,向上拱起其實問題不大,只要落多些少油都可以。相反如果向下凹,隻鑊係平面爐上碌下碌下就麻煩。
換著係多層鑊,萬一出現變形,基本上隻鑊就收得工,詳情遲啲再講...

  另外都試過係街市買百零蚊嘅 ~22cm 熟鐵小炒鑊。
呢啲平價熟鐵鑊新買時表面亮黑色,睇落好靚,但其實係要大火開鑊。
所以如果想用熟鐵鑊,無火煮食至少要有個 電陶爐,有足夠紅外線熱力燒鑊,燒到變藍再變銀藍...再抹油養鑊。
細細隻熟鐵鑊,加熱快,降溫都比較快。炒菜 炒麵 需要較大火力,以及需要不停咁調整火力,達到理想溫度。
幸好電陶爐本身存在大量熱能。當鑊底接觸或接近爐面,能夠有限度吸收爐嘅熱力。
同 鐵砂鍋 或 厚身鐵鍋 比較,熟鐵鑊 煎炒更香口,但油煙比較大。我窮鬼冇抽油煙機...最後隻細熟鐵鑊送咗俾人。

  補充:

平價 電磁爐 :
----
~1000W 預熱,感到差不多夠熱** 就轉 600W 落油攪一陣再煮...
美亞 30cm 不鏽鋼鑊 長用 600W 煎炒都夠熱。
厚身鐵鍋 用 600W 間中要轉 1000W 煎炒先至夠熱。
----
** 事後檢討,係唔夠熱。同 坊間常見嘅水珠測試 或 起油紋現象 比較,仍差一段距離。關於水珠測試,詳情之後再講。
易潔鑊 不可乾燒預熱,煎炒 600W 或以下就可以。

電陶爐 - 28cm 窒化鐵 鐵砂鍋:
----
1000~1200W 預熱 兩分鐘左右,感到有油煙氣味就轉 ~750 預熱半分鐘多啲,落油攪幾吓就可煎炒。
註,如果炒菜份量稍多,轉 ~750W 後,要預熱耐啲,等更多熱力傳到更周邊位置。
炒麵需要 1000~1200W。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不宜長期超過 1500W 乾燒預熱。
----

電陶爐 - 22cm 熟鐵小炒鑊:
----
1000~1200W 預熱 一分半鐘左右,感到有油煙氣味就轉 ~750 預熱半分鐘多啲,落油攪幾吓就可煎炒。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煎炒中途需要不停調整火力,對技術要求較高...
----

電陶爐 - Lodge 10.25吋 鑄鐵鍋
----
1200W 預熱兩分鐘左右,再轉 ~750 預熱多兩分鐘,感到有油煙氣味就差不多夠熱。呢個時候可炒蒜頭、洋蔥、雜碎或滑蛋...
如要煎奄列,就轉 ~500W 等一兩分鐘,等多啲熱力傳到周邊,用 500~750W 慢煎。
炒麵需要持續 750~1000W 預熱,見煙落油,再見煙落麵,轉 1000~1200W 炒...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註:鑄鐵鍋雖然好厚身,但由於電陶爐加熱範圍有限,因此同 鐵砂鍋 一樣,不宜長期超過 1500W 乾燒預熱,否則鍋周邊未夠熱時中間已超級熱。
----

  奇怪喇,之前喺上海街買嘅 10吋口徑 厚身鐵鍋呢?點解又無端端拎隻 Lodge 10.25吋 出來嘅?
呢個係旅程嘅浪漫之處詳情之後再講。

---待續---


洋房

積分: 83


3#
發表於 25-9-11 20:1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韭菜仔 於 25-9-16 22:32 編輯

---再戰 電磁爐:專業電磁爐---

  插曲:雖然幾款唔同嘅鐵鑊,喺 家人嘅電陶爐上表現唔錯,但我對嗰個雜嘜電陶爐有啲不滿...想買個有牌子嘅雙環電陶爐。(先前分享時已買咗。)
搵爐途中,行過聯鎖店見到大大部嘅 專業電磁爐,有實體扭掣,做緊特價。神推鬼㧬就買咗。
咁都好嘅,又可以嘗試實踐吓我當初嘅信念 - 電磁爐 高效能,慳電環保,係煮食首選。
注:呢個所謂嘅專業電磁爐,一開就 2800W。如果熱鑊,你一開爐就要立即扭細佢...我個人就唔推薦新手買。

  人係貪心嘅,之前搵到隻似乎啱心水嘅電磁爐用鑊,用一段日子後又想搵多隻更啱用嘅鑊。
行荃千,幾乎行勻全層都搵唔啱,臨走時差不多上扶手電梯,零零丁丁望到一角賣不鏽鋼鍋/煲,價錢好平。拎上手摸下,幾厚底喎!
結果唔使 $300 買咗隻 Carl Schmidt Sohn 24cm 不鏽鋼深煎鍋,鍋底有厚鐵餅,平到笑!(過幾日,行過其他千,要 $3XX。就好似註定當時要我買佢咁!)
呢隻鍋嘅鍋底直徑 22~23cm,比先前隻 美亞 炒鑊嘅鍋底(15~16cm只) 大得多,對於電磁線圈比較大嘅專業電磁爐來講,能夠獲得較大嘅加熱面。
呢隻鍋深度接近 7cm,比先前喺上海街買嘅厚身鐵鍋(~4.8cm)深唔少。炒菜更就手,菜冇咁容易飛出。
從市場定位睇,呢種有厚鐵餅底嘅鍋,都係入門級貨色,但從實用角度睇,鍋底嘅厚鐵餅對 電磁爐 來講簡直係重要到不得了!
只需要稍為有技巧咁預熱,炒菜(尤其銀芽)可不停啫啫聲炒到乾身。炒粉麵香口唔黐底,鑊氣唔錯,應用上肯定唔只係入門級!

  專業電磁爐:電磁線圈比較大,可用鍋具直徑較大。睇落好勁,但有一大缺點,對煎炒來講亦係一個大挑戰!
電磁爐 加熱位置正中間係個空洞,加熱面如 "日環食"。
可睇 麥花田 佢用電磁爐乾燒焦糖嘅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Ombu-ejgeeIkA%3D%3D

  電磁爐 熱鑊,需要啲技巧。
用 "中火" 慢燒,令 "日環食" 光環嘅熱力慢慢向內同向外擴散。
將 "日環食" 漸漸化成稍為似樣嘅 "大太陽"。
對於電磁爐嘅所謂 "中火",我就有啲見解。
電陶爐(或明火):靠個爐發熱。直接調整爐火就可獲得大中小火,所謂嘅"中火"係針對個爐。
電磁爐:爐本身唔發熱,係靠鍋底發熱。因此我認為"中火"係針對鍋具,而唔係個爐。
換句話:同一個 電磁爐 用不同鍋,爐所用嘅不同 Watt數 對應鍋嘅 大中小火,都大有不同。
更何況,有啲電磁爐係用度數"1,2,3,4,5..." 表示火力,度數亦未必能夠對應到某個恆定 Watt數。
因此,要搵出 鍋具 喺某個電磁爐上嘅 "中火",我暫時諗到以下方法:
----
先煲滾些少水(水大概1cm高,小鍋就2cm),熄火等一等再重新開小火。
唔冚蓋,漸漸加大火,直到鍋底表面出現一堆細細粒嘅小水泡,同時水整體處於滾同唔滾之間(小小滾),呢個大概就係鍋嘅"中火"。
細心觀察呢堆小水泡,係個 "日環食"!記熟呢個 "日環食" 嘅大小同位置,對之後嘅操作非常重要!
有啲二線牌子電磁爐,爐面標示嘅加熱範圍 同 實際電磁線圈位置可能有出入。觀察小水泡可確認實際電磁線圈位置。
----

  用 不鏽鋼鍋 可以用水珠測溫去驗證呢個 "中火":
以我經驗,用"中火" 乾燒預熱 不鏽鋼鍋 ,兩分鐘多啲, 水珠 喺 "日環食" 光環位置開始可浮起。鍋正中間或最周邊位,水珠未必能夠浮起。
如果未夠 一分半鐘 已感到鍋好熱,水珠 浮起跑得好勁,咁呢個已經算係中大火或大火,要細一格。
如果超過三分鐘,未有浮起跡象 或 只能免強浮起然後漸漸蒸發,咁就太細火。要加大一格。

用呢個 "中火" 繼續乾燒,直到滴水落鍋正中央,水珠能夠立即浮起並立即走動時**,就收細一格火燒多半分鐘多啲,落油攪油。
如果大油煙就再收細一格火,攪油攪半分鐘左右就煎得,炒可以轉返中火。
**如果鍋正中央嘅水珠郁幾郁先至浮起,咁係未夠熱,煎太陽蛋或炒麵,鍋正中央仍有機會黐底。

  用 鑄鐵鍋,就唔建議 水珠測溫。因為鍋有油養住,當達到一定溫度就出油煙,而油煙會帶走鍋嘅熱能。
結果可能係 鑄鐵鍋 標晒青煙,但鍋嘅溫度仍未能令水珠浮起。
註:Youtube 見過有啲商家教人鐵鑊做水珠測溫,不過嗰啲似乎係新科技鐵鑊,仲有佢地洗鑊洗到好乾淨...估計同鑄鐵鍋有啲分別。
咁用咩方法測溫好?我諗到 "star leo 口訣"!
轉換成 電磁爐 版本 口訣,就係:中火慢燒 (兩分鐘或以上),見煙收一格落油攪油,攪油再見煙可煎炒。
同樣道理:
用"中火" 乾燒預熱,我經驗係兩分鐘多啲,開始聞到有啲氣味,跟住漸漸見煙。
如果未夠一分半鐘已見到好大油煙,咁就太大火,要細一格火。
如果超過三分鐘,完全聞唔到氣味,或冇乜動靜咁,咁就太細火。要加大。
鑄鐵鍋 比較容易用,火力控制較為寬容。唔似得 不鏽鋼鍋 咁:熱啲啲就好快燶,稍唔夠熱就立即勁黐底。(不過好狠重呢...)

  電磁爐用 大火 乾燒熱鑊 有乜問題?
"日環食" 光環位短時間升到超高溫,正中央或周邊位又未夠熱,結果係黐底囉!
如果大家有其他方法,歡迎提出。

  同 電陶爐 相比,電磁爐 呢種 "日環食" 嘅加熱形狀,熱力非常之唔均勻,因此需要更有耐性,慢慢等,等整個鍋底都能夠吸收足夠熱力。
故此,電磁爐 雖然煲水快,但要煎炒一啲較易黐底嘅嘢 如煎太陽蛋、炒出前一丁,熱鑊時間可能比電陶爐更長。
而炒菜或炒銀芽等等,要求較高熱量但又唔會黐底,咁用電磁爐熱鑊就唔需要太仔細,用中大火預熱一陣,落油攪油,見煙就炒。

  今次喺 電磁爐 上用 鐵鑊 (鑄鐵鍋),理論上總算實踐到我嘅信念。
但理論同現實總有出入。想喺 加熱唔均勻嘅電磁爐 上發揮 鐵鑊 嘅好處,現實係有點事倍功半,難以享用到電磁爐高效能嘅優點。
而 不鏽鋼鍋 似乎效能就稍為好些少。

  補充:

專業電磁爐 - Carl Schmidt Sohn 24cm 不鏽鋼深煎鍋 (中火 = 900~1200W)
----
預熱:1200W 兩分半鐘左右,轉 900W 30~45秒, 落油轉 600W 攪油。
煎:600W。炒:900~1200W。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炒後,油同汁有輕微燒焦,可見稍為過熱嘅位置形成環形污跡,。正中央冇跡嘅位置係剛好夠熱。
----

專業電磁爐 - 美亞 30cm 不鏽鋼炒鑊 ~發熱面約 16cm (中火 = 600~900W)
----
預熱:900W 兩分半鐘至三分鐘,轉 600W 30~45秒,落油轉 300W 攪油。
煎 300~600W。炒:600W。
炒麵需要短暫用:900W。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

專業電磁爐 - Lodge 10.25吋 鑄鐵鍋 (中火 = 1200W)
----
1200W 兩分半鐘多啲,見煙 轉 900W 落油攪油 (約一分鐘多啲),再見煙 轉 600W 攪油。
煎:600~900W。炒:1200。
炒麵可短暫 1600W。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


---待續---


洋房

積分: 83


4#
發表於 25-9-17 21:0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韭菜仔 於 25-9-17 21:14 編輯

--- 電磁爐/電陶爐 用咩鑊好? ---

  如果你自己上網搜尋 電磁爐/電陶爐 用鑊,總係搵到一大堆 電磁爐 廣告、仲有啲幾千蚊嘅易潔鑊...又有一大堆"呀媽係女人"嘅資訊。
搵完一大輪,除咗易潔鑊之外,我相信你幾難搵到用乜鑊好。
你叻啲,搜尋指明 "親子王國"、"連登" 等等,會發現老一輩用家都係生鐵鑊。
youtube 有 麥花田、點 Cook Guide 等等,此外都有唔少大陸或台灣片教你如何將鐵鍋或不鏽鋼鍋變成不粘鍋。
不過,最大嘅盲點,係佢地多數都係明火煮食。無火嘅只佔極少數。
我呢個經驗有限嘅窮鬼,自問未有資格教人,但都試講吓我無火煮食嘅經驗同感想,俾大家參考。用咩鑊就自己諗啦。

  我窮鬼會周圍行街。有時會去上海街 或 觀塘美亞(貪平)。呢兩度,款色夠多,有平有貴。
又會行吓百貨公司同家品店。平少少就 家品屋、文記 等等,或者行吓深水埗 等等。貴少少有 簡簡單單、億世家、生活館、天上野、張小泉 等等..
百貨公司通常定價高,食水深,我都係睇嘅多,偶然見有特價又啱用先至買。
電磁爐 煎炒來講,厚底鑊比較好。要平又要好用,有厚鐵餅底嘅入門不鏽鋼鍋已經唔錯。深煎鍋比較實用,煎炒煮炸都得,蒸小小嘢都得,加個蒸籠又得。
Carl Schmidt Sohn 24cm 深煎鍋:係我電磁爐最常用嘅其中一隻鍋。
之外,特價買咗套 牛頭牌 20cm Pro Twins Cook:包括 20cm 單柄鍋、20cm 小煎鍋、鍋蓋。(屯千 訂購價 ~$270,又係緣份,註定。)
20cm 單柄鍋主要用來煮麵。而令我喜出望外嘅係用佢煎炒都好掂。咁係因為佢同隻 20cm 小煎鍋都係一樣咁厚底。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註:平價煮麵煲之中,係 牛頭牌 或 美亞 嗰啲厚底單柄鍋,鍋底鐵餅夠厚夠質量,我先至放心咁樣玩。其他雜嘜不鏽鋼單柄鍋未必適合乾燒煎炒。

  講開小煎鍋,有段插曲。
又係貪心或者好奇,想試 不鏽鋼多層鑊,唔知好唔好用又唔敢買太貴。
行過深水埗賣專業刀具嘅店,平平哋買咗細細隻 20cm 小煎炒鍋試吓。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電磁爐上,細細隻多層鑊,傳熱快,900W 熱鑊,唔使兩分鐘,鍋正中間到周邊好快就好夠熱,邊緣熱到辣手。快速 煎蛋炒蛋或快炒雜碎都好用。
但要慢煎就比較難用,長用 600W 好快就太熱,300W 好快又唔夠熱。個爐 300W 時開吓熄吓又係唔掂... 結果用咗唔係好多次就半賣半送俾咗人。
經驗話我知,電磁爐都係厚底鍋比較實用!
事後,導致我當時行過屯千見 牛頭牌 入門套裝,厚底又咁平,唔多考慮就訂咗。
形狀同尺碼都相差無幾嘅小煎炒鍋,由深水埗賣嘅多層鑊 換成 牛頭牌厚底鑊,電磁爐長用 600W 升溫唔太快,300W 降溫亦唔太快,好用。

  另一方面,因為 用開嘅 天上野 鐵砂鍋,用到鍋底變形向上拱起,所以有借口換鑊。貪得意 $150 買隻二手 孖人牌 中式鑊造型嘅不鏽鋼多層鑊。
值得注意嘅係我形容呢隻 孖人牌 係 "中式鑊造型嘅鑊",而唔係 "中式炒鑊",繼續睇落去就知原因。
呢隻 孖人牌 不鏽鋼多層鑊,用電磁爐水煮,比厚底鍋更快水滾。水蒸,成個鍋蓋好快蒸到辣手。
煎一兩隻太陽蛋或蛋奄列係好掂,不過稍為要用多啲電。
要炒其他嘢就好麻麻。
蛋炒飯:落蛋汁再落飯(新鮮熱飯)後,飯烘咗一大輪好似都唔係好香,炒咗好多吓,飯依然有啲濕腍感。但鑊斜邊飯掂唔到嘅表面就標緊煙,咩料呀?!
炒菜:明明已好有耐性,用 "中火"(1200~1600W) 預熱兩三分鐘,鑊熱到有少少油煙,但一落菜 (一人份量只) 啫 三秒多啲就冇哂聲氣,結果係炒極都水汪汪咁囉!
炒麵:唔掂!就算鑊燒到幾熱,開大火都好,一落麵 啫三秒多啲就黐死晒,掂唔到麵嘅鑊面又係標晒煙。
我頂!炒 出前一丁 係我撚手菜,明明用隻 Carl Schmidt Sohn 或 美亞 ,兩隻 cheap 嘢都炒得好地地,貴嘅 孖人牌 就唔得?!咩料呀?!
抱住屢敗屢戰精神,我一次比一次大火熱鑊,結果依然炒麵完全黐底!
之後仲熱到鑊面拱起,鑊內層變成空鼓。最後不論用電磁爐定電陶爐,就連煎隻太陽蛋都唔掂。

  最終結果係適得其反!
原先係因為隻 天上野 鍋用到拱起,諗住 換隻 孖人牌 會好啲。倒頭來隻孖人牌鑊都一樣用到拱起。
而唔一樣嘅就係:天上野 係窒化鐵鍋,拱起咗都仍然煎炒得到,只係需要比先前用多咗油。孖人牌 係多層鑊,一旦變形拱起咗,傳熱變得極差,咁就收得工!
傳統炒中菜要較高溫,偏偏呢啲咁嘅多層鑊,又唔挨得高溫,又要扮晒中式炒鑊咁嘅造型。
多層鑊除咗蒸煮之外,炒多啲啲嘢都唔掂,簡直係花拳繡腿!
買呢啲咁嘅 中式鑊造型嘅多層鑊,買佢就好似交智商稅。

  呢 $150 智商稅或算係學費,我覺得值!
呢次我再一次好肯定咁學識:電磁爐 要用 厚底鑊!
呢一點真係重要到不得了,我必須再次提醒自己!
電磁爐 要 厚底鑊!
電磁爐 要 厚底鑊!
發夢都要記住!蛇咬都唔可以忘記!
電磁爐 要 厚底鑊!
電磁爐 要 厚底鑊!

  我亦試過 電陶爐 用多層鑊。
同 熟鐵鑊 相比,多層鑊 乾燒時,"表面上" 更為優勝,快熱、熱力擴散得更均勻。
要注意嘅只係"表面上"!
多層鑊 一旦接觸到食材,呢層 "表面上" 嘅熱力就被冷卻,急速降溫。
就算加到好大火,熱力要經過多層"關卡"... 接觸食材嘅鑊面難以升溫。相反,冇食材嘅鑊面就繼續升溫。
試過就連細塊雞排或細隻雞翼都好難煎得香脆。結果只能用來煎隻蛋,炒好少嘢。

熟鐵鑊 乾燒時,中間比較快熱,周邊要等一等先至熱。
實際應用:
熟鐵鑊 接觸到食材,鑊面亦會降溫。
只要稍為加到中大火,熱力經過實心鐵,接觸食材嘅鑊面溫度可有限度回升。
用 熟鐵鑊 煎炒,只要食材處於鑊較為中間位時,就能得到較多熱力,咁樣我覺得較符合煮食邏輯。

另外,又可以睇吓 麥花田 佢用不同物料嘅平底鑊煎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vwLvfw_-c
佢最貴隻兩千蚊嘅 All-Clad 同 其他鐵鑊比較,煎肉未有太大優勢。
兩千蚊隻 All-Clad 我估都只係用來煎吓洋蔥、煮汁煮意粉。抵唔抵用就見仁見智。

  電陶爐用鑊大小:
中式炒鑊或砂鍋,鑊底平底部分比爐嘅發熱面稍為細,咁樣比較理想。鑊底邊緣以外,發熱環露出,熱力可以射上鑊側邊嘅斜底,有少少似明火火焰包圍鑊嘅效果。
我雙環電陶爐,天上野鐵砂鍋 鑊底剛好大過內環又細過外環,咁都幾好。
平底煎鍋,鑊底剛好同發熱面一樣大或稍大啲啲都得,但唔好太大。
我隻 Lodge 10.25吋 鑄鐵鍋 對我個電陶爐來講係大左啲,中間夠熱時,最周邊要等較耐先至夠熱。
咁上海街買嗰隻 10吋 鐵鍋呢?唉,之後講。
雙環電陶爐,用細隻平底鑊可調用內環火,咁就慳電啲。

  電陶爐用鑊物料:
最好係暗色鐵鑊。我試過不鏽鋼,加熱係超級慢。我估係銀色鍋底會反射電陶爐嘅紅外線熱能,所以鍋較難吸熱。
再講,有啲電磁爐廣告,為咗突顯電磁爐嘅優勝,往往只會用不鏽鋼鍋煲水計時...呢個實驗我認為對電陶爐係非常唔公平。
我試用 熟鐵鑊 或 窒化鐵鐵砂鍋 煲水,事實上 電陶爐 的確慢些少水滾,但就唔係好似廣告咁,電磁爐快好多囉。
廣告經常強調:電磁爐爐面唔發熱,好安全,電陶爐有餘溫,好危險!
應用上:用隻唔太厚嘅鐵鑊來煎炒,電陶爐嘅餘溫可穩定鑊底溫度。
至於電磁爐呢?爐面唔發熱,只係依靠鑊底發熱。如果想煎炒夠火侯,不論鐵鑊定不鏽鋼鑊,我都係嗰句:
電磁爐 要 厚底鑊!
電磁爐 要 厚底鑊!

  補充

專業電磁爐 - 牛頭牌 20cm Pro Twins Cook:
----
牛頭牌 20cm 單柄鍋- 厚底 ~19cm (中火 <= 900W):
預熱同煎炒用法,幾乎同美亞 ~16cm 底嘅 30cm 不鏽鋼炒鑊差不多。(可睇返之前)。
----
牛頭牌 20cm 小煎鍋 - 厚底 ~15cm (中火 = 600-900W)
900W 預熱時間要比美亞嗰隻稍短,煎炒用法兩者差不多。
----

---待續---


洋房

積分: 83


5#
發表於 5 天前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韭菜仔 於 25-9-24 11:25 編輯

--- 有失有得 ---

  我窮鬼嘅新居,都只係最基本硬件裝修。原裝公屋廚廁。
廚房灶頭對上旁邊加個孖插座,原裝灶頭上裝塊板加高,上面放兩台座枱爐 (電磁爐或電陶爐),下面多咗個空間放常用雜物。
再裝一把平價 KDK 抽氣扇。基本上煮食嘅部分就係咁,冇抽油煙機。
當時我未曾用過電磁爐煎炒,為咗方便裝塊板,毫不猶豫就決定將灶頭嗰段石油氣管 cut 走。到正式開始用電磁爐時就後悔了。
失去咗用明火嘅可能性,破管沈火(破釜沈舟),硬著頭皮去試用無火煮食,得到嘅係呢次 浪漫旅程。

  破管沈火,冇得用明火已成大局。(用卡式石油氣爐咪得囉,但經常用好重皮㗎!)
假如當時肯退一步,只要稍為放吓我對 電磁爐 嘅信念 (依家諗返就係 執念),買多個電陶爐,
用返隻 窒化鐵鐵砂鍋 煎炒就得。電磁爐只用來煲水或煮麵,就係咁簡單,唔使搞咁多。
正係我堅持信念 (執念),先至有呢次旅程。
買多咗幾隻不同嘅鑊。透過試驗不同鑊嘅特性,令我體會到明火、電陶爐同電磁爐嘅不同特性,從而了解到無火煮食困難之處嘅根源。

    失去明火,得到嘅係見識同見解。
以前用明火時,我唔明白點解千幾二千蚊隻鑊會有人買。但當我親身試過唔只一個嘅電磁爐後就體會到。再行吓街睇吓,就似乎明白。
電磁爐 理論上高效能,煲水超快滾,可惜實際上加熱非常唔均勻,煎炒前熱鑊,係極難令成個鑊底均勻咁熱。
如我之前講過嘅 "日環食" :一般唔係特別厚嘅鐵鑊,"光環"位同正中央位,乾燒熱鑊時溫差可能超過70攝氏度,鑊周邊溫差更大...
估計有啲本身煮嘢唔叻,或者用開明火煮食嘅人,電磁爐用普通鑊煎炒唔掂,就用千幾蚊試圖解決問題囉。
我窮鬼就連肉都唔可以時常買來食,邊捨得買千幾蚊嘅鑊吖。(六、七百蚊隻鑊都覺得好貴)。
只好以勤補拙,買多幾隻平價鑊試。用技術解決問題。
我嘅見解:又係嗰句:
電磁爐 要 厚底鑊!
電磁爐 要 厚底鑊!
因為呢點實在太重要!用法都好重要!(詳情可睇返之前)
如果你係電磁爐為主,即使你好有錢,我都唔希望你花錢買隻超靚鑊但個底又唔夠厚,結果用落麻麻。
當然,有錢嘅話,電磁爐用貴價厚底鍋就更好 (中式炒鑊款除外),熱鑊時間可縮短,煎得可更靚更均勻(我估)。
有啲更貴更靚嘅多層不鏽鋼厚身鍋,更可煲煲仔飯、無水蒸煮 等等。
退一步:電陶爐用好平嘅瓦煲都做到。
我嘅見解:需要長時間煮 (煲仔飯、湯、粥、中藥...),平價座枱電陶爐 用 平價鍋,效果可比美 貴價電磁爐 用 貴價鍋。
我無火煮食就 電磁爐 同 電陶爐 雙修,咁你哋呢?

  失去明火,失去少少金錢同時間,得到嘅係成功!成功以無火繼承鐵鑊嘅好處:
我要鑊氣,又要鑊唔貴。又要馬兒好 又要馬兒不吃草,有冇呢?
試試埋埋,我認為吃得最少草嘅好馬係:
1. 明火 + 傳統中式生鐵鑊。
2. 電陶爐 + 唔厚唔薄嘅鐵鑊 或 鐵砂鍋。
3. 電磁爐 + 厚底不鏽鋼鍋**。
炒粉麵 火候要求較高, 電陶爐 或 電磁爐 要 厚鑄鐵鍋。
明火、電陶爐 可以平平哋試吓二手 de buyer 等等嘅 好馬,
而要馬不停蹄,鍋就要係 無塗層。
嗰啲 LC、Staub、小V鍋,我就唔會俾錢買,唔使錢送俾我或者會研究吓。
至於嗰啲聲稱可用金屬鑊剷嘅蜂巢鍋,送俾我都唔要,嗰啲一粒粒嘅花紋塗層,一旦甩咗拎咗嘢都唔覺。
**雖然 不鏽鋼鍋 外觀同 鐵鑊 好唔同,但入門級嘅厚鐵餅底嘅不鏽鋼鍋,喺電磁爐上主要靠鐵餅傳熱,某程度上都可以當鐵鍋咁用,最重要係價錢平!

  失去明火,得到嘅係獨立思考、批判能力 同 更寶貴嘅經驗。
關於煮食,除咗youtube 或 老牌討論區之外,近年我搵到唔少 Threads 同 Reddit 貼文。見有唔少有心人,都有耐性解答其他人嘅問題。
只可惜係佢哋多數人都冇講明係用明火定電磁爐。如果十多年前,佢冇講明係電磁爐嘅話我都當佢係明火。
但近年香港新樓都係納米樓,好多都係電磁爐,加上見唔少廣告都吹到電磁爐有幾好有幾普及。而我因為呢次旅程,深深體會到 電磁爐 同 明火 大不同。
我睇法係:近呢五、六年關於廚具或煮食技巧嘅貼,如果佢冇講明用咩爐咩鑊,好話唔好聽,對新手來講近乎毫無參考價值。
新手我認為睇公開嘅 youtube 較好(但唔建議睇 shorts)。要睇佢用咩鑊,明火定電磁爐,小心思考吓佢嘅煮法係唔係啱你用。倒返轉,我認為新手發問(有咩鑊介紹...點解我XXX會好易燶/黐底嘅...)都應該講明自己用咩爐,咁人哋先至可以對正下藥幫你。

  啲人經常講:因為想少啲油或油煙而用易潔鑊。
我覺得,如果係納米樓開廚,用蒸焗爐咪仲好,唔駛煩咁多,好過用易潔鑊就住煮。
註:我未住過納米樓開廚,如果住過嘅人不如分享吓啦。

  如果梗廚,我覺得冇乜必要因為怕油煙而用易潔鑊。
我自己冇抽油煙機,都係咁煎炒啦,我係舊公屋廚房連露台,我對住個爐,背後就係晾衫位。假如經常大油煙,我試幾次就放棄咗啦。
註:我啲衫最吸味唔係油煙,而係煲中藥嘅味。
我最大油煙嗰幾次,咪就係當初唔識用電磁爐時,天上野鐵砂鍋唔夠厚底,中間標煙。仲有用隻死人孖人牌多層鑊時囉。
如果無火煮食識得 "中火" 慢燒 (詳情可睇返之前),油煙少啲,耗油量自然都少啲。只要係平底鍋或深煎鍋,無論 鐵鍋 定 不鏽鋼鍋,用油量都可以好少。
少到我每次落油後要用隻木鑊剷反覆掃,先至可以將油薄薄咁掃勻。
用鐵鑊炒粉麵我唔敢講話少油(有啲粉麵係非油炸,炒時吸較多油...),但用 不鏽鋼鍋 煎肉、蛋炒飯或炒菜我可以少油到同人哋用易潔鑊差不多。
用易潔鑊嘅你,又敢唔敢同我用不鏽鋼鍋 鬥少油呢?

  見唔少人講:明火大油煙,電磁爐少油煙。我唔太同意。
如果學啲電磁爐廣告咁,明火用中式鐵鑊大火爆炒,電磁爐用易潔鑊低溫撈撈吓,咁就梗係少油煙啦!
倒返轉,你有冇見過大牌子嘅家用電磁爐廣告或電力公司廣告用中式鐵鑊吖?衰啲講句:嗰啲商家高層 可能連鐵鑊都唔識用。
再講:有啲賣電磁爐嘅商家一味吹:選購優質 (貴價) 電磁爐火力更勁更有鑊氣。
假如我未用過電磁爐,都會信嘅。
但我經驗:就算再厚嘅鑄鐵鍋,不論熱鑊定爆炒,電磁爐好難用到 1600W 或以上。再上就標哂青煙。
更何況 孖人牌多層鑊就係被我用電磁爐大火整死咗 (詳情可睇返我之前)。
電磁爐 2000W 家廚來講煮乜都夠,關鍵唔只係睇有幾多千 Watt,而係個爐散熱夠唔夠好,能否容許隻鑊夠熱。
我認為:商家講嘅電磁爐火力勁係廢話,而優質電磁爐散熱較好係真嘅!
退一步:電陶爐(尤其可 BBQ 嘅)唔需要好貴, 熱鑊呢方面比電磁爐優勝得多。

  另外:我隻 Carl Schmidt Sohn 24cm 不鏽鋼深煎鍋,新買第一次用,係返家人屋企用石油氣爐 (雙環石油氣爐。抽氣扇只。)。
當時只用內環火慢燒熱鑊,足以通過水珠測溫。只用內環火炒麵(一人份量),麵同配料一齊炒時只短暫用雙環火,咪又係少油煙又香口。
相反,電磁爐因為加熱唔均勻,先唔講香唔香口,要炒麵唔黐底,有較大機會比明火較大油煙。

  以我經驗:明火定無火,只要用啱鑊同用啱方法,鐵鍋 定 不鏽鋼鍋 都可以少油煙又炒到香口。(方法詳情可睇返之前)
star leo 用明火中式鑊,佢成日講 背口訣!我經驗係 "見煙" 只需要有少少白煙或聞到有啲氣味已經足夠。
以前用明火或依家用電陶爐,白煙唔太勁時都仲係香嘅,我估冇問題。
電磁爐 熱鑊,稍有不慎過大火,就好快出白煙然後變青煙。變到好臭好攻鼻,咁就實有問題啦。
  以我經驗,最容易燒到出青煙係 電磁爐,其次係電陶爐,跟住係煤氣爐(深紫藍色火),石油氣爐(淺藍/粉藍/藍綠色火)較不容易燒出青煙。
之前明火,用 天上野鐵砂鍋,用較低煙點嘅花椒油煎蛋都仲得,轉用電陶爐就唔太得(油煙好容易變臭又變黐)。
你哋會信廣告,定係信我呢個由細到大廚房都冇抽油煙機、同從未買過易潔鑊嘅死窮鬼呢?
註:我呢一世直到 2025年9月,除咗電飯煲之外,未曾自費買過任何易潔鑊。但係為咗浪漫旅後續,日後唔排除會買來試。

  最後,如果你為咗貪靚,用隻靚靚易潔鑊會煮得開心啲,咁你就用啦,最緊要開心。
用易潔鑊中細火小心啲用,煮到少少香口都 OK。千其唔好學有啲 youtuber 咁教人用易潔鑊大火炒炒到"鑊氣"。
煎炒要用高煙點嘅油,呢個係呀媽係女人嘅理論。
但係用易潔鑊煎炒,如果用電磁爐,我估用煙點冇咁高嘅油(如初炸種子油 150~180攝氏)比較好。油到煙點出青煙你會聞到臭,收返細火就OK。
如果用高煙點油 (如 豬油、精煉植物油 等等),當你聞到臭,你隻易潔鑊可能已經收得工。
註:較早前明火,用家人嘅 美亞扭紋寶,曾經用過葵花子油(低煙點),煎雞都幾香甜㗎。用 易潔鑊 嘅你不妨參考吓。
  
  以上能夠俾大家參考嘅,都差唔多。多得我對 電磁爐 嘅 執念,先至諗到以上咁多嘢。之後嗰啲當故事聽吓就算。
回覆舊貼 都係旅程之一。除咗關於我自己之外,翻睇 youtube 加睇回覆,睇其他人嘅想法,都學到嘢㗎。
遇到一啲我認為有用嘅貼或者都會分享吓。

  補充

  淘寶嘢係平,但我經驗係有部分有伏,要撞手神。深水埗有啲都平,但性價比未必高。
如果真想平買平用,穩陣嘅話去上海街揀老牌子。觀塘美亞 地方夠大,廚具可任睇任摸,新手好去處。
百貨公司等得就等減價先至買。其他地方大家都可以分享吓。

  無火煮食真係冇咁熱?我經驗大至上都係。
但係用明火就一定熱好多呢?熱就一定熱啲啲。如果覺得好鬼熱,咁就係你開得太大火,火焰升到鍋旁邊。
我嗰次明火用 Carl Schmidt Sohn 24cm 不鏽鋼深煎鍋 炒麵,同電磁爐相比 又唔覺得特別熱。
用電陶爐煲中藥,感覺同明火差不多咁熱。
用電磁爐煲中藥,係冇咁熱,但煲出來淡好多,咁都冇意義啦。
註:電磁爐 翻煲兩次,感覺藥材味都唔係出得哂。正常明火或電陶爐只翻煲一次,藥材放入口咬係淡口嘅。

----
另外:Lodge 10.25吋 鑄鐵鍋,比我個電陶爐 發熱面稍為大左啲。
用淘寶矽膠防滑墊,DIY 整個圓框。跟鑄鐵鍋嘅招紙畫圓再剪。圓要比爐發熱面稍大同時比鍋底細啲啲。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一來可防滑,二來 鑄鐵鍋 同 爐面之間稍有~1mm 距離,熱力困係圓框內,可均勻傳到整個鍋底。
之前預熱鑊只可用 1200W 就住慢燒,依家可 1500W 熱鑊,預熱時間縮短咗,鍋最週邊又快熱咗。

另可參考前人 用電陶爐 嘅奇招。
https://www.baby-kingdom.com/for ... thread&tid=10968489

---待續---


大宅

積分: 3989


6#
發表於 前天 18:21 |只看該作者
嘩,真係好長呀。
唉,厚底儲熱係好,但等到夠熱係天芳地老呀?
我用熟鐵加煤氣呀,30秒內出煙可以落油。又輕身,洗都方便唔攰呀。
最煩係第一次,燒到變白、變藍,我用左 45分鐘,用咗我好多煤氣。但係有 d 供應商,買左幫人做呢個步驟。

一開火熱力就到,用過番唔到轉頭。

樓主只好用時間換取無火啦。

要鑊氣,睇下王剛獅虎啦,煮個餸費話一大堆,成30分,算把啦。佢既專業爐頭,係恆星發動機,即係專業廚房果d,好似呢類爐頭除左gas,都係加左氣/氧?


洋房

積分: 83


7#
發表於 前天 20:07 |只看該作者
回覆 無知人 的帖子

明火同無火的確好唔同。我轉咗無火一年有多,仍好懷念用明火嘅滋味


厚底鑊可以話係電磁爐煎炒嘅唯一選擇。
電陶爐較為似明火,炒少少嘢可以用唔厚唔薄嘅鐵鑊。但唔可以太大隻...想炒多啲啲點都要厚底鍋儲熱,冇計。


洋房

積分: 83


8#
發表於 前天 20:10 |只看該作者
--- 厚鐵鍋驚現銀色 ---

  我喺上海街買嘅 10吋口徑 厚身鐵鍋,一心諗住買到隻好馬,可馬不停蹄咁開心,但旅程之中總有啲不測。
用中式炒法炒同一隻長通粉。
用 電磁爐 就算慢燒到鐵鍋稍大油煙,通粉總有小小黐,黐到一條條幼痕。
用 電陶爐 中火慢燒,唔需要大油煙,都可以完全唔黐底。
開心比較後,再一次證明,電陶爐煎炒比電磁爐優勝,真開心!

  開心過後,用意式煮法煮長通粉。手持牛油將其中一邊壓落鍋面中間,發現牛油有黑色,當時以為只係鑊屎。
洗鑊時用百潔布用力擦,鍋面中間越擦越銀。聞落有淡淡異味。有如磨機碟 拮碟 (cut碟) 氣味。
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6gStg1cCPQ
心諗有唔妥:鑄鐵鍋係一件實心鐵,點解係銀色?點解有拮碟嘅異味?
隻鍋係上海街買,好重手,敲落去叮叮聲厚實而清脆,理論上係冇塗層,點解會咁嘅?

  想安慰自己:呢啲只係過熱,氧化咗啫。
跟住就好似鴕鳥將頭埋喺沙咁,我頭埋喺電腦前,搵吓有冇啲關於鐵鍋變銀色嘅例子。
當時得到安慰嘅係搵到唔少視頻,都係話鐵鍋氧化咗變咗銀白色。重新燒鑊開鑊就變返原來嘅灰黑色。
抱住冇咁易認輸嘅心態,我決定試吓搞返掂呢隻鍋。

  我用百潔布再努力啲洗擦,鍋面中間銀色範圍越擦越大。變得更亮更銀。先前中間灰銀色帶有黑同黃嘅地方變成純亮銀色。
網上教重新燒鑊開鑊都係明火。我冇明火,只好試用火槍(卡式石油氣火槍),向鍋面直接燒,好似冇乜變色,仍然亮銀色。
可能我支火槍唔夠力掛...

  我再次安慰自己:我呢隻係鑄鐵鍋(生鐵)。網上有啲影片標題雖然都係"生鐵",但睇落片中鑊又好似係熟鐵。情況可能唔一樣呢...
無奈地,用廚房紙狂捽銀色位置。點知越用力捽,異味越大,有如用磨機 cut 鐵嘅氣味,幾濁鼻。呢陣味留喺手指上極難清走...
火直接燒反而冇乜氣味。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之後試用鋼絲刷狂擦,發現聞到最濃烈異味(磨機cut鐵味),係喺黑色層被磨走及暗銀色剛剛現形嘅一刻。
而 黑色層同銀色之間有D深黃色笠黐黐嘅油漬。
冇養鍋,過一兩日,竟然發現中間亮銀色嘅地方,並冇變成鐵生鏽嘅啡色,只係由亮銀變成暗銀。
呢隻理論上係實心鑄鐵鍋。諗住擦走哂原有我認為嘅天然塗層,重新燒鑊開鑊就繼續用。
但唔知點解會出現嘅唔係鐵鏽應有嘅啡色,而係暗銀色?
自責:究竟係因為我未夠努力徹底擦去我認知嘅天然塗層?還是有其他原因?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再之後,我冇養鍋,又刻意整濕隻鐵鍋,刻意令佢生鏽。
但估唔到,鍋面中間係我最初發現有銀色嘅位置,又係當時最用力擦嘅位置。
呢個位由亮銀變暗銀色後,被我咁搞法,仍然係暗銀色,冇再進一步變色,奇怪...
後來刻意擦甩鍋面其他黑色嘅位,就好快生鏽變啡色。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有人話係假鑄鐵鍋,我都開始懷疑:
感性分析:
呢個鍋好重手。同市面上常見嘅 Lodge 一樣咁重手,而且敲落去同樣係叮叮聲,音色清脆。
鐵本身好平,理論上冇必要造假。

但:
已經多次煲梳打水,再刻意洗走油層,但擺咗幾日個樣依然都係差唔多。
鍋面正中間依然係暗銀色。
刻意用鋼絲刷擦甩嘅黑色,雖然有生鏽變啡色,但帶有一部分不明嘅暗銀色,
鍋最周邊未擦甩嘅純黑色地方仍然係純黑。

理性分析:
鐵鍋冇油膜保護,偏偏只有一部分生鏽,不是完全變鐵生鏽嘅啡色,咁估計係有層嘢,而且正中間銀色嘢睇嚟唔係一小層咁簡單。
一隻咁厚嘅鐵鍋,都唔知點解要造層咁嘅嘢喺度。究竟係"好心做壞事" 定係 鐵原材料本身有問題要造層嘢掩飾。
不過感性再諗:
呢隻始終都係鐵鍋,再努力啲洗刷吓佢理應照用得。

  唉!假如當初冇驚現銀色,仲以為呢隻係好馬。
其後喺大埔墟 生活館 好彩遇到特價 Lodge 10.25吋 鑄鐵鍋 <$200,唔諗咁多買咗先。
諗返轉頭,當時喺上海街搵到隻似乎好好嘅厚身鐵鍋,又比當時嘅 Lodge 平,就以為自己好醒...又唔怪得自己,因為當時行上海街見到 Lodge 係貴好多。
再講:依家 Lodge 鑄鐵鍋 似乎比 疫情時平咗,美亞 鑄鐵鍋 之前好多款都冇貨依家有唔少款有貨。有買襯手。
買 Lodge 嘅原因唔係想放棄上海街買嗰隻鍋,而係心有不甘,想用隻 Lodge 做對照實驗,希望想搞清楚情況,想搞返掂上海街買嗰隻鍋繼續用。
咁又為旅程添加點後續喇。
註:人係有惰性。我用隻 Lodge 鑄鐵鍋好地地,好自然就懶得理嗰隻變咗銀色有唔妥嘅鐵鍋。
但我堅持一個想法:搞返妥嗰隻鐵鍋俾自己用。Lodge 呢隻好嘢可以好平咁半賣半送益街坊。咁我就有動力繼續努力洗擦嗰隻唔妥嘅鐵鍋。


  補充

  上海街買嗰隻厚鐵鍋 <$200 只。話貴唔貴。假如兩百蚊買隻易潔鑊,差不多一年用殘,咁都死得心服口服。
但呢隻理論上係鑄鐵鍋,唔係易潔鑊!喺上海街買嘅,理應係生財工具,原則上係可靠耐用。唔服!
教訓:上海街 買鑊,並不是所有鑊都值得買,要買大牌子或老字號!
講開大牌子,有奇怪現象令我匪夷所思。

  點解好多外國牌子出嘅"中式炒鑊"賣咁貴,又會有人買?
好多所謂嘅德國炒鑊標價千幾二千銀,網上介紹強調德國製、信心保證...
但以我所知,德國當地人根本好少用炒鑊,衰啲講句:炒中菜德國佬識條鐵咩!
憑乜貼個德國牌子造隻中式鑊造型嘅炒鑊,賣到二千銀咁貴?!
細心睇,好多不鏽鋼廚具說明都話唔適宜熱鑊沖凍水。偏偏中菜好多時都煮煮吓又灑酒或倒上湯或汁 (我估唔係人人都咁好耐性會預熱酒或上湯掛...)。
講白啲:呢啲中式鑊造型嘅不鏽鋼鑊,根本唔適合煮中菜。
得罪講句,買二千蚊隻德國中式鑊,唔知話你係不幸中伏好定係話你傻好,一係你就有錢冇地方使。
仲有其他好多:咩咩瑞士牌子、丹麥牌子 中式鑊?咩邏輯呀?!要崇洋嘅話,有錢買隻深煎鍋/西式炒鍋煮西餐唔好咩?
不過如果你自問每次翻轉鑊底見到 Made In Germany 會好開心嘅話,咁你就開心買啦,可唔使理佢係中式定西式鑊喇。
意大利牌子炒鑊我認為都講得通,因為以我所知意式會有唔少炒嘢。
  又講吓日本牌子炒鑊。以我所知,日本當地人用雪平鍋或類似嘅倒梯形薄身鍋,細火煮較多。頂多咪鐵板燒、乜燒物燒(鑊面上慢慢燒)。
唔會好似我哋咁經常乜都炒一大餐。佢地分得好清楚,用來爆炒嗰啲叫 "中華鍋"。
既然人哋都要咁樣特意分辨。中國人又憑乜要俾多幾百蚊買隻日本炒鑊呢?
要崇日嘅話,去 AEON 買隻一百幾十蚊嘅雪平鍋唔好咩?

  除非係特價賣好平,否則我唔知買德國炒鑊或者日本炒鑊係乜邏輯囉。
唔通隔山買貴鑊,炒嘢會香啲嗎?!
你地又點睇?

---待續---

首頁
1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