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嗜好

跳至

首頁
1

尾頁
   5


男爵府

積分: 6825

畀面勳章


1#
發表於 12-3-15 14:4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除志摩. 於 12-3-15 14:49 編輯

2012/03/08李鈞陶 :心病還須心藥醫?——揭開癌症不藥自癒之謎

信報財經月刊 2012年3月號


西醫強調實證為本,長久以來不承認器官患病與精神狀況有直接關連。不過,隨着醫學界發現「心激素」可殺死癌細胞,心理影響生理健康的研究,可能揭開新的篇章。






現代人生活緊張,精神壓力大,凡事患得患失,或發為憂愁悲憤,或易陷情緒抑鬱;而心靈神智失調,又往往導致生理紊亂,繼而誘 發疾病。講究調氣養生的中醫學亦認為「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悲則氣消、喜則氣緩、恐則氣下、憂則氣鬱、思則氣結。七情內傷,病態萌生。發而為病,輕則微 恙,重則癌症」,箇中經驗,雖則未必人皆有之,相信也曾耳聞目睹,可知精神狀態與身體健康有明顯關連。因此,紓解精神緊張、調節心靈情緒,對養生延年,甚 或緩解病痛,不無裨益。可是,為何今日西醫對心身治療的潛在效益,卻大都嗤之以鼻?

主流醫療思想 人體視作機器


究其原因,大概由於現代西醫治療概念,本源於十九世紀的牛頓宇宙觀,概念上視人體為一精密的鐘表機械,故現代主流醫療藥物的治療原理在於部件的修補置換。今日西醫所用的化療、放射治療與外科手術治療無不基於此種牛頓式的醫學概念。其次,西方醫藥源於蓋倫(Galen,來自希臘,曾在埃及學醫的古羅馬醫學家)的解剖術及中古時代的煉金術,自始是典型的唯物主義。當時醫師相信所有病苦恉因體內組織破壞及血液中毒所致,所以放血解毒成為中古流行一時的醫術。近代醫學在生物及化學崛興後,得以從細胞層次探索致病因由,藉此奠下西醫學的所謂「科學基礎」,並發展成為今天的主流醫學。從解剖學角度看生理,近世西醫學大都認為主宰思維與情緒的大腦與各生理系統所在的軀體,乃兩個截然不同的獨立實體。所以器官系統患病,不可能與精神狀態有任何關連。再者,現代西醫學以實證為本(evidence-based)的實驗科學自居,以精神情緒這些無法用客觀科學方法驗證的主觀感受進行心身治療,試問如何令西醫信服?

但在過去三十年間,不少醫療研究者從大腦研究先後發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生激素與甲狀腺素等激素的分泌,不但有源於大腦的緊密回饋機制,且由精神緊張所引發的腎上腺素 – 俗稱緊張賀爾蒙(stress hormone),也能抑制體內的免疫功能。這些發現引發醫療學家對健康與情感間聯繫的大量研究,結果證實社會經濟狀況與人格所形成的精神心理,實與身體健康有因果的關連。近十年間,心身(mind0body)二元一體的現代生物醫學範式,己取代舊有的牛頓式醫學概念。一如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心理,精神病和藥理學名譽教授雷恩(Oakley Ray)所說:「由於大腦與神經系統、分泌及免疫系統之間存在通訊網絡,心靈和驅體已無真正的分隔」,而心身治療亦從邊緣的醫學研究駸駸然成為今天的主流生物醫學(註1)。

八十年代末,研究者發現在婦女羅患乳腺癌期間,指導病者自我紓解精神壓力和提供社交支援,確有明顯的輔助療效。美國史丹福大學社會心理研究實驗室主任史比高(David Spiegel)為探究接受社交支援和表達輔導治療的轉移性乳腺癌婦女,是否較僅接受傳統醫療的對照組病者有更佳的生活素質和症狀控制。結果發現,相較於對照組,社交輔導組的婦女不但有較佳的生活素質和感受較少疼痛,且有明顯較長的存活期(註2)。這項令醫學界大感意外的發現,促使不少醫療研究者投入心身治療研究;設計一些如團體治療(group therapy),減壓技術與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等干預方案,目標在確認這些輔導心身的治療能否影響癌病,愛滋病和骨髓移植病者的生活素質,疼痛與存活率。結果證實,心身治療對病者生活素質的改善及疼痛的減緩顯然有幫助,但對存活率的影響則介乎正負之間3 。

在三十多年的漫長歲月裡,心身醫學一路走來可說荊棘滿途,直至最近十年才開始邁進主流醫學的大門。其發展可從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醫學臨牀教授及預防醫學研究院院長奧尼斯(Dean Ornish)的經歷一窺端倪。八十年代初,當他聲稱「生活方式的改變」 - 例如配以非常低脂肪的飲食、從事冥想、瑜伽或其他溫和運動,輔以精神壓力的管理和社交支援,可以預防甚至逆轉罹患心臟病的情況,主流醫學界對此一直不予重視,直至其療效後來獲得更多科學研究的證實4。今天,奧尼斯為心臟病患者所設計的心身治療方案已獲學界接納,並廣泛應用於美國許多主流心血管診所。他目前正繼續研究其方案是否能協助II型糖尿病(Type II diabetes)預防罹患併發性心臟病及抑制前列腺癌的擴散5。

心身治療效果 業界漸接受


目前,科學研究已證實的心身影響是:抑鬱和焦慮情緒能削弱人體免疫功能,引發包括癌症在內的種種常見炎症。箇中的病理機制在於抑鬱和焦慮能增加灓胞因子「白介素 -6」(interleukin-6)及「腫瘤壞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的活性,兩者的致炎作用與心血管疾病、關節炎、II型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和芋些癌症的生發有密切的關連。儘管心身治療對冠狀動脈疾病、頭痛、失眠、尿失禁、慢性下背疼痛和癌症癥狀的輔助療效證據頗多,但由於研究者仍然未知有關治療的分子機制,尤其是令醫者無法解釋的癌症自癒現象,故很多醫療研究者對心身治療的療效信心不大。他們大都認為,以心身治療作為輔助治療無妨,但以之作為獨立治療則不可。不過,近年有美國醫療學家發現多枚有抑制癌腫瘤作用的心激素(cardiac hormones),是項發現很可能正是癌症自癒的奧秘所在。

心臟病與癌症同為今天全球致死率最高的都市疾病。然而,心臟不外是一個輸血的器官,究竟與癌症有何關連呢?2008年2月27日,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健康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衛斯理(David Vesley)向全世界發表一項驚人的研究成果;他和他的研究團隊證實,一些由心臟分泌出來的激素(以下統稱為心激素)不僅可以在24小時內殺死95%以上的癌細胞,且對其他絶症也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心臟分泌激素 殺滅癌魔


三百多年來,生物醫學家一直認為心臟只是一個輸送血液和氧氣的血肉之泵,但在1981年,科學家德博爾德(Adolfo deBold)首次發現心臟的心房分泌一種能刺激尿液生產和增加鈉鹽排泄的激素 – 心房排納利尿素(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簡稱ANF,又稱「利納肽激素」),方知心臟亦同時是個內分泌器官。此外,心臟亦是人體內少數不會患癌的器官之一,真正原因一直未明,大概因為人只要一息尚存,血液都須不停循環迴流於心臟,所以癌細胞根本無法停駐生長。但這種說法只能用以說明轉移性癌症所以甚少會禍延心臟,卻無法解釋心冗細胞為何不會自行癌變為腫瘤,可見此器官可能有保護細胞免於癌變的特別生化機制。

發現利鈉肽激素(ANF)後,衛斯理在九十年代末期再發現三枚源於相同ANF基因的心激素:一為長效「利鈉肽激素」,另一為天然的「心血管紓張肽素」。當初,衛斯理就其新發現的心激素研究對壅塞性心衰竭的診斷與治療,繼而發現這些心激素能控制細胞的生長。自其妻在2002年死於乳腺癌後,出於對心臟不會患癌的科學好奇,衛斯理決定以直腸癌、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五種不同癌細胞系的培養細胞進行研究,看看心激素是否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結果發現心激素竟能在24小時內殺死上述細胞培養液內97%的癌細胞。他隨後以注射移植了胰腺癌細胞與乳腺癌細胞的小鼠作實驗。俟腫瘤發作後,小鼠接受心激素的注射治療。一個月後,接受治療的小鼠,其體內的胰腺癌及乳腺癌的消失率分別為80%和66%(對照組小鼠無此現象)。其中胰腺癌的結果尤其令人興奮,因為這種癌症特別惡毒、轉移迅速,所以預後極差。餘下尚未治癒的胰腺癌減為其原來大小的10%。三種心激素中以天然血管紓張肽素的治效最好,能使胰腺瘤收縮至原大的2%,實驗小鼠正常壽命結束後,研究人員解剖發現小鼠體內癌細胞並無擴散跡象。

在此後長達10月期間,衛斯理的研究小組幾乎對所有惡性腫瘤、卵巢瘤和大腸瘤等進行反覆的心激素滅癌細胞實驗,最後得出如下結論:心臟分泌的四種心激素,通過直接殺邛癌細胞和抑止癌細胞DNA合成及癌細胞的生長發揮其抑癌作用,而非誘發癌細胞的自我凋亡(apoptosis)。這四種肽激素尚有助降低人體血壓,並提高人體內過量水分和鹽分的排泄能力,這意味着它們不僅對治療癌症有效,對緩解冠心病的症狀和腎衰竭都有療效。

衛斯理深信,如果心激素在人體內有同樣的抑癌作用,日後癌症可能成為一種可以心激素的慢性疾病。據聞,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對此項發現大感興趣,現正設法籌集資金,擬對心激素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壅塞性心衰竭、急性腎勁能衰竭和癌症進行臨床試驗6。

2006年6月20日在費城召開的美國內分泌學會的年度會議上,衛斯理這項令人驚訝和振奮的全新發現,成了最引人矚目的議題。但是他的研究任務還未結束,這四種心激素如用於臨牀,對人體有無副作,心臟在何種情況下才會大量分泌這種生化物質,仍需進一步研究。

令人最感興趣的是,據衛斯理稱,他的研究團隊去年徵召了100名自願者,分別對他們處於各種情緒狀態下的心激素分泌情況進行跟蹤測試。結果發現,參試者的情緒愈高昂,心情愈愉悅,心臟所分泌的心激素就愈充沛。這項發現對人體的自癒現象。在此之前,人們只知道身患絶症之後,應積極採取各種康復措施,調動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的情緒,這樣可以促使大腦分泌更多的有益健康的類嗎啡生長因子如「安多酚」(endorphins)和「甲一腦啡呔」(met-enkephalin),使免疫系統和各器官功得以調節至最佳狀態,從而戰勝疾病。但究竟是類嗎啡生長因子,還是哪種生化物質才是真正有療效的抑癌因子?它們又通過什麼機制殺滅癌細胞呢?醫療學界人言人殊,至今仍無定論,一般人更加無從判斷。這也是大多數人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寧信西醫的開刀,放射治療或化療手段,也不取對人與生俱來的自癒機制寄予厚望。

心主神明 樂觀積極可克癌魔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意識以「心」乃人的神智情感所在,故以「心病、心情、心緒、心神」之類詞彙描述精神情緒。今天我們當然曉得「心」與「神」實屬兩大不同生理系統(編按:這是西醫的看法,中醫認為心臟除有輪送血液、主宰循環系統的功能外,還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例如廣州中醫大學終身教授鄧鐵濤1983年發表《心主神明論》一文,認為中醫常說「心主血脈」、「心主神明」,是指循環系統與高級神經活動的關係特別密切、不可分離。他以自己為例,稱臨牀上常用方劑「溫謄湯」(由半夏、橘紅、茯苓、甘草、竹茹、枳實、生薑、大棗等組成)加味(原方再加其他藥材)用於治療冠心病,又用於治失眠和神,經官能症,同樣收效)。然而,心神情緒與心臟雖似毫無關連,從衛斯理新近發現,可知人在心矌神怡、樂觀無憂、情緒高昂之際,心臟所分泌的激素亦隨之沛然充足。反之,人若自陷於絶望、痛苦、擔憂、抑鬱等消極狀態,心激素的分泌則頻於完全枯竭。

由此,百年來困擾人類的絶症自癒奧秘或終於昭然若揭!原來人在身患重病絻症之時,不論憑藉個人堅強意志,抑或依賴信仰的心靈慰藉,只要能保持心情愉悅,積極求生的意識,人體才能分泌活命而心激素。當心激素充沛至一定量時,才能殺滅體內的癌細胞或抑制其繁生,從而達至不藥而自癒的境地!

*「心病還須心藥醫」出自未代惠洪《林間集》卷下:「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故「心病」常指鬱結於心的癡嘖怨恨,一般藥石無靈,唯有打開心結的「心藥」可解。但此文所談的「心病」,(泛指所有由精神緊張所誘發的種種病患與癥狀如心血管疾病、關節發炎發作、頭痛、失眠、高血壓、腸胃潰瘍、甚至癌症的發作。而「心藥」亦非指用以紓解心血管疾病如尿劑之類西藥化合物,文中指的是「心激素」。

李鈞陶為法國里昂大學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生化哲學博士,先後出任《信報》科技版編輯、《信報月刊》總編輯及《信報》專欄作家;曾就職於本港多家生化醫藥上市公司擔任高層管理人員。現居溫哥華,閑來寫作讀書。















點評

sfiawong  啊,這是一篇極端重要的醫療文獻,我已即時把它存起來,以後傳給有需要  發表於 12-4-12 21:47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 ...


大宅

積分: 1227


2#
發表於 12-3-15 15:36 |只看該作者
thank you for sharing


子爵府

積分: 10113


3#
發表於 12-3-16 22:12 |只看該作者
多謝分享!!!


公爵府

積分: 26458


4#
發表於 12-3-20 23:49 |只看該作者
多謝分享

快樂擁抱我!


別墅

積分: 762


5#
發表於 12-3-22 10:49 |只看該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複式洋房

積分: 172


6#
發表於 12-3-28 17:32 |只看該作者

揭開癌症不藥自癒之謎

多謝分享!!!




珍珠宮

積分: 32587

醒目開學勳章


7#
發表於 12-3-28 19:54 |只看該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男爵府

積分: 6825

畀面勳章


8#
發表於 12-3-29 05:47 |只看該作者
【on.cc 東方互動 專訊】美國科學家周三指出,若人們採納更健康的生活行為,半數癌症可以預防。

吸煙被指導致美國所有癌症病例的1/3,超重則導致另外20%,令美國每年因醫療照料及失去生產力損失約2,260億美元。科學家在雜誌發表報告說,若人們停止吸煙,有多達3/4肺癌可以避免。
其實個人覺得壓力才是最大原因,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我地一定要好好管理我地既情緒呀!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 ...


男爵府

積分: 6825

畀面勳章


9#
發表於 12-3-29 19:06 |只看該作者
【on.cc 東方互動 專訊】衞生署表示,同意持牌藥物批發商瑞士諾華製藥(香港)有限公司,從市面回收所有批次的卡鉑10毫克/毫升(Ebewe)針劑產品(註冊編號:HK-43913)。

該署發言人指,今日接獲諾華通知,指奧地利生產商Ebewe Pharma因產品數個批次的保留樣本中發現沉澱物,決定進行回收行動。署方指,針劑產品出現沉澱物可能對健康構成危害,包括出現肉芽腫或甚至血管閉塞。署方至今未有接獲與上述產品相關的不良反應個案的呈報。

根據諾華的資料,上述產品分有15毫升及45毫升瓶裝,用以治療各類癌症。產品曾供應給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私家醫院和私家醫生,亦有出口往澳門,衞生署已就回收行動通知相關各方。諾華已設立熱線電話2881 5811供查詢。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 ...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