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kknews.cc/zh-hk/health/3q4l9jo.html
林琳:全國傑出女中醫的行醫路
(part)
奉命馳援香港
獲「抗非勇士」獎章
2003年對林琳來說是異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她39歲,是廣東省中醫院最年輕的科主任和學科帶頭人。這年2月,廣東省中醫院收治第一個「非典」病人。「搶救過這個病人的醫護人員有幾個也被傳染上了。從臨床來看,它有很多表現和肺炎不一樣,即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治療,也沒有明顯的好轉。」這種奇怪的病曾讓林琳和她的同事們一籌莫展。
所幸她還有眾多老師,可以向周仲瑛、鄧鐵濤等國醫大師請教。周仲瑛建議林琳設計觀察表格,以方便做臨床總結。林琳當即設計出一個中醫證候調查和西醫臨床資料調查的表格,和同事們每天觀察病人的證候變化、西醫學臨床症狀以及實驗室資料的變化。
回憶起這個細節,林琳很感激周仲瑛教授的及時點撥,讓她有了清晰的思路。「包括我們受感染的一些醫務人員以及陸續入院的病人,我們都有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就給我們接下來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中醫大師給了林琳方向性的指導,如何選擇具體的治療措施,就看林琳自己了。「中醫藥在抗擊『非典』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5個方面:即早期干預,阻斷病程;明顯減輕症狀;縮短發熱時間和住院時間;促進炎症吸收,減少後遺症;減少併發症和西藥的毒副作用。」事實證明,林琳的做法是對的。
廣東省中醫院收治的「非典」病人明顯有更好的治療效果:「第一,住院的時間比較短;第二,發熱的時間比較短;第三,發燒沒有第二個熱峰。」這一成就獲得世衛組織的認可,確定了中西醫結合,中藥和西藥並用對於「非典」的治療是有效的。
獲得這樣的成績並非容易,林琳在抗擊「非典」的幾個月里一直沒有回家,前期是因為接觸了病人怕將病毒傳染給家人,後期是因為搶救工作實在太忙。那段時間,還有很多讓林琳感動的事。比如醫院的傾力支持,「全方位的隨時配合和照顧我們,提供足夠的人力和物力,是我們強大的後盾。」
比如老師們的大力幫助,「在『非典』的治療過程中,除了我們臨床的觀察和思考之外,全國的老師給了我們相當大的幫助。治療方案來源於整個行業精英思考,整個社會的凝聚和團結都能充分感受到。」
比如同事之間的相互鼓勵,「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中,也努力保持樂觀的心態,互相給予一個微笑,說點笑話,開點小玩笑。有感染『非典』的同事對我說:『主任,我活過來了。』那一刻心裏真的非常激動。」
2003年5月,「非典」在廣東省的肆虐進入尾聲,但抗擊「非典」之路卻遠未到盡頭。因為對林琳和她的同事們用中醫方法治療「非典」病人療效的認可,香港醫管局正式邀請廣東省中醫院派中醫支援,對抗香港依然嚴峻的「非典」形勢。
林琳和楊志敏院長這兩位女郎中被選中了。「當時沒有想太多,我只是覺得作為一名醫生,從來都是哪裏有病人,我們就去那裏,哪裏需要我們,我們就前往。我們既有這方面的義務,也有這方面的責任,這是一名醫生要做到的,把積累的經驗用到實處,為患者盡一份力,盡一份心。」林琳回憶道。
在西醫一統天下的香港公立醫院,兩位女中醫的到來最初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雖然有配合卻非太熱情。「不過情況很快就改變了,因為他們看到了療效。記得有一名患者發病已1個多月,氣管插管,四肢腫脹,大便溏瀉,肌肉無力。」林琳說,她當即對其進行了中醫治療,「第二天複診,患者已無腹瀉。第三次複診,病人已拔管,雖然仍不能說話,但幾乎每3~4天都會看到患者的進步:從能說話到手指頭、肩關節、髖關節活動,可以自己吃飯,直至在別人扶持下自己站立,並在輔助器支持下獨立行走。」
林琳她們在香港工作了5個月,共醫治10家醫院的危重「非典」病人近50名,康復期病人100餘名,不僅贏得了香港同行的尊重,也贏得一大批香港市民粉絲,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頒發的「抗非勇士」金質獎章。
更讓林琳感到自豪的是:2003年11月,廣東省中醫院與香港醫管局簽訂為期3年的協議,共同開展中醫臨床及科研工作。根據協議規定,香港醫管局要在其管轄的公立醫院中開設中醫診室。
「抗擊『非典』使香港很多專家看到了中醫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打破了中醫藥不能進入香港公立醫院的歷史,香港公立醫院開始設立中醫門診。15年過去,在香港的醫療衛生體系中,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及康復保健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多年以後,林琳總結起來依然為之感到驕傲。
尋找「閃光點」,努力不懈,堅毅不屈,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是,有準備不一定能找緊機會,因為....命運就是這樣的敲門。要找緊機會,就要戰勝自己和戰勝命運。
遇到逆境,堅持,不要放棄。黑暗是可怕的,極難耐的.....但是,渡過了黑暗,不就是黎明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