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時候你活在矛盾和舉棋不定的狀態中:前一分鐘,你覺得你的婚姻是美好扎實的;下一分鐘,你痛恨它……前一分鐘,你無法想像留下;下一分鐘,你無法想像離去。」這是哈格(Pamela Haag)在她的新書《婚姻的祕密》(Marriage Confidential)導言中,所點出的左右為難困境。
她指出,有種婚姻叫「半幸福婚姻」(semi-happy marriage)。美國一年發生一百多萬件離婚案,十一年前,便有學者研究,低衝突、低壓力的不幸福婚姻,可能就佔了其中六成。
這種婚姻感覺有點不對勁,但又不至於到痛苦的地步;夫妻可能感到失望,卻不是慣性的不快樂。「他們對婚姻有種徘徊不去的悲哀感,但通常缺乏明顯、具體的理由,」哈格說。
哈格在大量閱讀文獻、做了超過五十人的訪談、甚至竊聽、臥底婚外情網路社群之後,描繪出這樣「半幸福婚姻」的面貌,與可能的成因。
工作與金錢可能傷害婚姻
例如,哈格指出,當愈來愈多女性走入職場,愈來愈多男性回歸家庭,家與工作開始產生化學變化:同事變得像家人,配偶卻變得更像同事,消磨掉婚姻中的浪漫。
許多夫妻變得更像人生旅程的伴侶,而不是愛人。夫妻間,儘管在旅途上總是同行,卻因太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而忘了怎麼自處。
孩子也可能改變婚姻
男女在家庭中可能擁有如「男女主人」、「丈夫與妻子」和「父母」等角色。過去,照顧孩子的「父母」角色,常不見得是第一選項。但在今日,孩子的地位已經登上了王座,高高在上。
小孩的教養在現在社會中,成了一門特殊專精的學問,也因此形成了,一對夫妻不是不敢生小孩,就是當決定要有小孩後,完全以小孩為中心的兩種極端。這為婚姻帶來了壓力。
夫妻變得不再對「婚姻」有承諾或執著,而只對「父母」這個角色投入。哈格甚至將小孩稱為「新配偶」。
婚姻的第三條路
不只內在的誘因顛覆婚姻,外界的挑戰也更劇烈了。
如「不忠」,在現代社會中愈來愈常見。特別是網路發達,虛擬世界成為更「自由」的領域,愈來愈多人在網路上,尋找「阿凡達」式、另一個世界的感情。
哈格認為,二十世紀婚姻的「浪漫典範」正在崩解。二十一世紀,婚姻正醞釀出「後浪漫」的新典範。社會上出現新型態的婚姻。它可能是「夾心餅乾」式的:外面傳統,裡面不傳統,嘗試走出「離婚或忍耐」以外的第三條路。
例如,有夫妻在一方不忠時,選擇雖然知情,卻「不問,不說」的默認模式。理由之一,是當一方真的坦承不忠,另一方就得消化這件事,並重新定位自己,這可能是另一件更困難的工程。因此,雙方都選擇待在灰色地帶中。
「如果已婚者可以免費(即指另一方也不追問)得到婚姻外的性,他又何必離開現今令人滿意的人生伴侶?」哈格問。
現在,甚至出現「自由戀愛2.0」(Free Love 2.0)的新型態,夫妻在彼此都知情的狀況下,開放地讓婚姻中擁有其他元素或伴侶。
儘管現代的傳統婚姻形式,面臨種種挑戰,哈格卻認為,這並非意味著,「婚姻」將被淘汰。只是,他也提醒,現在真的是到了,重新解構思想、腦力激盪出,什麼是婚姻新樣貌的時候了。
大概沒有人熱烈期待自己被伴侶背叛吧?無奈這樣的結局在現實中愈來愈多,「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童話,多數人都明白是笑話一則。
另一方面,「七年之癢」似乎落伍了。
實務經驗十多年的徵信公司總經理王培勳觀察,以前結婚8年到10年左右,已有一段婚齡的人,才比較容易外遇,但現在受託調查的外遇業務中,不乏結婚才兩、三年甚至一、兩年的新婚夫妻。
也許有人會說,婚姻出問題造成溝通不良,才會讓另一半外遇,但美國研究指出,有一半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坦言,他們有外遇時婚姻狀況美滿。
外遇與婚姻關係不佳、溝通出狀況很有關係,但不必然是因果。
外遇可能只是「逃避」
不甘心源於自我的失落,不願當個失敗者。可是,外遇不見得是配偶遇上真愛,很多時候只是逃避。
「外遇者真正愛上對方的是少數,真正會跟第三者在一起的非常少,反而是尋求出口。」謝文宜指出,很多外遇者其實並不想毀掉自己的家。
例如,有些男性雖家庭美滿,但希望在性方面多點花樣,與第三者純粹是性吸引力。
資深媒體人林文義觀察,男人在40歲以前,會為了理想,想找「Miss Right」(命中注定的女性),40歲以後男人逐漸老去,不再年輕,就想找個很年輕的女性,用性愛來證明存在的理由。
「一種青春的反射,」林文義說,面對歲月逝去,老男人一旦遭逢外遇,激情會讓他覺得自己還有一個男人的魅力,「這是男人最大的蒼涼與悲哀!」
尤其,男人就像長不大的彼得潘,心中住著一個小孩,有孩子氣的一面,即使成年了仍會故意做些極端的事。明知外遇是火坑,還往裡面跳;或有的男人抱持「在叢林裡的冒險」惹一下的心態,「卻沒想到陷入流砂,拔不出腳!」林文義認為。
謝文宜也指出,有人外遇的背後是因感覺自己的婚姻有問題,但不敢或不知道怎麼跟另一半開誠布公,而以外遇當「求救訊號」,潛意識或明顯地露出馬腳,希望配偶發現,讓兩人有改變的契機。
也有人很想離開婚姻,但另一半似乎沒得挑剔,只好利用外遇來激怒對方;還有人害怕親密關係,跟某個人太接近會緊張害怕,失去安全感,所以在需要親密結合的婚姻關係中,平常無故就會以爭吵不滿等手段,把雙方距離拉開;甚至外遇,企圖扯進第三者(或第四者、第五者……)以三角關係來恐怖平衡他的安全感。
床上躺了六個人?
或許因為外遇背後隱藏許多複雜因素,是個人心理和社會文化交織而成的結果,外遇者被問及「為什麼出軌」時,恐怕也理不清頭緒。更何況,外遇可能還牽涉夫妻各自的原生家庭,每個人會由生命中觀察到的第一對親密關係──父母之間,學習婚姻經營之道。
有人曾說,夫妻躺在床上,其實不只兩個人,而是六個人——包括夫妻雙方各自的父母。
曾有研究指出,有婚外情的男性,他的父母或祖輩也曾發生婚外情的比例相當高。
另外,從臨床輔導工作觀察也發現,第三者的父親常有婚外情,造成第三者潛意識中抱持「爸爸比較愛外面的女人」、「外面的女人比較能被愛」的想法,因而日後有潛力成為第三者。
可惜的是,很多夫妻不論在婚前或婚後,其實沒有機會分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另一半無從得知配偶在原生家庭學到怎麼樣的溝通模式,徒增許多互動中的誤解。
「如果能分享到原生家庭這部份,夫妻之間能更深入認識,關係也可發展得更穩固,」成蒂鼓勵。
誠實面對自己
關係就像一面鏡子,在互動中,學習了解自己與對方。結婚並不是為了離婚,每個踏入禮堂的人最初都有夢想盼望。
「愛是沒有理由,沒有道德,沒有律則,也沒有盡頭,」林文義說,他經常反問迷失在外遇與家庭之間的朋友:「那你的抉擇是什麼?」
因為外遇是如此無解,因此只能學會對自己誠實,「否則會心虛!」
愛情沒有什麼道理,沒有人對「愛」與「被愛」的想像完全一樣,沒有人可以真正了解你要的是什麼。
在親密關係中,更需要誠實面對自己,想想:我想像中的婚姻關係是怎樣?我希望它滿足我什麼需求?父母之間的關係還有我與父母的關係,如何影響我?
「我們的心裡多少都有一個孤兒,」與一些受婚外情所苦的夫妻諮商後,謝文宜提醒,與其期待另一半像父母來照顧自己心中的孤兒,把責任交給對方,應該更積極學習如何讓自己當心中孤兒的父母,這樣的關係會比較平等一些。
同時,你或另一半也不必然會遇到外遇的試煉,卻感情更篤。也或者,有一天當愛已成往事,彼此能更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