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家庭

跳至

首頁
1

尾頁
   5


大宅

積分: 2326


1#
發表於 15-10-3 13:43 |只看該作者
2015 專題講座《擁抱哀傷 患難與共》

關於哀傷的五個問題 余德淳博士提到他的太太是因胰臟癌離世,父親也於去年過身,但上帝給他有的「沒有」,讓他的講 題更豐富,與人傾談更有深度。人一生總會經歷由有到沒有,然而我們最終有主的永生盼望。他透過提出以下五個問題,解答大家對哀傷處理的疑難:

⋯⋯ 一. 甚麼是哀傷?除了哭泣,還有甚麼代表哀傷? 癌症關懷服侍者面對肢體離世時,如何處理哀傷,其 實好像喪禮預演一樣──當有一天自己離開這個世界 時,別人也是離開我這個不在世界的人。「Outside in 」 指從外面看到裡面的內心,藉以刺激自己思考,原來人在一生中被最多人看着自己,就是瞻仰遺容的時候。 神讓人在生命裡遇見不少人,但到最後只有別人能夠看見自己已經看不到的遺容。所以,當趁自己還能睜 開眼睛時要好好待人。哀傷是一個複雜的情緒,從看到別人的遭遇,便想到會否發生在自己身上,然後想自己和與人關係能有甚麼樣的改變,以致別人會帶着笑容看自己的遺容。

二. 如何講好「主懷安息」這四個字? 余博士指親人離世的感覺,對我們一般來說都是陌生的。他認識的一位姊妹要出席她剛患癌過身丈 夫的哀悼會,姊妹感到不捨和失落,難以放鬆,全因以為這個喪禮是最後一次,不過余博士卻告訴 她,日後再有與丈夫接近的機會,就像余博士自己差不多每個月也會到太太的墳前,姊妹可以在丈夫墳前回味往昔的片段。將喪禮看為是上帝的賞賜,而非留難,讓自己擁有新的感覺,期待將來的 重逢,而且相信能夠安息是在人生裡難以享受的,只有在人死後才有,這樣就能釋放心情。哀傷歷程需要時間,從中相信和肯定神有祂美好的時間和恩典。在主裡為安慰重新定位,其最終目的,是令哀哭變為跳舞。

三. 在面對親人或所關懷服侍的癌症病人離世,如何發現自己有甚麼不正常的表現?如何處理? 當所愛的人離世後,要適應這份失落和新環境確實不易。余博士提出以下四個問題來幫助檢視自己適應與否:
1. 對離世者的內疚遺憾是否隨歲月消逝而淡忘,甚至出現抑鬱?有沒有每日重覆很長時間,有不能具體說出來的擔心?
2. 有沒有出現極端行為,例如憎恨昔日不關心離世者的人、甚至想與這些人絕交?
3. 有否出現功能障礙,例如長期對着遺照發呆、茶飯不思而日漸消瘦?
4. 有否出現危險作風,例如轉移責罵身邊的家人而性情大變?
因此,癌關小組的設立誠然十分重要,他相信過來人透過自身的經驗和體會,能夠提供情感支援。

四. 如何自我鼓勵持續事奉? 在余博士的個人經驗中,他發現神證明沒有離開自己,當摯親摯愛的人離開,在自己的生命裡有一些人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傷痛。余博士與自己的外母,能夠一起傾談關於他太太的共同話題,而這些 內容卻是與其他人難以訴說的。另一位是他的智障學生,這位學生的媽媽因意外突然過身,因余博 士喪妻的經驗,故這位學生深信余博士可以更深明白自己。神就是透過這些能夠願意近距離交心的人來安慰和陪伴。

五. 如何重新看生存的意義? 傳道書第九章指出兩種可以享受的生活模式,一是與所愛的配偶享受人生,二是盡力做好能力所及 的事。享受在乎是否盡力,而非成果,這是一個新的人生觀。余博士在太太和父親離世後,與其他 有相似經歷的人傾談時,他會有享受的感覺,開始明白自己的角色很美好──成為夫婦間的中間人,說出難以啟齒的生死之言,神以配搭式的服侍來幫助我們面對生老病死。余博士亦提到,離世者的 影響力其實仍存留於其家中,因為一直以來家人受著離世者的說話和行動所影響,所以家人會做一 些離世者以往會做的事,離世者以另一方式與家人同在。

哀哭變為跳舞 當癌關服侍者面對肢體離世時,負面情緒屬於中性,死亡非破壞情緒,哀哭反而會令人有勇氣跳出 固執的框架。癌關提醒我們,服侍對象離世是身體上的失去,但信主後離開教會,心靈上失去的人 卻相當多。神容讓仍在世的人有機會認識祂。作為癌關服侍者,幫助失去摯親的家人回轉是重要目 標,正如經文所說:「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 4:12 下)要尋找團結的力量,與同路人 團結合作,傳福音,幫助人。

「王的話本有權力,誰敢問他說『你作甚麼』呢?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經歷禍患;」(傳 8:4-5 上)神 的說話滿有權力,吩咐我們扶持幫助病人,祂更有美好的應許,叫我們「必不經歷禍患」,癌症不一定是禍患;相反,沒有病但離開神,便會進入禍患中。總結而言,我們對離世者縱有不捨,但只要 盡力與人分享愛,重拾力量,神有恩典有安排,讓哀哭可以變為跳舞。


問答環節:
有問如何關心癌症離世者的配偶和親友?余博士先澄清兩點謬誤,一是關心不一定等於需要傾談,反而是讓對方知道關顧者樂意準備好聆聽,由對方決定何時適合傾談。另一點是關顧者可透過文字 與對方分享對離世者的懷念,有助分擔對方失去摯親的孤寂感,並可讓對方作出簡單回覆收到訊息便可,儘量減輕對方付出太多情感的回應。

另有問在適應摯親離世後的生活和環境,愁苦、內疚、憤怒等有沒有分階段?余博士個人並不相信哀傷分五個階段的說法,他相信神的能力並不受人哀傷情緒階段的轄制,至少他自己沒有經驗過。他指出最重要的是當面對失落時要依靠神。

亦有問家人未信主,因而感到痛心和遺憾,怎麼辦?余博士認為,在理性上我們知道未信者離世後 的結局是到地獄、受審判;但亦無法完全確定離世者在生前是否曾有一刻相信主。所以,積極的意義是,為認識仍未信主的人感恩,努力分享福音。
還有問如何幫助兒童面對患癌的父母?余博士指出,七歲的兒童已有死亡觀念,可向兒童解釋死亡代表合上眼不能動,也不能再做任何事。所以趁還活著要積極做好要做的事。以交功課做比喻說明,即神是嚴格的老師,祂給每人一個功課,就是要我們學習對祂盡責,活着時做好功課,之後便可以 回到天上的家。若有一天父母離世,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不用再做功課了。這樣子跟兒童解釋,他們會容易明白。

詳情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10月份通訊
http://www.hkccca.org/files/pdf/news1510.pdf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