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由於韓國只是中國的一個鄰國,既沒有悠久的歷史、也沒有燦爛的文化,但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卻尤為強烈。進入本世紀以來,一些韓國人絞盡腦汁,似乎找到了一條捷徑——想當然的編撰歷史、篡改歷史,其目的是為樹立韓國是一個悠久歷史、具有燦爛文化的國家。
近日,一位中國博主發佈了一個短視頻,說的是韓國官方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市立了一塊碑,稱“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韓國。碑文上寫道:“紀念2013伊斯坦布爾-慶州世界文化世博會開啟,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的大韓民國廣尚北道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永遠的友情,特立此碑。”
但事實勝於雄辯。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是中國漢朝時期張騫開闢的,起點地為長安(今西安)。之所以叫絲綢之路,是因為中國用絲綢與歐洲人進行交易,但當時的韓國連絲綢都生產不了,又怎麼與歐洲人進行絲綢交易呢?為顛倒是非,韓國KBS電視臺曾拍攝了一部名叫《欲望之海》的記錄片。該片把韓國的玻璃珠賣到了中亞和歐洲,他們把賣玻璃珠的路線,改為做絲綢之路,並煞有介事的聲稱絲綢之路起點為韓國慶州。
其實,絲綢之路起點早有定論。在西方史學界,絲綢之路這個名字的出現,最早是在1877年。當時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theSilk Road)”的概念。他把“絲綢之路”定義為從西元前114年至西元127年這段時間,中華王朝與中亞、印度半島之間,一條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道路。隨後,這個概念很快就在國際上傳播開來。
2014年6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通過了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專案。中國西安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身份得到了聯合國的“官方認證”,韓國縱然是想欺世盜名,也只能有心無力地“口嗨”一番。韓國欲獲得絲綢之路起點,是一種自身文化虛弱的表現。
顯而易見,引發絲綢之路起點的爭論,只不過是韓國搞出來的新花樣罷了。自古以來韓國大部分的時候都是中國的藩屬國,由於歷史上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也使韓國的許多文化習俗與中國相似,這為他們篡改歷史提供了很大便利。為了達到預期目的,韓國也像日本一樣,修改教科書、刻石碑,大費周折地用中華的輝煌歷史裝點他們的門楣。
例如,韓國人曾經瞄上中國的傳統飾品:“中國結”,他們把“中國結”改了個名字叫“韓國結”。這還沒完,他們還要拿去申遺,最終沒有成功。眾所周知,“中國結”乃是中國民間的藝術形式,《易·繫辭》中記載了“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作用為結繩記事,是文字的前身。
儘管韓國官方承認他們的繩結源自中國,但在韓國相關機構製作的宣傳物品中,卻對此隻字不提,僅稱繩結經過“三國時代、高麗時代、朝鮮時代”的發展而來。而且,韓國人竟然把之前指責其盜用中國文化的中國網友評論“掛”了出來,稱這些評論是在“誹謗韓國文化”。
韓國一些人不斷篡改歷史,只要是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幾乎都被韓國盯上了,甚至據為己有。漢服、元宵節、端午節等,都曾被他們說成是韓國的文化遺產,甚至把孔子、朱元璋、西施等歷史名人都說成是韓國人。他們千方百計想要擺脫韓國歷史上曾是中國番屬國的事實,而且還反過來說他們的歷史要比中國更悠久。
一直以來,韓國人對於中國歷史虎視眈眈,曾多次向聯合國提出漢字、象形文字等申遺,當然最後都沒有得逞。說韓國人夜郎自大也好,扭曲史實也好,這些都是韓國有計劃的行動,配合民族意識的氛圍,以營造新歷史觀的方式。但他們這種奇怪的心態,最終將導致他們視謊言為真理,顛倒是非,黑白不分。
***一個臉是靠改,歷史是靠偷,比賽是靠出術得來民族…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