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5


侯爵府

積分: 24267


1#
發表於 3 天前 |只看該作者

▲ 中風年殺逾3千人,3部位麻痺恐是中風警號。

中風|香港每年大約有3,000人死於中風,為本港第四號致命疾病。中風通常發作突然,究竟有沒有前兆可以自我檢測?有醫生指出,若這3個身體部位出現麻痺感,可能是缺血性中風的警號,應及時求醫。

據內媒《生命時報》報道,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方軍醫生、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魏磊醫生指出,缺血性中風是因腦血管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流入腦部,造成腦組織缺氧。缺血性中風發病迅速,發作前某些身體部位會出現麻痺症狀,當以下3個部位麻痺時,大家要特別注意:

3個部位麻痺 恐是中風警號

1. 舌頭麻痺

舌頭健康與大腦密切相關。舌神經連接大腦,而缺血性中風會影響語言和吞嚥的神經,導致舌頭運動異常。當腦部供血不足時,控制舌頭運動功能的神經會失靈,並出現以下症狀:

舌頭麻痺/僵硬
說話不順暢
發音不清
無法說話


2. 臉部麻痺

臉部神經與腦部血管有緊密聯繫。當腦部供血不足時,臉部神經可能受影響,導致臉部麻痺。患者的臉部表情可能不對稱,一側臉部的表情不協調或不自然。若臉部麻痺頻繁出現,可能伴隨嘴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狀。

3. 單側肢體麻痺

人體四肢的運動和感覺功能由大腦控制。當大腦皮層供血不足時,會出現四肢運動或感覺障礙,最常見的表現是手腳麻痺。出現腦梗塞後,由於一側頭部神經受壓迫,身體一側會突然麻痺。如果手腳麻痺出現在單側肢體,而另一側完全正常,可能是腦中風的先兆。

自我檢測腦血管病變4大徵兆

劉方軍醫生表示,腦血管病變可透過以下4個徵兆來檢測:

1. 麻痺感突然發生

手腳麻痺可以毫無預警、在靜止狀態下發生,也可能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出現,甚至是在夜間突然發作。


2. 多為單側麻痺

如果腦梗塞的病變範圍較小,只影響感覺功能的神經組織,就可能導致側軀體某一部位或半身麻痺。若是短暫性腦部供血不足,只會引起陣發性麻痺。隨著缺血性腦組織的範圍擴大,病變動脈閉塞會加劇,對側軀體、臉部的麻痺可由局部擴展至半身,短暫性麻痺轉變為持續性麻痺。

3. 麻痺與姿勢無關

神經受壓迫引起的麻痺感,如頸椎病、腰椎病,可能會因姿勢改變而暫時緩解或消失。腦血管疾病引起的麻痺感,不會因姿勢改變而減輕。不過部分患者的麻痺感持續一段時間後,可能會自行緩解。

4. 常伴有其他症狀

除了麻痺感外,腦血管病變多伴隨其他症狀:

肢體無力
頭暈
頭痛
視力問題

記憶力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下降)
血壓升高或偏低
突然眩暈
嘔吐
耳鳴
站立不穩

5大不良習慣 增加中風機率

缺血性中風有不可控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遺傳等,不過生活習慣是屬於可控制的風險因素,民眾應從日常生活中改善,以降低中風風險:


1. 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會減緩血液循環,使血液更黏稠,讓代謝廢物和脂質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積,形成斑塊或引發血栓。醫生建議,日間每坐1小時就起身活動5分鐘,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促進血液流動,減少血管廢物堆積。

2. 高鹽高油

高鹽飲食會使體內鈉離子累積,導致高血壓、血管內皮受損。高油食物則會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升高,脂肪在血管壁沉積。建議每日鹽攝取量不超過5g,多使用低鈉鹽,少吃油炸食品,並以橄欖油取代其他動物油。

3. 情緒波動

生氣、焦慮會使身體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導致血管收縮、血壓飆升。這會易誘發高血壓、糖尿病等。長期情緒波動也會損害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建議可透過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緩解壓力,避免經歷情緒波動大的刺激。

4. 夜間打鼾

嚴重打鼾,又稱睡眠窒息症,會導致夜間反覆缺氧,易誘發高血壓、心臟病。長期缺氧會損害血管內皮細胞,誘發心臟、腦血管血栓。若出現明顯的夜間打鼾,建議調整睡姿,避免仰臥,並盡早就醫檢查。


5. 經常吸煙

吸煙不僅損害呼吸系統,更增加癌症風險,尼古丁會直接傷害血管內皮,誘發慢性發炎,加速動脈硬化。建議積極戒煙。

點評

333s    發表於 3 天前


侯爵府

積分: 20352

母親節2025勳章 2025勳章 2025勳章蛇年勳章 2024年龍年勳章 虎到金來勳章


2#
發表於 3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當一個正常人突然歪頭及口齒不清, 應該立即打999送院


洋房

積分: 47


3#
發表於 3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如果成日做運動會唔會會減低中風嘅可能性?


大宅

積分: 1815


4#
發表於 3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如果頭近耳仔位置有時有d麻咁會代表d咩事


首頁
1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