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搵食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洋房

積分: 41


1#
發表於 25-9-6 11:3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韭菜仔 於 25-9-11 20:08 編輯

----序---
  由古至今,不論東方定西方,都各有自己不同款式嘅鐵鑊。直到現代,各式各樣嘅鐵鑊都好多人用。多人用就一定有佢原因!
鐵鑊嘅好處唔需要我多講,自己上網搵有大把資料。
呢啲好處似乎係明火煮食專利?
我近年由明火煮食轉用無火煮食,買過唔少不同款色鑊(包括 不鏽鋼鑊/煲),用各種方法,試圖將呢個專利搬到無火煮食上。
祈望可以 馬照跑 舞照跳,更祈望我嘅旅程能夠俾到大家有個參考。

  上海街買咗隻 厚身鐵鍋,似乎搵啱咗...唔好急住,睇完再諗諗 (可一齊交流吓) 先至買都未遲。
但如果你好心急或者自問冇耐性睇長編文,咁可以直接買隻 Lodge 放係電陶爐上任勞任怨,唔使睇我喇,哈哈


---與 電磁爐 鬥智鬥力---

  話說,我十五年前初中時,開始用屋企石油氣爐,用傳統中式生鐵鑊(南鑊/廣東鑊) 煎炒。
直到近年搬屋,一個人住,打算轉用電磁爐。心信用 電磁爐 慳電環保,係煮食首選。

  預備搬屋之時,買咗個 天上野 28cm 窒化鐵 鐵砂鍋 (佢聲稱明火、電磁爐...可用)。一人煮食剛剛好。
初試呢隻 鐵砂鍋 用 明火 煎炒,真係超級正。用細細火就超快熱,用好少油就煎到好靚嘅蛋奄列,煎牛肉勁香,正!

  幾百蚊買咗個 樂信電磁爐 迎接新居,貪佢平又有 2級能源標籤。
煲水真係超級快,以為可以好好咁煎炒,點知...
明火用得好地地嘅 鐵砂鍋,轉用 電磁爐 後簡直係由天堂變地獄!
以前唔係咁識,聽聽埋埋嘅資訊都係話無火煮食火力不及明火,令我當時誤以為電磁爐要開好大火去預熱鐵鑊。
點知咁就拎晒嘢!
呢個平價 樂信電磁爐,一開就係 1400W,當時唔識死,一味加大火力:1600、1800、2000W。跟住鐵砂鍋中間就標晒煙,仲燒到鑊底有點變形。
禍不單行:當時買隻新鑊剷迎接新居。以為無火冇明火咁熱咁就試吓矽膠鑊剷。就係咁搞法,鑊剷尖熔L埋,搞到隻鑊好L臭。
再試,由 1400W 開始減:1200、1000、600W...
喺 600W 時,雖然冇太大油煙,但問題又來:
1. 平價電磁爐,電磁線圈太細,只係鍋中間熱...
2. 平價電磁爐,減到 600W 時就開吓熄吓,開時鍋中間有煙,熄時鍋又冷卻得好快。
呢兩點加埋,導致個鍋永遠都冇辦法得到足夠熱力,就連煎隻蛋都唔掂!
加一級火 1000W,鍋中間就狂標煙,又係唔掂!

  無奈之下,拎隻舊嘅 美亞 厚底不鏽鋼細煲(煲底有厚鐵餅嘅煮麵煲)。
試用來炒:切片嘅乾蔥頭加埋切幼條嘅雜錦菇一齊炒,冇乜油煙而又可以炒到有啲香,好似又得喎。
於是朝住 "厚底" 呢個方向,買咗隻平價美亞厚底不鏽鋼炒鑊 (鑊底有厚鐵餅)。
呢隻鑊口徑 30cm,鑊底 15~16cm 左右,實際發熱面只得鑊嘅平面部分,即係只得 ~16cm 夠熱。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IT7yLhhQPE9YRz_6kRLn84La6Ak32Og/view?usp=drive_link
簡單少量小炒或煎兩塊肉係可以,但想炒多些少嘢就唔太方便。
於是朝住 "厚底" 方向,喺上海街買咗隻 10吋口徑嘅 厚身鐵鍋,似乎就係我心目中嘅 鑄鐵鍋。
性能有限嘅平價電磁爐上,鍋中間夠熱,周邊唔太夠熱。
如相:煎奄列。
雖然有點蛋碎四散,但鍋中間奄列總算叫做有啲啲似樣。對於當時電磁爐新手嘅我來講,似乎係一大進步,至少冇黐底。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0oDiURDl1n0NtUADVm15Sedrmof0Yzn/view?usp=sharing
---待續---



洋房

積分: 41


2#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韭菜仔 於 25-9-11 20:10 編輯

---遇上 電陶爐---

  講到冇黐底:用 易潔鑊 咪得囉!
轉用 電磁爐 初期,有用過家人嘅 易潔鑊。(美亞 扭紋寶 高級款)
用來 煎奄列 或 炒滑蛋 都超容易上手。
但我要鑊氣,試炒 炒麵王,炒幾次之後,鍋邊緣 (接觸唔到食物嘅位置) 塗層撲起咗、有碎裂。
...高級塗層都咁快死,咁普通 特福塗層鑊 去到我手上實死硬...

  平價 樂信 電磁爐,性能好有限。
經常預到一大難題:乾燒預熱鑊時,稍為熱啲,個爐好容易過熱停機。要就住加熱。
小炒雜碎或煎奄列 都免強可以。但要求高啲例如 炒麵或炒菜心 就唔掂:
一係 鑊 就唔多夠熱、黐底、炒到出水...
一係 電磁爐 就過熱停機。

  家人有個 電陶爐 閒置咗,趁當時入秋冇咁熱就試吓。
厚身鐵鍋,喺電陶爐上 有如 "儲熱式炒爐"。
只要有足夠時間儲夠熱,炒一人份量似乎有唔錯嘅鑊氣。
試炒 炒麵王、蛋炒飯... 之前用石油氣爐生鐵鑊嘅感覺開始返返來。

  再講:其實以前中學時,都只係煎吓蛋、牛仔骨。唔係太識炒嘢。蛋炒飯有時炒到一 pack 糊咁...
後來,近呢三、四年來睇 職人吹水、star leo 等等,令我對煮食要求高咗。參考佢地方法,實踐、練習...跟住搬屋之後就冇咗明火煮食。
天上野 28cm 窒化鐵 鐵砂鍋:之前明火掂,電磁爐唔掂。好彩呢次 電陶爐 終於掂喇。
電陶爐 由於加熱範圍不及明火咁闊,所以需要用中火慢慢燒隻 鐵砂鍋,等熱力由中間漸漸傳到周邊。當隻鍋漸漸夠熱時,感覺都幾似明火生鐵鑊,可炒一人份量。

  有啲可惜係呢隻 天上野 鐵砂鍋 用耐咗,個底變形向上拱起。
後來因為咁又買多隻二手不鏽鋼多層中式鑊試吓,但結果係適得其反...
對於實心鐵鍋來講,向上拱起其實問題不大,只要落多些少油都可以。相反如果向下凹,隻鑊係平面爐上碌下碌下就麻煩。
換著係多層鑊,萬一出現變形,基本上隻鑊就收得工,詳情遲啲再講...

  另外都試過係街市買百零蚊嘅 ~22cm 熟鐵小炒鑊。
呢啲平價熟鐵鑊新買時表面亮黑色,睇落好靚,但其實係要大火開鑊。
所以如果想用熟鐵鑊,無火煮食至少要有個 電陶爐,有足夠紅外線熱力燒鑊,燒到變藍再變銀藍...再抹油養鑊。
細細隻熟鐵鑊,加熱快,降溫都比較快。炒菜 炒麵 需要較大火力,以及需要不停咁調整火力,達到理想溫度。
幸好電陶爐本身存在大量熱能。當鑊底接觸或接近爐面,能夠有限度吸收爐嘅熱力。
同 鐵砂鍋 或 厚身鍋 比較,熟鐵鑊 煎炒更香口,但油煙比較大。我窮鬼冇抽油煙機...最後隻細熟鐵鑊送咗俾人。

  補充:

平價 電磁爐 :
----
~1000W 預熱,感到差不多夠熱** 就轉 600W 落油攪一陣再煮...
美亞 30cm 不鏽鋼鑊 長用 600W 煎炒都夠熱。
厚身鐵鍋 用 600W 間中要轉 1000W 煎炒先至夠熱。
----
** 事後檢討,係唔夠熱。同 坊間常見嘅水珠測試 或 起油紋現象 比較,仍差一段距離。關於水珠測試,詳情之後再講。
易潔鑊 不可乾燒預熱,煎炒 600W 或以下就可以。

電陶爐 - 鐵砂鍋:
----
1000~1200W 預熱 兩分鐘左右,感到有油煙氣味就轉 ~750 預熱半分鐘多啲,落油攪幾吓就可煎炒。
註,如果炒菜份量稍多,轉 ~750W 後,要預熱耐啲,等更多熱力傳到更周邊位置。
炒麵需要 1000~1200W。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不宜長期超過 1500W 乾燒預熱。
----

電陶爐 - 22cm 熟鐵小炒鑊:
----
1000~1200W 預熱 一分半鐘左右,感到有油煙氣味就轉 ~750 預熱半分鐘多啲,落油攪幾吓就可煎炒。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煎炒中途需要不停調整火力,對技術要求較高...
----

電陶爐 - Lodge 10.25吋 鑄鐵鍋
----
1200W 預熱兩分鐘左右,再轉 ~750 預熱多兩分鐘,感到有油煙氣味就差不多夠熱。呢個時候可炒蒜頭、洋蔥、雜碎或滑蛋...
如要煎奄列,就轉 ~500W 等一兩分鐘,等多啲熱力傳到周邊,用 500~750W 慢煎。
炒麵需要持續 750~1000W 預熱,見煙落油,再見煙落麵,轉 1000~1200W...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註:鑄鐵鍋雖然好厚身,但由於電陶爐加熱範圍有限,因此同 鐵砂鍋 一樣,不宜長期超過 1500W 乾燒預熱,否則鍋周邊未夠熱時中間已超級熱。
----

  奇怪喇,之前喺上海街買嘅 10吋口徑 厚身鐵鍋呢?點解又無端端拎隻 Lodge 10.25吋 出來嘅?
呢個係旅程嘅浪漫之處詳情之後再講。

---待續---


洋房

積分: 41


3#
發表於 4 天前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韭菜仔 於 25-9-11 23:51 編輯

---再戰 電磁爐:專業電磁爐---

  插曲:雖然幾款唔同嘅鐵鑊,喺 家人嘅電陶爐上表現唔錯,但我對嗰個雜嘜電陶爐有啲不滿...想買個有牌子嘅雙環電陶爐。(先前分享時已買咗。)
搵爐途中,行過聯鎖店見到大大部嘅 專業電磁爐,有實體扭掣,做緊特價。神推鬼㧬就買咗。
咁都好嘅,又可以嘗試實踐吓我當初嘅信念 - 電磁爐 高效能,慳電環保,係煮食首選。
注:呢個所謂嘅專業電磁爐,一開就 2800W。如果熱鑊,你一開爐就要立即扭細佢...我個人就唔推薦新手買。

  人係貪心嘅,之前搵到隻似乎啱心水嘅電磁爐用鑊,用一段日子後又想搵多隻更啱用嘅鑊。
行荃千,幾乎行勻全層都搵唔啱,臨走時差不多上扶手電梯,零零丁丁望到一角賣不鏽鋼鍋/煲,價錢好平。拎上手摸下,幾厚底喎!
結果唔使 $300 買咗隻 Carl Schmidt Sohn 24cm 不鏽鋼深煎鍋,鍋底有厚鐵餅,平到笑!(過幾日,行過其他千,要 $3XX。就好似註定當時要我買佢咁!)
呢隻鍋嘅鍋底直徑 22~23cm,比先前隻 美亞 炒鑊嘅鍋底(15~16cm只) 大得多,對於電磁線圈比較大嘅專業電磁爐來講,能夠獲得較大嘅加熱面。
呢隻鍋深度接近 7cm,比先前喺上海街買嘅厚身鐵鍋(~4.8cm)深唔少。炒菜更就手,菜冇咁容易飛出。
從市場定位睇,呢種有厚鐵餅底嘅鍋,都係入門級貨色,但從實用角度睇,鍋底嘅厚鐵餅對 電磁爐 來講簡直係重要到不得了!
只需要稍為有技巧咁預熱,炒菜(尤其銀芽)可不停啫啫聲炒到乾身。炒粉麵香口唔黐底,鑊氣唔錯,應用上肯定唔只係入門級!

  專業電磁爐:電磁線圈比較大,可用鍋具直徑較大。睇落好勁,但有一大缺點,對煎炒來講亦係一個大挑戰!
電磁爐 加熱位置正中間係個空洞,加熱面如 "日環食"。
可睇 麥花田 佢用電磁爐乾燒焦糖嘅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Ombu-ejgeeIkA%3D%3D

  電磁爐 熱鑊,需要啲技巧。
用 "中火" 慢燒,令 "日環食" 光環嘅熱力慢慢向內同向外擴散。
將 "日環食" 漸漸化成稍為似樣嘅 "大太陽"。
對於電磁爐嘅所謂 "中火",我就有啲見解。
電陶爐(或明火):靠個爐發熱。直接調整爐火就可獲得大中小火,所謂嘅"中火"係針對個爐。
電磁爐:爐本身唔發熱,係靠鍋底發熱。因此我認為"中火"係針對鍋具,而唔係個爐。
換句話:同一個 電磁爐 用不同鍋,爐所用嘅不同 Watt數 對應鍋嘅 大中小火,都大有不同。
更何況,有啲電磁爐係用度數"1,2,3,4,5..." 表示火力,度數亦未必能夠對應到某個恆定 Watt數。
因此,要搵出 鍋具 喺某個電磁爐上嘅 "中火",我暫時諗到以下方法:
----
先煲滾些少水(水大概1cm高,小鍋就2cm),熄火等一等再重新開小火。
唔冚蓋,漸漸加大火,直到鍋底表面出現小水泡同時水處於滾同唔滾之間(小小滾),呢個大概就係鍋嘅"中火"。
細心觀察小水泡,係個 "日環食"!記熟呢個 "日環食" 嘅大小同位置,對之後嘅操作非常重要!
有啲二線牌子電磁爐,爐面標示嘅加熱範圍 同 實際電磁線圈位置可能有出入。細心觀察小水泡可確認實際電磁線圈位置。
----

  用 不鏽鋼鍋 可以用水珠測溫去驗證呢個 "中火":
以我經驗,用"中火" 乾燒預熱 不鏽鋼鍋 ,兩分鐘多啲, 水珠 喺 "日環食" 光環位置開始可浮起。鍋正中間或最周邊位,水珠未必能夠浮起。
如果未夠 一分半鐘 已感到鍋好熱,水珠 浮起跑得好勁,咁呢個已經算係中大火或大火,要細一格。
如果超過三分鐘,未有浮起跡象 或 只能免強浮起然後漸漸蒸發,咁就太細火。要加大一格。

用呢個 "中火" 繼續乾燒,直到滴水落鍋正中央,水珠能夠立即浮起並立即走動時**,就收細一格火燒多半分鐘多啲,落油攪油。
如果大油煙就再收細一格火,攪油攪半分鐘左右就煎得,炒可以轉返中火。
**如果鍋正中央嘅水珠郁幾郁先至浮起,咁係未夠熱,煎太陽蛋或炒麵,鍋正中央仍有機會黐底。

  用 鑄鐵鍋,就唔建議 水珠測溫。因為鍋有油養住,當達到一定溫度就出油煙,而油煙會帶走鍋嘅熱能。
結果可能係 鑄鐵鍋 標晒青煙,但鍋嘅溫度仍未能令水珠浮起。
註:Youtube 見過有啲商家教人鐵鑊做水珠測溫,不過嗰啲似乎係新科技鐵鑊,仲有佢地洗鑊洗到好乾淨...估計同鑄鐵鍋有啲分別。
咁用咩方法測溫好?我諗到 "star leo 口訣"!
轉換成 電磁爐 版本 口訣,就係:中火慢燒 (兩分鐘或以上),見煙收一格落油攪油,攪油再見煙可煎炒。
同樣道理:
用"中火" 乾燒預熱,我經驗係兩分鐘多啲,開始聞到有啲氣味,跟住漸漸見煙。
如果未夠一分半鐘已見到好大油煙,咁就太大火,要細一格火。
如果超過三分鐘,完全聞唔到氣味,或冇乜動靜咁,咁就太細火。要加大。
鑄鐵鍋 比較容易用,火力控制較為寬容。唔似得 不鏽鋼鍋 咁:熱啲啲就好快燶,稍唔夠熱就立即勁黐底。(不過好狠重呢...)

  電磁爐用 大火 乾燒熱鑊 有乜問題?
"日環食" 光環位短時間升到超高溫,正中央或周邊位又未夠熱,結果係黐底囉!
如果大家有其他方法,歡迎提出。

  同 電陶爐 相比,電磁爐 呢種 "日環食" 嘅加熱形狀,熱力非常之唔均勻,因此需要更有耐性,慢慢等,等整個鍋底都能夠吸收足夠熱力。
故此,電磁爐 雖然煲水快,但要煎炒一啲較易黐底嘅嘢 如煎太陽蛋、炒出前一丁,熱鑊時間可能比電陶爐更長。
而炒菜或炒銀芽等等,要求較高熱量但又唔會黐底,咁用電磁爐熱鑊就唔需要太仔細,用中大火預熱一陣,落油攪油,見煙就炒。

  今次喺 電磁爐 上用 鐵鑊 (鑄鐵鍋),理論上總算實踐到我嘅信念。
但理論同現實總有出入。想喺 加熱唔均勻嘅電磁爐 上發揮 鐵鑊 嘅好處,現實係有點事倍功半,難以享用到電磁爐高效能嘅優點。
而 不鏽鋼鍋 似乎效能就稍為好些少。

  補充:

專業電磁爐 - Carl Schmidt Sohn 24cm 不鏽鋼深煎鍋 (中火 = 900~1200W)
----
預熱:1200W 兩分半鐘左右,轉 900W 30~45秒, 落油轉 600W 攪油。
煎:600W。炒:900~1200W。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炒後,油同汁有輕微燒焦,可見稍為過熱嘅位置形成環形污跡,。正中央冇跡嘅位置係剛好夠熱。
----

專業電磁爐 - 美亞 30cm 不鏽鋼炒鑊 ~發熱面約 16cm (中火 = 600~900W)
----
預熱:900W 兩分半鐘至三分鐘,轉 600W 30~45秒,落油轉 300W 攪油。
煎 300~600W。炒:600W。
炒麵需要短暫用:900W。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

專業電磁爐 - Lodge 10.25吋 鑄鐵鍋 (中火 = 1200W)
----
1200W 兩分半鐘多啲,見煙 轉 900W 落油攪油 (約一分鐘多啲),再見煙 轉 600W 攪油。
煎:600~900W。炒:1200。
炒麵可短暫 1600W。
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 ... view?usp=drive_link
----


---待續---

首頁
1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