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嗜好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大宅

積分: 1218


1#
發表於 07-6-27 18:14 |只看該作者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good book:

到書店看書,見家庭教育方面的有兩大書架,都非常積極向上,都很有雄心壯志,“哈佛女孩”“哈佛男孩”“如何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人生成功的N條法則”“名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突然感到有點煩,想到我的魯魯兒,他似乎只是個平常的孩子,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看不出多少優秀乃至卓越的跡象。
說實在話,我不知道兒子將來會走什麼樣的路,會成什麼樣的人,會有多大的造化,一切都在他自己,一切都在天,未來還長得很。
我並不打算刻意培養出一個名人、偉人,孩子有多大的造化,有多大的福分,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只能給他一些基本的東西,有助於他一生平安、一生幸福的東西,這樣,哪怕將來沒有了我,哪怕他成不了萬眾矚目的人物,他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得到快樂,得到力量,得到人生的意義。相反,靈魂有病的人,就算是得到所謂的成功、所謂的榮華富貴,最終也未必幸福。
成功不是終極目標,考上個名牌大學,創辦個著名企業,在某個領域成為頂尖人物,這些都只是人生的一個方面,當然,這些成功有助於幸福的實現,但卻不能必然導致幸福來臨。
前段時間有個人大的女博士跳樓了。看報導說,她很優秀,即使在著名學府的博士生中也是鶴立雞群,不容易了。但她卻並沒有感覺到幸福,反而痛苦甚于常人,以至於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解脫。同樣的情況在名牌大學中並不少見。
要幸福還是要贏?這確實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為了贏,就必須犧牲很多,包括孩子的健康、快樂,以及他的興趣。犧牲孩子的興趣,實際上就是犧牲了他自己天性的選擇,也許天賦就真的埋沒了。
當然,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更是貪玩,不可能主動、自覺地專注于學業,家長似乎不強制他奮鬥就是不負責任。朋友說:“還給孩子快樂童年,留給孩子終身遺憾。”確實有這種可能。因為中國整個社會環境還沒有達到能讓孩子自由發展的程度。
那天李萍打來電話,從德國打來的,聊了很久。她女兒是在德國出生的,女兒所在的學校教畫畫,從不讓臨摹,想畫什麼畫什麼,他們的理論就是要充分發揮孩子的想像力,不能扼殺孩子的創造性。李萍自己是會畫畫的,國畫畫得很好,但她不敢用她當初學畫的方式來教女兒,因為她當初學畫就是從臨摹開始的。中國孩子學畫,哪個又不是從臨摹開始的呢?魯魯學畫,畫荷花,全班都是荷花,畫茶壺,全班都是茶壺,連茶壺嘴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
中國就是這環境,我們還真不能太脫離社會,另類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我們可以作一些變通,讓生活多一些鮮活,多一些浪漫,多一些可能性,多一些令人愜意的東西。
事實上,當我們這樣想時,鐵板一樣的生活就已經裂開了一條縫,透出一些不一樣的氣息,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東西,產生一些以前不曾產生的想法,生活的選擇實際上就更多了,生活的路實際上也更寬了。
那天,電視裏在介紹袁隆平,一個著名的專家說,袁隆平引領我們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
我說:“中國這麼多人,要吃飯,上帝派來了袁隆平。”
兒子說:“上帝派來了李魯!”
“上帝派你來幹什麼?”
“吃飯!”
“上帝不派沒用的人來。”
“是啊,我就有用啊!沒有吃飯的人,種糧食的人也沒有用了!”
說得好。沒有需求,供給也就沒有意義。施的人固然偉大,受的人也不可或缺,每個人都是上帝派來的,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
世界上沒有廢物。世界上更沒有廢人。
“別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裏,野百合也有春天。”想起了一首歌。
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不管他漂不漂亮、優不優秀,最終都會綻放,都會散發自己的芳香。
世界上真正卓越的人只是少數,不管我們的孩子是不是那少數之列,他只要有了健康的身體,健康的人格,只要他一直向著自己的目標走,成為一個他想成為的人,無論他最終是否卓越,他的人生都是美好的。


大宅

積分: 1218


2#
發表於 07-6-27 18:15 |只看該作者

Re: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成功是階段性的

一個在國際鋼琴大賽中獲得四項大獎的13歲女孩,在她學琴的童年時期,曾經3年挨了400多耳光。打她的是他父親,目的是為了她好,逼她學琴,結果是她成功了。幸好是成功了,父親也就沒有被追究是否違法,反而到處傳經送寶——儘管他送的寶也受到不少人置疑。
許多教育孩子的故事都是在孩子終於獲得某個勝利時戛然而止。這個勝利通常是某項比賽的得獎,或者進入某個著名學府,或者得到某種嘉獎和榮譽。
這就像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終於嫁給了王子,成了王后。故事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但是以後呢?以後是漫長的一生!戴安娜當年嫁給查理斯的時候,也是像灰姑娘變王后一樣輝煌,一樣讓人羡慕。但是最後的結局呢?戴妃死了,王子又娶了老情人。任何浪漫和美妙都擋不住時間的侵蝕,一個人的一生,是要在他生命結束的那一瞬間才會正式落幕的,其餘時候都只不過是在行進之中,劇情的發展誰也不能預料。
家長處心積慮,孤注一擲,不惜犧牲孩子童年歡樂而換來的所謂成功,其實只是一個階段性的,也許在那一刻被閃光燈放大了它的輝煌,被鮮花放大了它的美麗,仿佛這就是成功了,家長就有資格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了。“未來”通常都會被展望得一片光明,仿佛未來必然就是從勝利走向勝利。
但是且慢,世界上當初有兩個超級大國,現在只剩了一個,哪有什麼絕對的“從勝利走向勝利”!就一個人來說,一輩子的時間可能比一個國家的壽命還長,要經歷太多的事,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漫長人生,還是要一天一天過的。
在瞬間的成功之後,更多的是瑣碎的人生,不為人知,由你自己去過。
美國發生過一個中國的鋼琴神童殺死恩師的事,後來法院判定這個神童是得了精神病。他的童年就是在十分嚴厲的教育下刻苦學琴度過的。當然,並不是所有這樣的孩子都會精神分裂,但至少這是他得病的因素之一。
當年他也輝煌過,也讓人羡慕。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為什麼家長們還不警醒呢?說到底,我們太缺乏對人的尊重,對名利之類的東西還是看得太重。或許這又從反面說明了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惡劣,普通人生存的壓力太大,人們不得不拼命奮鬥。
人都是血肉之軀,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是有血有肉的,當我們把那些所謂崇高而偉大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時,我們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對豐富多彩的生命的體驗,剝奪了他自己對人生的選擇權利,剝奪了他的快樂和健康,是對他的囚禁和壓迫,我們有這個權力嗎?
下午,我把這個鋼琴女孩的故事講給魯魯聽,我笑著說:“我真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管教你。如果我也像那個爸爸一樣,狠狠心,嚴厲點,說不定你現在也拿了一個冠軍。拿不了冠軍拿個亞軍也好。拿不了亞軍拿個季軍也好。什麼也拿不了,也比現在好吧?”
魯魯脫口而出:“我就是拿了冠軍,我也要把獎盃砸了!”
我的話,就是很多家長內心深處情不自禁的渴望。
兒子的話,卻是孩子內心深處情不自禁的憤怒和反抗。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