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在農曆新年前介紹這本書?當然與清理家居、收拾自己房間有關。「斷捨離」這三個字,讓我想起禪宗的修行觀念,亦是作者的概念:執拾家居,其實是一種行動禪,像以前禪宗通過勞動領悟佛法。為甚麼執拾家居也有佛法在其中?其實就是認清自己需要甚麼、想做甚麼,以及反思自己離理想有多遠。
這樣講好像很抽象、很玄妙,但其實一點也不。對於斷捨離入門,作者提出了三個方法。「斷」是甚麼呢,即斷絕想進入自己家裏、但其實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第二,「捨」是甚麼呢,即是捨棄泛濫、沒用的東西;第三,「離」是甚麼呢,即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遊走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斷捨離」可應用於家居,亦可用來收拾、整理自己的物慾,捨棄不需要的物慾,最終讓自己成為一個活在當下、存在於這個 moment 的人。
「斷捨離」第一步的「斷」,即勸喻大家購物時要想清楚,這物品對我來說是否有需要。很多人對物件的消費主義式追求,並不是由自己出發,而是由物件出發的。但《斷捨離》作者提出的,是每次消費時,都由自己出發。當一件物件進入你家後,它有用或沒用,都應取決於你自己在當下的需要,而不是將來的需要,或過去它曾為你帶來甚麼回憶,甚至最多香港人、以及上一代都執着一個觀念,就是丟了太可惜,若保存下來,將來一定會有用,作者正是叫我們捨棄這觀念。若非如此,我們的人生就會像家居一樣,全堆滿雜物。你自己想做甚麼、你的目標是甚麼,全都淹沒在雜物之中。如果你能夠捨棄一些你不再需要的事物,捨棄一些你不再追求的慾望和關係,然後離開對這些慾望的執着,你才可以成為一個自主、自在的人。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