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男爵府

積分: 5303


1#
發表於 07-11-27 16:28 |只看該作者
從其他網站看到這篇文章, 希望有心人能用真心去看

2007-11-03

悲情有情

  天水圍被稱為悲情城市,有不少人指摘政府解困不力。在某程度言,也確是真的。但要政府解困的,又豈止天水圍?深水、油麻地不也各有各的困?怎辦好?

  一、假如我們對天水圍的悲情真的動情,我們應先問自己,你能對天水圍伸出怎麼樣的情義之手?

  二、假如你不是天水圍居民,又不對天水圍伸出情義之手,則一個較好的做法是少點批評,多些讚賞、讚揚。光批評而不做,是不會改善悲情,不做但多讚賞的人,會鼓勵更多的人去投入為天水圍做好事。因此政府肯多行一步去關注天水圍,好事,值得讚,其他人等肯去為天水圍做些事,更應被大讚特讚。中英劇團肯去天水圍演出,把歡樂、把關懷,帶到予天水圍居民,雖然看話劇是醫不了肚,但起碼不會使到部分天水圍的居民覺得,自己是被遺忘了。

馬友友為天水圍學童演奏

  不過有些好人做了好事,卻未必太多人知,筆者知道了,怎能不講一講?

  馬友友是位世界知名的大提琴家,他最近來香港演出過,但大家可知道他也曾到天水圍一家小學,去為小學生演出?

  馬友友及絲綢之路計劃的二十多位音樂家,於2007年10月8日到天水圍的香港學生輔助會小學,為六百多位的小學生舉行絲路音樂及文化交流活動。這次活動是由美國運通基金贊助,目的是讓天水圍社區的小朋友,有機會欣賞殿堂級的音樂演奏。

  美國運通贊助、馬友友及來自不同地方的20多位音樂家響應,他們不只到天水圍,還到北京等地,向學生展示不同的樂器。會為小學生帶來怎麼樣的回響?

  首先向馬友友及其他音樂家提問,小學生定要用普通話或英語。這個交流機會,已能給小學生們增加信心,他們問了些甚麼?

  「馬友友先生你有沒有想過放棄學習音樂?」一位學生以普通話在台下發問。「我常常都想放棄呀!」馬友友給了這個回應,跟覑馬友友分享他的音樂成長路及在遇上困難時不放棄的精神。

  有同學問:「為何沒有指揮,你們的音樂可以奏得這麼完美?」「音樂已是一種最好的溝通渠道,我們藉覑音樂,便能互相溝通,合奏美妙樂韻。」音樂家的回應,為同學帶來對音樂的新啟示。

  一小時的音樂交流活動,讓學生不只有機會欣賞世界級的音樂,也讓他們放眼絲綢之路的文化。六年級曾鎮朗同學分享時說:「我很熱愛音樂,所以在演奏會上向馬友友先生提問了有關音樂的問題。經過馬友友先生解答後,我會以他為榜樣,要擁有堅定的意志,不怕困難學習音樂,並且我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學習樂器呢!」四年級馮萱茵同學分享說:「我感到很幸運,可以近距離欣賞馬友友先生的表演,而且我覺得他很友善。另外,我覺得『絲綢之路』計劃很有意義,可以讓我們這些小朋友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

解決悲情要用真情

  我們很多時想教導小朋友立志向好,但光是講、光是說,往往未必收效。要小朋友立志,是要靠一點能觸動他內心的激勵。我們當然希望十年後,有一位年輕音樂家,去印證,他能成為音樂家是受到馬友友的激勵。

  能做成音樂家與否,並不是最重要的,只要這600位小學生感到有人關心他們,能使他們以後也立志去關心他人,將善心傳揚出去,已然是好事。

  香港學生輔助會為一基督教團體,1957年由戴大偉先生(Mr. David Taylor)創立,以基督的仁愛精神,為有家庭困難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住宿照顧及輔助服務,並提供有關家庭支援的工作。

  該會的服務單位包括:馬可紀念之家、石壁宿舍、東灣莫羅瑞華學校、荷蘭宿舍、厚德及樂富的兒童之家、25個寄養服務名額、香港學生輔助會小學、寶達幼兒園及家庭能量-天水圍家庭效能發展計劃。

  支持這個香港學生輔助會的,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善長,他們跟香港可說是無關連,但只是憑要關懷他人的愛心,而遠道來香港支持辦學、辦學生輔導。他們幫助的,都是跟他們無親無故的。

  曾特首太太是這個輔助會的名譽贊助人,筆者在伊利沙伯中學時的副校長,莫何婉穎女士,以前的禁毒專員利尚志,在退休後都一直為這個會義務工作,除他們外,尚有不少有心、出錢出力的隱形人,對這些好人好事,筆者怎能不講講,讓大家知道?

  解決悲情,要用真情,不要煽情。

首頁
1

尾頁

跳至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