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

首頁
1

尾頁
   1


別墅

積分: 836


1#
發表於 14-12-10 13:59 |只看該作者
即便是在海外,一些華裔少年面對的高考壓力並不輕。

2014年新州高考放榜在即,這對許多家庭來說可謂重要時刻,無論在高考前還是高考后,一些華人家庭可謂暗流涌動,兩代人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有輕重不一的角力。

華人社區從來不缺虎媽鷹爸,有的家長會強行介入孩子的專業選擇﹔有的家長採用教育雙重標准讓孩子一時無所適從。無論哪一種,無不折射著移民后遺症對華裔青少年心理成長的影響。

中式施壓平衡西式寬鬆

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華人父母,他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移民后遺症對自己、對孩子、對整個家庭未來走向的影響。很多華人父母受中國傳統教育影響,一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長大。他們認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藝多不壓身”,對孩子多有嚴格要求﹔更因移民生活的不易,也希望下一代能夠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同時也還有傳統的面子、光宗耀祖的想法等,讓一些華人父母在澳洲仍然延續著中國式的教育。

有的家長將人生期盼寄托在孩子身上,對於一些家長來說,從國內連根拔起,來到澳洲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就是為了教育,他們很自然地把自己對人生的期盼都放到孩子身上,這些在深切期望下生活的孩子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有的家長始終對寬鬆的西式教育不放心,怕孩子在社會環境中染上不良習氣,不但在學業上緊抓,給孩子安排大量課外補習和培訓,而且在孩子的興趣、愛好、交友上頻有介入,希望通過中式家庭教育的“施壓”來平衡,以抵消他們所認為的澳式教育所帶來的不足。

家長還提到移民后遺症還有一個體現是,一些家庭在客觀上出現了單方撫養教育的現象。一些家庭完全是為了孩子辦理移民,通常父母有一方仍在國內工作,兩頭飛,另一方陪同孩子,主力教育。容易出現孩子和國內的父或母產生疏離,更甚者產生對立。

職業選擇背后華裔兩代角力

對於華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澳大利亞中文學校聯合會會長林斌。林斌會長經常和華裔青少年接觸,無論是平時中文學校學習、帶隊華裔青少年參加中國尋根之旅的冬、夏令營,或是日常接觸,都了解不少華裔青少年的心理狀況。

在高考志願選擇上,因為許多家長和孩子的信任,林斌會長曾對許多華裔孩子進行輔導或給予參考意見,也發現許多家長和孩子在對未來道路和職業選擇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在家長這一方,他們希望幫助孩子完成這一重大人生選擇。有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從事醫生、法律、金融、精算等工作,或朝這些方面發展。 家長認為這些屬於高端職業,能夠保証孩子獲得穩定的就業和生活。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方向和職業的學習和選擇,可能很難,也可能很無趣,也可能根本就不適合自己。每個人的性格、興趣和能力都不一樣,為孩子選擇的並不一定是適合孩子自己的。但一些家長並沒意識到這點。

林斌會長提及兩個例子。一位就讀悉尼精英學校的華裔少年,一路勤奮讀書,成績拔尖,循規蹈矩。后少年考上悉尼一所大學,可喜可賀。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人生一個全新階段的開始,還有更多全新的領域等待去探索。但是對於這位少年來說並非如此,他認為學習隨著高考的結束而徹底結束。漸漸地少年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 其原先性格內向,比較宅﹔上了大學之后,少年經常不上課到外面玩。少年認為自己的青春虧了,本應瘋狂肆意的時光卻在埋頭苦讀,於是希望能夠在大學期間好好玩,補回自己失去的青春。后來少年因為曠課太多被學校勸退。

還有另外兩位華裔少年兄弟,同樣就讀於悉尼一所精英學校,知道父母移民奮斗不易,兩人從小也是乖孩子努力讀書。兄弟倆在高考填志願時和父母發生極大沖突。哥哥最后妥協聽從了父母的意見。但是弟弟稍微叛逆一些,不願接受父母的意志。按照父母的意思,弟弟選擇指定的專業,努力15年,在40歲之前可以開始享受人生。但是弟弟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人到40再來享受生活,那是夕陽式的享受﹔為什麼不選擇相對輕鬆一些的專業和職業,早一點享受人生,那才是朝陽式的享受。 兩代人在對學習、職業、生活和未來的規劃上體現出代溝。

家庭教育雙重標准影響孩子心理

林斌會長認為,有的孩子對自己將來的選擇有明確的目標,但也有一些華裔孩子在選擇填寫高考志願時並沒有自己的立場,不知從何選擇。而作為父母,在孩子面臨重大選擇時,應該是幫助孩子慢慢梳理認識自己,幫助孩子發展個人角色認定,從而選擇最適合孩子本身情況以及發揮孩子才能的領域,而不是一味強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

不單單是高考志願的選擇,平日裡,兩代人的良性溝通尤為重要。如果溝通不暢,青少年不單會對父母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而且和父母玩起“貓和老鼠”的游戲,更甚者可能成為迷失的一代。林斌會長還提到,在其輔導過程中發現,見過較多世面的孩子,能夠更好掌握自己的特點,也更有自信,在選擇職業方面也相對來說容易一些。 所以對孩子來說,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同樣重要。

此外林斌會長介紹,一些華人家長的雙重標准,也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有的家長在孩子參加高考前,通常諸事包辦,而且教養嚴厲。但是高考過后,又轉為西方的寬鬆式教育理念,希望孩子能夠勇敢闖蕩、獨立生活。殊不知,成長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這獨立的思想和行為也並非一場高考的洗禮就能改變。
最后,林斌會長表示希望中文學校能夠提升學校的功能,在教書的同時,增加“育人”的功能,並與華裔家庭之間建立功合作機制,共同教育好我們的華裔下一代。

華裔心理學家剖析“移二代”壓力

最近,本報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澳洲注冊心理學家朱曉平博士。朱博士是前新南威爾士大學心理學院副研究員,現兼任中國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幸福力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同時,也是新州跨文化心理健康中心(Transcultural Mental Health Centre)的資深簽約心理學家。他大部分時間居住在悉尼,主要為華人社區提供各類心理健康方面的評估和輔導服務。2014年11月份他在悉尼北區的車士活(Chatswood)舉辦了有關“青少年子女在學表現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普通話講座”,得到了華人父母的關注和歡迎。

朱曉平博士介紹,澳洲的華裔青少年,其心理成長的基本情況和一般的孩子沒有很大的分別,也非常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但另一方面,華裔青少年和國內的或者本地的青少年又有許多不同之處。他們面對來自文化差異的沖擊更大。這些孩子雖然出生在澳洲或者很小隨父母移民來到澳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上學之后,和社會、人群的接觸面更廣,他們感受到的家庭和社會的差異更為明顯。他們的困惑和痛苦也會隨之加深。雖然教育界常提出移民第二代具有提升在東西方文化游走的能力,但是對許多孩子來說,他們要在這些差異中做出一些選擇,有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和巨大的壓力,因此,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不小的影響。這種壓力通常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部分華人青少年由於承受來自學業的壓力,而產生種種心理問題。通常華裔家庭更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一些華人父母通常將自己在國內受到的教育模式搬過來,對孩子期望值過高﹔還有的華人父母擔心澳洲彈性自由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基礎教育不夠扎實,於是用中國式的施壓教育來達到平衡。無論哪種情況,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對孩子的學業壓力就會越大,而在這裡華裔孩子還得面對來自家庭方面的期望和主流社會價值觀方面的差異。

其次,華裔青少年通常還會面對來自主流社會對亞裔孩子“刻板印象”的壓力。所謂“刻板印象”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比如一些人看到亞裔面孔,印象就是這些亞裔人群應該是勤奮、學習成績拔尖,至少也是中等偏上的,而一些學業成績未能達到這種預期效果的孩子,有可能感到沮喪或喪失自信。

再次,家庭中夫妻關系、家庭結構和氣氛等也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孩子心理成長。良好的家庭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障。一個充滿愛、溫暖和積極的家庭有利於青少年的人格、情緒、自我意識等方面的發展,反之則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父母發生的沖突越頻繁,青少年的幸福感、滿意度就越低。

朱曉平博士從接觸的咨詢個案中了解到,家庭中緊張的夫妻關系,加上移民因素,給孩子心理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婚姻發生危機或解體,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發生,但在新移民家庭中出現這種情況,就會產生雪上加霜的負面效果,因為移民帶來的安全感降低、文化沖突、適應新環境等會導致孩子對家庭有更大依賴。

悉尼一位十五、六歲的華裔女孩,因為父母婚姻關系的破裂,導致她情緒波動非常大,不能很好休息,不能專注學習。甚至開始不相信男人,不相信婚姻,也表示不會結婚。這意味著不僅僅是她目前的學習生活、安全感受到影響,更大的負面影響是她對未來失去信心。

最后,則是個人性格方面以及環境的急劇變化。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敏感、內向,內心更容易受到沖擊。一些國內出生后移民來澳的孩子,在適應生活方式、教育模式方面有時會感到無所適從或者感覺被邊緣化,這種心理因素對個人心理成長的負面影響也可能在一個移民的新環境中得到放大。

華人家長教育認識有誤區

朱曉平博士談到在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健康方面,一些華人家長存在認識誤區。

首先是過度注重學業成績,覺得孩子學習成績好則萬事好,從而忽視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相比之下,澳洲的學校則在教育方面比較寬鬆和彈性,對孩子的關注面也廣,除了學業還有其他方面的發展,成長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還涉及到行為、品質、人際關系的處理、應付挫折的能力等等。事實上,一些華裔青少年所出現的問題應該得到重視,比如網癮、因家庭變故而導致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對成績的排名、自我封閉的心態等。

其次是華人家長通常是等到孩子心理問題較嚴重時才開始尋求咨詢和求醫,比如通常是孩子在身體健康出現大的問題或者學習成績明顯下降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有的家長覺得孩子一段時間的心情低落不算什麼大事,過一段時間自己就會好了,無需診斷治療。這些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較低,了解程度有限,或把孩子的成長視為自然而然的事情。另外一個極端是認為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是非常見不得人的事情,諱疾忌醫,結果可能導致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處理或疏通,拖成了心理疾病。

朱曉平博士特別指出,孩子在心理成長中的困難或問題,從根源上來講,並不來自於孩子自身,而是來自於他們的家長以及他們成長的環境。大多數華裔家庭中的家長都是成年后逐步移民來到澳洲生活,移民經歷使華裔家長們經歷了人生的磨難和挫折,同時也對他們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的健康發展產生極大的挑戰。對孩子產生最大的影響因素不是家長們教育或管教孩子的方式,而是家長自己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言一行表現。家長們的觀念、思想、品行等無時不刻對孩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們對自我心理狀況的關注,自我行為修煉或心理成長等是做好一個合格家長的最重要條件。

比較遺憾的是,澳洲暫時缺少對華裔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相比之下,在美國和加拿大,則已經有了這些方面的研究。朱曉平博士認為,隨著華裔人口在澳洲越來越多,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華裔子女在成長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反思父母的教育方式,這是令人可喜的發展。

朱曉平博士也計劃在明年開始在華人社區首先開設針對華裔家長的成長輔導小組(Parenting Group Counselling for Chinese Parents),希望更多的華裔專業人士和廣大的華裔家長積極參與和響應,並呼吁更多的機構和華人家長共同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讓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如有華人家長有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詢,可在周一至周五的早上9點到下午5點致電朱曉平博士,其辦公室電話是(02)9446 7579。

關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華人家長可通過以下途徑尋求幫助:
•Transcultural Mental Health Centre(TMHC,跨文化心理健康中心),http://www.dhi.health.nsw.gov.au/tmhc/default.aspx。電話:1800 648 911 or (02) 9912 3851。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of NSW,https://www.mentalhealth.asn.au。電話:(02) 9339 6000。
•各大醫院或社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MENTAL HEALTH CENTER)。
•華人心理咨詢師(Services to be Covered by Medicare or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澳洲的中小學校裡均設有學校心理咨詢師,可以輔導學生處理來自學習、生活和個人成長中的困難或問題。

來源:澳洲新快網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