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傭稅的來龍去脈 | 2008-07-22 |
今日星島日報揭露,政府現時不欲永久取消外傭稅,其中一個考慮,是外傭稅用作僱員再培訓,不少再培訓課程由工會等團體承辦,取消外傭稅將會影響工會及有關團體開辦課程,因此政府擔心在立法會遭某些政黨或工會反對。這個報導有意無意揭示了外傭稅的來龍去脈。 2003年,政務司司長領導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須提交報告。當時有人留意到在港外傭人數眾多,然而因為港人對外傭需求大,不能亦不應限制輸入數目,於是建議向外傭僱主收取再培訓徵款,用以培訓本人工人。當時香港失業率高企,有高官見這個提議既能為政府帶來可觀的收入,用來進行再培訓,又能贏取某些政黨及工會的支持,可謂一舉兩得,便度出這「絕世好橋」。 負責執行外傭稅徵收的入境處一早對這個提議有意見,一來此舉打擊中產,屆時入境處必定接收大量投訴,二來外來家傭和本地家傭屬於不同市場,收取外傭稅不會令本地家傭的就業機會增加,只會白白加重中產家庭的負擔。不過,當年經濟不景,政府有龐大財赤,於是保安局及入境處反對無效。 再培訓款項忽然大增,提高了課程辦不好的風險。正如副學士課程,九十年代末,政府鑑於青少年失業率高企,撥款推出副學士課程,結果現在各種副學士課程莨莠不齊,副學士畢業生不論升學、就業都經常不獲認受。香港科技專上學院的護理學副學士資歷不獲護士管理局認可,只是其中一例。 現在再培訓局為花掉四十多億的再培訓徵款,把學員年齡下限降至十五歲,甚至打算開辦會計課程。但這些新課程的質素有何保證?能否確保學員的技能和收入得到實質提升?實在值得懷疑。此外,政府談「知識型經濟」,卻不設法提升十五歲青少年的教育水平,反而讓他們去學低增值、低技術水平的手藝,令人懷疑政府是否真的理解「知識型經濟」的涵義。 政府徵收外傭稅,把錢放到學員和開辦課程團體的口袋;維持外傭稅,可能讓某些政黨、工會得以向支持者交代,及為相關的再培訓部門、機構增加職位,除此以外,再培訓課程對本地勞工的幫助成疑,卻加重中產家庭負擔,對整體社會的經濟效益可說是零甚至負數的。 如今政府應永久撤銷外傭稅,不應只顧全面子。政府有心推行善政的話,相信必定可獲立法會議員的支持。 copy from: http://www.reginaip.hk/b5_blog_details.php?id=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