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珍珠宮

積分: 41367

2025勳章 2025勳章蛇年勳章 2024年龍年勳章


1#
發表於 08-9-24 14:57 |只看該作者
京奧面子攸關毒奶事件捂住
  前年四月,溫總在重慶考察奶牛科學養殖基地時說:「我有一個夢,讓每個中國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本月內地揭發的毒奶事件,無疑把此美夢變成夢魘。大陸奶品出問題,不自今日始。筆者在網上稍事搜索,得知《南方日報》於○一年三月已有廣東省衞生廳查處六十七種劣質奶粉的報道。○二年五月,《北京晨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抽查小企業產品,嬰兒奶粉六成不合格;當時發現的問題,主要是生產商沒有在奶粉中提供嬰兒必需的營養添加劑,還未壞到在奶品中加入毒質。隨後,○三年至○五年間,全國各地出現多宗嬰兒吃食蛋白質嚴重不足的奶粉之後變成「大頭娃娃」並引致失明的事件,其中以安徽省阜陽市情況最嚴重,十三名嬰兒夭折。據當時調查所知,生產商為減省開支,竟以澱粉、蔗糖等部分或全部替代牛奶,製成「奶粉」出售。同年,黑龍江雙城雀巢有限公司的一種奶粉含碘量超標;河南光明牛奶公司回收變質牛奶加工再售;三鹿酸奶減省工序提早出廠。○六年央視揭發東方牌中老年奶粉做假,成分百分之八十是麥芽糊。今年七月,法庭就阜陽劣奶事件宣判,被告當中,最重者入獄八年,罰款最高五萬;人命關天,量刑卻十分寬鬆。一連串事件發生後,溫總要求追究責任,十個有關食品安全監管的部門互相扯皮,結果都不了了之;阜陽事件「清查」之後,有關黨政官員只是受「黨內處分」或撤職了事。由是觀之,今年發生三聚氰胺毒奶事件,實非偶然:過去幾年奶品偷工減料引致的大問題是蛋白質含量不足,被揭發之後,無良生產商見招拆招,在奶粉中摻加含氮物質,蒙混過關。據說,最先加入的,是牛尿(尿素含氮),繼而發展成摻加三聚氰胺;另一說則認為這次發現的三聚氰胺根本就是牛尿加熱後生成的;維基百科有介紹尿素轉化為三聚氰胺的簡單化學反應過程。對此無數嚴重商業罪行,胡錦濤只說有關官員「麻木不仁」,溫總則指「部分企業沒良心,欠缺社會道德」,都是輕描淡寫,婆婆媽媽,根本搔不着癢處。
  市場上不法之徒魚目混珠,古今中外都有,重要的是社會體制特別是輿論和政府能否有效遏制此種惡行。在中國大陸,由於輿論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政府操控,而各級黨政官員與企業打成一片、貪腐嚴重,故諸如毒奶事件層出不窮,政府實應負最大責任。去年,輸美寵物飼料發現含三聚氰胺,美國政府和傳媒高調處理,中方理虧,卻不忘反擊,指外國勢力別有用心抹黑中國品牌;今年三月,CNN主播卡弗蒂攻擊「中國產品是垃圾」,引起「中國人民義憤」,政府發言人更公開要求CNN道歉。現在看來,卡弗蒂之言固以偏概全,但很多中國產品的確大有問題,大量奶品更何止是垃圾?若中國政府當時虛心接受批評,或可看出生產商既曉在寵物飼料中加入三聚氰胺以製造高蛋白含量假象,則紀錄一向不佳的嬰兒奶品商,亦很可能以同樣方法做假;但很可惜,北京反應典型政治化,忘記了商場一大原則:顧客永遠是對的。七、八十年代,美國底特律出產的汽車毛病很多,日本車乘機侵佔美國市場;當時商界有一笑話:日本產品出事,公司馬上找工程師開會,美國公司最急找的卻是法律顧問;看來,此笑話今年要加插一筆:中國出口產品出事,北京第一時間反應,就是找外交部發言人回擊外間批評。當然,為了要賺外滙,中國政府的確盡力解決品質問題,最終讓外國進口商滿意,但是,面對國內民眾日用產品質量及安全問題,政府反應無疑怠懈得多,其政治化程度亦更高。
  內地早在去年七月便有嬰兒服食三鹿奶粉出事,三鹿付了「掩口費」;今年六月,三鹿問題嚴重化,公司悄悄回收產品;同時,國家質檢局接消費者投訴嬰兒吃三鹿奶粉後患腎結石;七月,甘肅省衞生廳把當地十多宗毒奶引致嬰兒生病的事例上報甘肅省委及國家衞生部,但消息卻遲至九月始由紐西蘭政府通報中國政府之後才曝光。筆者估計,八月是京奧月,其間內地各級政府機構為了「捍衞國家面子」,負面事例一律秘而不宣,大有可能。差不多同期間,山西省婁煩縣馬家莊發生礦渣山大規模滑波,堆積在山坡上的數萬噸礦渣掩沒大量民居,壓死人數以百計,地方政府亦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受災民眾投訴無門,《瞭望東方周刊》報道,當地一位遇難者家屬受訪問說:「現在北京正開奧運會,我們不能給中國抹黑,等奧運結束,就到北京上訪去。」民眾如此「體諒」政府,地方官員們不懂得上面的態度麼?事實上,中宣部至十四日還下令禁止所有媒體擅自報道毒奶事件,封鎖網絡討論,傳媒口徑一律以官方公告或新華社報道為準;筆者在百度上搜得的很多相關文章,只剩下題目,內容都已被刪除,有些只能在「百度快照」中尚可看到,事件已然「降溫」。很明顯,各級政府想把輿論矛頭引向奶商,盡力避免影響奧運後的中國政府新形象;這就是產品問題政治化的國內版。





珍珠宮

積分: 41367

2025勳章 2025勳章蛇年勳章 2024年龍年勳章


2#
發表於 08-9-24 14:58 |只看該作者
黨國領導束手無策 誤導人民應予批評

  毒奶事發不久,當過內地著名奶類產品代言人的一些藝人、運動員等,紛紛看風駛,發聲明道歉,與毒奶品牌切割;上周,毒奶攻陷香港,個別「成色甚高」的特區政治代言人,亦高調與此等中國品牌切割,批評奶商無良,要求予以嚴懲。目下中國法治不彰、官商勾結嚴重,奶商逐利,做出各種不法之事,情況愈來愈壞,已從劣奶壞奶發展到今天的毒奶,確令人擔憂,但更大問題在於中共黨政高層不僅束手無策卻誇誇其談,處處在食品安全規管工作上搞形式主義誤導民眾,故這些黨政最高領導才是更值得批評的對象。舉個例說,去年八月二十三日,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會議」上宣布:「國家將在四個月之內整治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任務有八大個,目標二十個,其中十二個是『硬碰硬』的百分之百指標,特別包括食品生產加工業必須百分之百取得食品安全生產許可證等」。翌日,時任商務部長、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薄熙來,更進一步表示:「十二個百分百概念,表明中國政府對中國消費者及全球消費者高度負責的一種態度,雖然標準很高,但是是可以實現的;有關措施是非常務實、非常專業、非常周密的,編織了一個食品質量安全的天羅地網。從現在到年底,中國各方面將全力以赴,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進行大清理,下決心採取一些非常嚴厲的、非常有效的措施。相信這套『組合拳』打出去後,半年內中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會有很大的提升。」四個月的嚴打期過去之後,兩位高官榮休的榮休,升級的升級,三聚氰胺卻一點一滴在數以萬計的嬰兒體內積聚。試問,若按香港政治標準,吳儀和薄熙來,不是誤導國人港人乃至世人是什麼?試想,如果吳、薄是特區政府問責高官,四個月整頓在香港進行,之後本地出現類似毒奶的嚴重事故,有人發病有人死亡,兩位高官會得到怎麼樣的評價和待遇呢?胡錦濤昨日批評一些官員「麻木不仁」,包括上述兩位高級官員嗎?

  筆者作日指出,胡總對有關官員的「麻木不仁」四字批評,與事態嚴重程度極不相稱,亦遠遠不能指出管治問題徵結所在;但想深一層,此四字卻是對不少中國高級官員面相的一個準確描述。中共立國之初,各級幹部都有優良作風,能與人民同甘共苦,沒有很多特權,中南海的大門是敞開的,人民自由進出、上訪,但這種情況在五十年代中期便慢慢改變了,高級黨政幹部生活漸漸特殊化,衣食住行方面都有愈來愈豐盛的「特別供給」,一個「特供」系統逐步形成、發展。「特供」,中國古已有之,蘇共在史太林時代亦樂此不疲,一個莫斯科就有四萬個國家幹部享受各級特供待遇;法國文人羅曼.羅蘭三十年代訪問蘇聯,赫然發覺俄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高爾基住在金碧輝煌的別墅裏,有四、五十個服務員,每天有親朋食客數十人,吃的都是一般人吃不到的東西。中共高層變質後,特供系統更顯完備,連香煙也有一個特供組,六四年開始生產,至七六年毛澤東死後才停止運作,併入北京煙廠,產品進入市場。不過,整個特供系統並無解體,至零五年反而正式化,成為國家組織,負責提供高幹享用的糧食、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和健康食品,現時名稱是「國務院中央國家機關食品特供中心」,主任祝咏蘭,副主任杜毅,官位不高,卻都是特權圈子中的當紅人物。上月十八日,此位祝主任在山東濟南某醫藥科技公司主持特供產品授牌儀式上講話時說:「中心是為九十四個國家機關部委的高幹供應有機食品和健康食品的單位,負責在民間臻選、評估、並生產或授權生產面向中央機關幹部的特供產品;所選用的有機食品,均來自嚴格按照國際、國家食品生產規範和標準生產的有機食品生產企業及有機農業體系,並通過國家認證機構的認證」,云云。有此飲食特權,黨政高幹對人民群眾中的毒奶事件反應,除了胡總說的「麻木不仁」,還能夠怎樣呢?吳、薄兩位高官搞的食品質量保證工程,又如何能避免以毒奶事件告終?



  註:中國新聞社○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報道,網上還有全文;祝咏蘭主任的講話在網上尚可找到;杜毅副主任的訪問文章資料更豐富,題為《中央特供食品:眾裏尋她千百度》,在百度搜此題目亦可得。


珍珠宮

積分: 41367

2025勳章 2025勳章蛇年勳章 2024年龍年勳章


3#
發表於 08-9-24 18:53 |只看該作者
奸商庸官外國品牌與港人食品第三世界化
  毒奶在內地引起民憤,中央政府快速更換了三鹿公司所在地的河北省石家莊市委書記,又讓國家質檢局長李長江下馬(官方說法是李「引咎辭職」)。李掌質檢局七年,把關不力,以至近年國內外消費者對國產貨品質量和安全都有「微言」,故他下台,網民稱快;不過,內地人十分不滿的另一高官─衞生部黨委書記、副部長高強,國務院卻未採行動。高是零三年因非典事件擢升的幹部;當時衞生部長張文康被免職,空缺名義上由剛任副總理的吳儀兼替,實際工作則由原國務院副秘之一的高強負責,銜頭是常務副部長;零五年吳儀交出部長銜,由高接替。高搞會計出身,不懂衞生業務,當了兩年便降回副部長職位,顯然是個庸才。現在接替李長江任質檢局長的是王勇;姓王名勇,中國大概有幾百萬個,此王勇和高強一樣,此前也是國務院的一個副秘,主要是黨工背景,李克強下屬,今年川震和京奧都有他在現場巡視工作的報道,大概是個「高級二打六」。在此關鍵時刻,中國最需要一個有口碑、能過硬的人負責重新樹立「中國品牌」形象、把住質檢關口,但這樣的一個人北京找不到,任命一個王勇,興許又是一個高強。中央人事,港人無容置喙,表過不提。
  毒奶震動中外,其中猶以直接輸入國內生產奶粉和奶液的國家尤甚,包括非洲的加篷、布侖第、也門,以及亞洲的緬甸、孟加拉。這些都是第三世界國家,香港在進口奶品上與此五國比肩,反映近三十年來香港中下階層人士食的方面出現第三世界化。幾十年前,大陸出口香港的食品還比較少,香港人除了吃本地生產的食物,還進口大量第一、二世界產品;窮苦家庭的父母,縱節衣縮食,也買西方出品的奶類產品哺餵幼兒,因為別無選擇。內地改革開放之後,大陸食品很快取得全港中下階層市場(富人向高級辦館訂購外國進口食品,少吃大陸貨)。中國經濟發展快,尤其沿岸大城市不少地方已可媲美第一世界,但生產糧食的農業地區,社會形態和衞生標準較接近第三世界,故近年不斷出現食物污染、含毒,並不出奇;香港輸入大陸食品,檔次雖已較內地一般人食用的高,但質量的一些方面比起幾十年前有所下降,實屬必然。大陸食品種類豐富,價錢便宜,的確帶給香港中下家庭很多以前難得的享受,故上述發展總的來說是好的;問題是香港(商界、消費者、政府)有沒有因應這個食物質量第三世界化而不斷提高對進口食品的質量監測,以保證在此變化之中,中下階層能享其利而不受其害?其實問題不局限於食品,大陸一些其他產品也有嚴重質量問題,最近國內出現「毒校服」(染料致癌)、「毒梳化」(過量乾燥劑引致皮膚病),等等;此類非食物內地產品,香港亦大量進口。為保中下階層消費者安全,香港社會實有必要以非市場手法加強消費品質檢!(從經濟理論看,質量不容易觀察,故自由競爭市場提供的質量一般偏低;名牌效應或可自動解決部分問題,但很多食品並無品牌,或良好品牌尚未建立,大陸食品尤其如此,故市場之外的嚴格質檢手段,在香港亦特別有其必要。)
  內地廠商為提高質量,不少夥拍西方名牌合作生產,但毒奶事件證明,此法亦不盡有效:雀巢(Nestle)是瑞士名牌,恒天然(Fonterra,三鹿的 43% 合作夥伴)是紐西蘭名牌,二者都享譽國際,但在大陸生產,依然出問題。橘逾淮則枳,原因很複雜,有自然的「水土不服」,外國那一套生產管理特別是品質管理,放到中國不一定馬上適合,需要調校;有人力和原料方面的質量差,需要時間改善;還有外國公司見中國市場規管落後、消費者權力低落、環保意識薄弱、貪污機會多,遂以各種惡劣手法降低質量節省成本。關於後者,國內(及香港)消費者尤應特別注意,筆者試以恒天然為例稍作分析。
  三鹿奶品含毒最高,故消費者受害最快,出事之後,三鹿於八月二日告知恒天然,後者於八月十四日轉告紐國駐北京大使館,大使於九月二日通知紐西蘭政府,最後由紐國首相 Helen Clark 於九月九日通知中國政府,始被揭發。過程當中,恒天然和紐國駐華大使行動緩慢,此點在紐國廣受批評。恒天然辯說的重點是「入鄉應問俗」,認為在三鹿及河北省地方政府都不願公開處理事件的情況下,不能用單方面把事件捅破的西方方式處理;紐國輿論則認為這是恒天然為了保護自己在華商業利益、維繫已建立的在華政商關係,不惜犧牲中國消費者(特別是嬰兒)的不道德做法,到頭來卻損害了自己公司和紐西蘭品牌。這無疑是一針見血的批評。外國公司有外國公司的算盤,中國消費者的利益還是要由自己來保護,不能迷信外國品牌;這應是毒奶事件的教訓之一。

首頁
1

尾頁

跳至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