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長輩會向小朋友說:「畀心機讀書,考好啲成績,大個就可以搵多啲錢。」這是中國5000年來、甚至人類有史以來的傳統智慧兼「核心價值」,堪稱根深柢固、牢不可破。然而,港府結合各院校及稅務局「大數據」炮製的《2015年收入流動性研究》卻顯示,在現代的香港,此一「真理」並非任何情況都適用,有時候竟然「成績愈差,人工愈高」。
如昨天所講,這個研究主要針對02世代和07世代(分別畢業於2002年及2007年)年輕人,在畢業後5至10年的收入變化,再對比教育程度、修讀學科及家庭背景等各項因素,探討香港青年的「上流」情況。當中,由於02世代畢業至今已累積了超過10年數據,因此最具參考價值,可以找出四大有趣發現。
一、學士賺錢遠勝副學位
首先,學士(Degree)畢業生在畢業的10年後,平均年薪達50萬元,相反副學位(Sub-Degree)畢業生僅約29萬元;換言之,學士年薪較副學位高出21萬元或72%,差距十分顯著,無疑印證了「考好啲成績,搵多啲錢」之傳統智慧。這亦反映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從收入角度看,「讀大學」仍是一項划算的「投資」。
二、碩士未必好搵過學士
不過,如果對比學士畢業生和研究院(Postgraduate)畢業生,兩者的收入差距就沒那麼明顯,研究院畢業生在10年後的平均年薪約58萬元,僅較學士畢業生高出8萬元或16%。更甚者,這裏說的研究院畢業生,只計算來自公帑資助(publicly-funded)課程,即主要是MPhil、PHD等研究型課程(Research Program),而並非授課型課程(Taught Program),通常是成績最頂尖、並獲教授認可的精英才可修讀,而且短則要讀3年,長的隨時要5至7年。但這批尖子多年寒窗之後,收入僅僅較學士畢業生高出些許。尤須注意,這批研究院畢業生之中,應該有不少是修讀MD和LLB的醫生和律師,難免會拉高了平均數,意味其他大部分學科畢業生的年薪,可能更較58萬元低一大截。當然,研究生追求知識和真理,並獻身於學術,箇中意義實屬無價,不可單純以金錢衡量。
三、自資副學位反超前公帑資助
第三,副學位課程分為公帑資助(Publicly-Funded)和自資(Self-Financing)兩種,按一般觀感,通常是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才可入讀公帑資助副學位課程,否則就要自行負擔數以十萬元學費修讀自資課程。
然而今次研究顯示,雖然在畢業後第一年,公帑資助副學位畢業生的平均年薪顯著領先自資副學位,高出約3萬元或35%;但在畢業後第5年,自資副學位畢業生的年薪便會追上、並超越公帑資助副學位,之後更逐漸擴大差距。
對於自資副學位畢業生的年薪「反超前」公帑資助副學位畢業生,今次研究並未解釋箇中因由,但筆者估計有兩大原因。首先,自資副學位畢業生要自掏腰包、拿出數以十萬元學費(雖然大多是來自父母),或許會更加珍惜和畀心機,從而學到更多東西,並令畢業成績更好,有助日後在職場爭取「上流」。其次,有條件修讀自資副學位的學生,家境通常不太差(儘管未必足以支持赴海外升學),而今次研究亦證實了,家庭收入愈高的畢業生,「上流」幅度亦會愈大。
四、成功需父幹
這也是筆者想說的最後一點,即今次研究可說首次從數據上證實,所謂「贏/輸在起跑線」和「成功需父幹」等情況於香港確實存在,且有不斷加劇的趨勢,在07世代身上比起02世代更加明顯。該研究以07世代為例子,顯示調整後家庭收入(AFI,家庭每年收入除以家庭成員,再計及特別因素調整)位於最高組別(逾6萬元)的畢業生,較諸AFI最低組別(少於3.6萬元)的畢業生,明顯有更大機會在畢業數年後,爬升至全港收入最高的30%工作人口。
該研究亦未闡釋背後成因,但其實不難理解。外國不少學術研究都指出,家境愈富裕的年輕人,人脈關係(connections)和軟技能(soft skills)均較佳,以及更加見多識廣、多才多藝,相比學業成績相等、但家境較差的同輩,在職場上爭取「上流」會有無形優勢(更別說一些少爺、小姐可到父母開設的企業任職)。當然也有另一種傳統說法,所謂「千金難買少年窮」,即家境較差的青年會磨練出強韌鬥志,並從街頭學懂處世智慧(street-smarts),有助於日後爭取「上流」;但相關研究顯示,這種說法或適用於個別的「爭氣」例子,卻並不具有普遍性(或者需要更長期、超過10年的時間才可反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