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蘇博士
轉自:誦讀經典是最經濟、最簡單的教育方法
兒童經典導讀中心的劉克蘇博士從讀書經濟學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提倡兒童經典讀誦活動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大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通過系統研究,劉博士提出了如下基本觀點兒童經典導讀中心的劉克蘇博士從讀書經濟學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提倡兒童經典讀誦活動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大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通過系統研究,劉博士提出了如下基本觀點:
(1)、經典一部,勝雜書萬本。經典和其他書的關系,好比蜂王漿和蜂蜜的關系,是以一當十,以一當萬,很經濟。為什么經典以一當萬呢?這是曆史選擇的結果,曆史大浪淘沙的結果,其實也花去了不少成本,因為選擇的過程要去偽存真,要去粗取精,要費工夫,動腦筋。前人費了功夫,動了腦筋,花了成本,后人不利用,那是個很大的浪費。過去的人創造了很多知識,為我們留下了很大的一筆祖業,祖業那么大,過去的知識那么多,怎么繼承呢?要挑選,要提煉。代代都這么做,代代都這么提煉,于是就提煉出了為數不多的經典,這是我們搞知識經濟的最佳本錢。知識分為經典和非經典兩大類,經典和非經典的一個區別就是:經典曆久彌新、長生不老、青春永駐,知識爆炸對它們影響不大;非經典更新換代迅速,老化得快,轉眼就人老珠黃,無人理睬,知識爆炸主要是炸它們。抓住了經典,非經典就好掌握了。所以說經典一部,勝雜書萬本。有了經典做底子,信息爆炸和知識老化就不那么可怕了。
(2)、讀普通書不如讀經典,讀經典不如背經典,晚背不如早背。讀經的最佳效果是背誦,背誦了,才真正歸自己所有,然后隨時可以消化、吸收、變形、化用、推陳出新。背不下來的,就熟讀,也不錯。熟讀經典,看其他書就勢如破竹了,可謂以一當十。可惜學校很少有重視經典的,二三流著作充斥于教科書,圖書館里也特別缺乏經典,以至我們到了碩士博士的時候,對于本專業的經典還知之甚少,更不用說其他領域的經典和通典了。這樣,整個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就很難上去,因為沒有雄厚的經典文化底子,沒有大師原著原典的底子,大多是學二三流著作出身,看二手三手材料出身,炒冷飯,喝剩湯,浮于表面,淺嘗輒止,永遠也長不大,得不了諾貝爾獎,更不用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美人才和原創性大師了。所以說,就讀書而言,讀經典乃至背經典,是讀書的根本辦法,因為經典是一切書籍的根本,其他書籍只是枝葉。二三流著作和二三手材料總是這樣那樣地解釋經典、運用經典,這還算不錯的,但已經難免道聽途說、謬種流傳了。至于根本不知經典為何物,還自以為有了重大發現發明,浮躁而至于此,怎么能期望有重大的創新呢?因此,就讀書這一條來說,讀普通書不如讀經典,讀經典不如背經典,而且晚背不如早背。
(3)、晚背不如早背,是因為小時候記憶力好,記得快記得牢,尤其語言文學和人文科學是這樣。早背,是指兒童時代就加緊背誦,不要等到年齡大了,神經系統發育完成了,固定了,才動手開發鍛煉記憶力,那就遲了。心理學上所謂印刻期、關鍵期,是有道理的。人在發育生長過程中,有學習語言文學的最佳時期,有發展記憶力的最佳時期,大抵都在0-13歲左右。錯過了這個時期,以后再補,困難極大,效果遠遠不及童年。我們現在學母語都要學到大學,還學不好,其實越往后,學習成本就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差。古人讀書,几年之內就解決了語言文學問題,几年私塾足矣。私塾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背經典,熟讀經典,不怎么解釋。這符合小孩子的發育階段,因為小孩子記憶力好,理解力弱。因材施教,因年齡施教,就應當這樣。但是我們現在絕大多數學校學語文不是這樣,總是把很少几篇文章反復分析來分析去,把一篇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毫無生氣,好比把一個活人解剖了之后來了解似的,總不是“人學”的最佳途徑。于是我們陷入了一個教育怪圈:一方面教育經費很緊缺,另一方面,這緊缺的教育經費又被死板的教學方法大大地浪費了。如果學一門母語要學到大學還學不好,學一門外語要學到老死還不能用,這種教學方法是迫切需要反省了。
(4)、讀書經濟學的竅門是以簡御繁。以簡御繁是經典的特點,四兩撥千斤,大師風范。讀書經濟學的竅門是以簡御繁,以少數經典帶動海量知識的學習掌握。其實,曆史的反復篩選就是反復重演,重演多了,留下來的就越來越濃縮,越來越經典。好比我們復習功課,越復習速度越快,所需記住的東西越少,越到后來越是只需要記住極少數關鍵點,所謂“書越讀越薄”,是個加工提煉過程,創新過程。最后甚至可以把一本厚書壓縮成几個概念、一個概念,或者几個公式、一個公式,歸納為几條基本原理、公理。個人的學習過程和發展史是這樣,人類的發展史和學習過程也差不多。人類曆史大浪淘沙,天天淘,月月淘,年年淘,剩下的經典就越來越純,越來越精。假如不淘沙,不復習,不重演,不提煉,不壓縮,要學的東西就太多,抓不住要領,得不到精華,累死人。尤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心里一着急,就只好填鴨,填鴨會填死人的。吃力不討好,很不經濟。不如抓住要領,綱舉目張,無量信息都可以一網打盡,就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不得要領呢,一滴水也可以淹死人。所以要講究讀書經濟學,掌握竅門,以簡御繁,以少數經典帶動海量知識的學習掌握。
(5)、讀誦經典,把傳統與創新統一起來了。傳統經典有大量原創性著作,而原創性經典最富有創造性,這是一般書籍所無法企及的。古代的孫子兵法至今仍然是高科技戰爭的指導原則,古代的《學記》、《大學》等文獻仍然是當代創新教育、潛能開發的理論依據,而不像許多當代知識,各領風騷數十年、數十天,就銷聲匿跡了。容易老化的知識之所以不被稱為經典,是因為它們的創造力弱,后勁不足,內功不夠,薄積厚發,泡沫太多。而經典之所以叫做經典,是因為它們創造力強,后勁十足,內功精深,厚積薄發,高度濃縮,因此不容易老化。
劉博士總結道,人的記憶力比理解力發展要早,抓住兒童的這個特點,首先要重點訓練他們誦讀能力,不要急于訓練理解力,這是符合人類和兒童心理的發展規律,是科學的;兒童誦讀經典,重演着人類文明進化的規律,人類几十萬年的口頭語言曆史在兒童身上只需几年功夫就可以重演完畢,因此,重演意味着更簡潔、更迅速、更有效地學習和創造,是經濟的;經典是人類曆史長河中大浪淘沙、逐步篩選出來的寶貴典籍,這種數千年篩選是需要巨大成本的。假如我們放置經典不讀,自己去重新開始篩選前人的成果,那么,即使運氣好的話,恐怕多半也要讀破萬卷之后才可能明白什么書最好,可是那個時候我們的頭發也就白了,還談什么創新呢?假如我們優選誦讀內容,一開始就集中精力誦讀最經典的文獻,我們就能夠獲得最經濟、最科學的效果。
一幅精采照片 尤勝千言萬語 http://hk.myblog.yahoo.com/appletreemy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