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侯爵府

積分: 24663


1#
發表於 23-6-28 15:4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23-6-28 15:44 編輯


▲ 本年度「香港家庭開心指數調查」發佈會今(28日)舉行,結果顯示家庭開心指數比疫情期間更低。 (左起) 東華學院護理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顧問林清、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研究顧問石丹理、研究顧問方奕展。

和富社會企業「香港開心D」今(28日)公布「香港家庭開心指數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本年家庭開心指數為6.57分(10分為滿分),創3年疫情以來的新低,17%人認為自己的家庭精神狀態不健康,較去年的9.8%升近7.2個百分點,當中年輕受訪者及父親認為家庭精神不健康的比例最多;相反,長者情緒最穩定,開心指數最高。研究顧問解釋指,源於市民需適應社會復常,並面對有關後遺症及負面情緒,冀社會各界重視心理健康。

「香港開心D」委託東華學院護理學院,於4月3日至17日期間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共收集1,356份問卷;旨在了解港人的家庭快樂感、個人快樂感、心理資本、家庭團結度、家庭健康狀態、家庭抗逆力等,並提出具針對性的建議,協助改善情緒。

調查發現,本年家庭快樂指數為6.57分,較去年的6.98分略跌逾6%,可見社會復常後市民的快樂感較疫情期間更差。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研究顧問石丹理解釋,社會復常對市民有一定壓力,許多問題浮現,形容為存在「大流行後的障礙 (Post-Pandemic Stress Disorder)」,包括兒童需重新調整在校生活、家長需照顧子女復課後的生活及情緒變化、成人亦需重新適應工作變化、家庭責任等,並需面對有關後遺症及負面情緒。

調查亦指年齡層越低的受訪者,就越多人認為自己的家庭精神狀態不健康,如在55歲或以上的群組中,有4.7%人認為家庭精神不健康,但年齡介乎35至54歲和19至34歲的群組,比例上則有8.1%和9.5%;相反,長者的家庭及個人開心指數最高,分別有7.37分及7.29分,遠高於其他年齡層,東華學院護理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顧問林清認為,因長者不受環境及社會變化影響,故情緒最為穩定。

石丹理補充,開心指數與抗疫疲勞有關,指人經歷創傷,會產生創傷壓力後遺症,存在負面情緒,但誤以為隨時間過去便會好起來,事實上需處理有關後遺症。他更指,香港社會需面對有關精神、情緒健康問題,形容為「不要當有心臟病才做運動」。

同時,調查顯示9.5%父親認為家庭精神狀態不健康,較母親的5.3%高出4.2個百分點,林清認為源於子女疫後恢復回校上課,母親的閒暇時間較多,相反父親需重新適應工作變化、顧慮家庭經濟狀況,故情緒及精神狀態較差。



禁止訪問

積分: 735


2#
發表於 23-6-28 16:23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