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歲要教導他讀書,要教導他學禮,學禮就是有規矩,這是中國古代的小學。今天說實在話,非常可憐、可悲,我們沒有受過這個教育,所以看到古書上的記載,非常羨慕。古人從小教起,那個印象非常深刻,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從小養成習慣,一生都不會改變。六、七歲教他做人的一些規矩,這有一本小冊子《弟子規》,這個小冊子裡面所說的一些原理原則,一生他都奉行,都不會違犯,這是幼教,現在講幼兒教育。古時候七歲上學,上學是上私塾,私塾的老師負責教學生,接受正式的教育。《弟子規》是學前教育,沒有這個基礎,不能接受正規教育。正規教育,老師教什麼?教孝,教忠,教孝悌忠信,這是老師的事情。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怎麼個教法?光是口頭說不行,印象不夠深刻,要自己做給學生看,父母要做給兒女看。
我大概是七、八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在家鄉,一個親戚的祠堂裡面,有一位老先生在那裡教私塾,學生有二、三十個人,我的父親送我去上學,預先跟老師約好,上學這一天帶我去拜老師。父親帶了禮物,這是束脩,供養老師的禮物,到這個祠堂的大殿,當中供奉著一個很大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神位」,那是孔老夫子牌位。先向孔老夫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我父親在前面拜,我跟在後面拜。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旁邊,我的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再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老師坐在那裡受禮。我們做學生看到,父親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你想想看,我們做學生的敢不聽老師話嗎?敢不尊重老師嗎?我父親對老師這麼尊重,我當然要尊重,尊師重道,是父親教的。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大禮,他要是不認真教導學生,怎麼對得起人家的父母?受這麼大的禮,接受供養,供養多少倒無所謂,人家家長這樣真誠,把子女託付給你,你要是不能好好的教,你有罪過!
尊師重道是怎樣教的?父親教的。父親不在,一定是家裡面的長輩,代表父親教導你尊師重道。所以我們對老師的尊重,對老師的恩德,活到這麼大的年紀,念念不忘!為什麼會念念不忘?小時候父親教的。在私塾裡面,老師教導我們,他也是以身作則,教給我們生活教育,灑掃應對、穿衣吃飯,老師教的。老師做榜樣,學生跟老師生活在一起。行有餘力,這才學文。行有餘力,行是什麼?生活教育。都做得不錯了,都很有規矩了,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站立有站立的樣子,對人懂得禮節,對長輩應該如何,對平輩應該如何,你都懂得,從小養成習慣。然後再教學文,文是什麼?識字。都是念古書,這些古書,老師只教句逗,只教你念。從前我們念的書,還沒有標點符號,上書的時候,學生要拿著自己課本,老師拿著硃砂筆,給我們把句子圈出來。教我們念,就是字念得正確,不能念錯,句子念得清楚。只教句逗,只教識字。
我們現在回想起來,那種紮根的教育多麼重要!老師教導我們,全都是聖賢的教誨,這些書雖然念了,不知其義、不解其義,可是年齡大了之後,對於這些書,還是非常愛好。自己多讀、多研究、多向人請教,逐漸逐漸能懂得這些意思,懂得的愈多愈歡喜。再觀察今天社會的病態,多多少少能看得出一點根由。今天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今天怎樣幫助自己?怎樣幫助社會大眾?在今天還是一句老話,無過於提倡倫理、因果、大乘的教學。
(文摘--了凡四訓(第二十集)2001/4/20中國深圳 檔名:19-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