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2


公爵府

積分: 25703


1#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近日一項大型跨國研究指出,有99%患者在首次中風和心臟病發前,其實身體已經響起警號,而當中出現這4大先兆務必加倍警覺。

中風心臟病發非突發

據美國西北大學與韓國延世大學合作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超過99%的首次中風、心臟病發作或心衰竭患者,在發病前早有先兆,而其中最常見的是高血壓。這項追蹤長達13至19年、分析近930萬名成年人的研究顯示,心血管疾病並非突發事件,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與生活和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4大高危因素

神經內科醫生鄭淳予在其Facebook專頁分享因素這項研究結果,指出多數人往往忽略無症狀的慢性警號,直到病發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事實上,血管的損傷是長期累積的過程,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當中有4大高危因素會增加中風和心臟病發風險:


高血壓:血壓只要持續超過120/80mmHg,便會對血管內壁造成持續壓力,長期導致血管損傷。
高膽固醇:總膽固醇若超過200mg/dL,會逐漸在血管壁沉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
高血糖:空腹血糖高於100mg/dL,會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和慢性發炎反應。
吸煙:煙草中的有害物質直接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大幅提高血栓生成機率。

這些細微的生理變化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但長年累月最終將導致血管閉塞或破裂,導致中風或心臟病發。該項研究指出,一般中風或心臟病發的病人會有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和吸煙的習慣。當中有99%患者在發病前至少會出現4大高危因素其中一項,而當中血壓異常問題最為常見,譬如韓國患者中有高達95%、美國則超過93% 。

中風心臟病年輕化 60歲以下女性難倖免

鄭淳予強調,即使是大眾認為風險較低的人士,如60歲以下中年女性,也有超過95%在首次中風或心衰竭前會出現上述先兆。這項發現指出,心血管疾病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再只限於高齡族群。

定期監測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鄭淳予醫師提出具體的預防建議:

定期監測與戒煙: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膽固醇數值,並徹底戒煙
建立健康認知:「沒症狀不代表沒問題」的重要性,即使感覺健康,也應主動安排定期檢查
維持良好習慣: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優質睡眠來維持血管健康,有機會減少未來對藥物的依賴。

鄭淳予提醒,越早開始培養健康習慣,未來獲得的健康回報就越高。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和飲食均衡,就可以避免。


心血管健康|5大指數中3項 即屬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而是血壓、血糖、血脂、腰圍等多項代謝指標異常的綜合表現,可視為健康的危險警訊。隨著都市人常食外賣,加上運動量普遍不足,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數持續攀升。此外,代謝症候群常見表徵是腰圍過粗,容易合併三高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以下5個指標有3項以上超標,就是代謝症候群:


血壓高
腰圍過粗
飯前血糖高
三酸甘油酯高
高密度膽固醇偏低

心血管健康|30歲起7項必做體檢

兒科醫生潘俊伸建議,30歲起應定期進行以下健檢項目,以及早發現代謝異常:


代謝症候群檢查:體脂肪檢查
高血壓相關血液檢查:血管硬化指數檢查
高血脂相關血液檢查:三酸甘油脂檢查
高血糖相關血液檢查:胰島素阻抗指數檢查
肝功能指數檢查:肝臟超聲波
腎功能指數檢查:腎臟超聲波
尿酸等尿液指數檢查


心血管健康|三高不再專屬年長者

潘俊伸表示,三高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卻會持續對心血管造成傷害。隨著都市人「少動多外食」的生活習慣,「高血壓」、「高血糖」已不再是年長者專利,有臨床數據顯示,有高達四成30歲以下男性已出現血管收縮壓異常,主要與職場壓力、缺乏運動、飲食及作息不正常有關。

潘俊伸強調,脂肪肝問題也相當普遍,許多人檢驗肝功能時只選擇抽血,看到數值正常就認為沒事,卻忽略脂肪肝的可能性。三酸甘油酯指數異常也可能造成脂肪肝,若演變成肝傷害或肝硬化,甚至可能進展為肝癌,故建議應透過肝臟超聲波追蹤肝臟健康。

心血管健康|打工仔高危 久坐少飲水是通病

打工仔常見壞習慣,包括久坐、少喝水等,等同慢性自殺。潘俊伸提醒,對於日常水分攝取不足的打工仔,長期可能影響泌尿系統,出現結石或尿酸高等症狀。故此,都市人最理想是維持定期運動、壓力排解、飲食調整、定期體檢及異常項目追蹤,以上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高血壓|6種自然療法降血壓

高血壓是港人常見三高問題之一。哈佛醫學院教授Dr. Howard E.LeWine分享學術研究,提出6種自然療法,從起居生活、飲食、運動中著手改善高血壓問題。當中包括:


1. DASH飲食法

有研究發現,DASH飲食法(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是最有效的降血壓的飲食方法,當中提倡多吃水果、蔬菜、瘦肉、堅果、種子和穀物,限制紅肉、鈉和含糖食品和飲料的攝取。而高血壓患者遵循DASH飲食法,每年可預防約1.5萬宗心臟病和中風

2. 養成運動習慣

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從隔天運動開始養成習慣,每天20至30分鐘,任何形式的運動皆可,例如步行5分鐘或20分鐘的瑜伽或伸展運動。

3. 減肥

肥胖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對於男性高血壓患者,每減1磅,上壓可以降低1mmHg。

4. 減少鈉攝取

Dr. Howard E.LeWine指出,減少鈉攝取能夠改善高血壓情況。尤其是加工食品含高鈉,經常食用罐裝蔬菜和湯、急凍食品、午餐肉、即食麵和即食穀物、薯片和其他包裝零食等。

5. 適量喝酒

過量飲酒會提高血壓,成年男性每天不應攝取超過2杯標準酒精飲品。

6. 管理壓力

長期的壓力不僅會影響心理健康,還會導致高血壓。透過冥想或深呼吸,可以有效降低血壓。


別墅

積分: 836


2#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大部份病都係 "食" 出嚟.


子爵府

積分: 10831


3#
發表於 6 天前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argot215 於 25-10-22 11:02 編輯

聽人講可能同炎症有關,不過網上太多說法,都唔知係咪真?

首頁
1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