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基金運作的死穴 坊間有不少投資理財的分析,教人如何儲錢,作為子女教育或自己的退休之用,建議大都是教人買基金,後者種類繁多,但歸根到底,都是將錢交人打理,作中長線投資。
那末,基金的長期年均回報便非常重要。以本港的強積金為例,自2000年設立以來,已歷時十載,內裏的股票基金,究竟有多少隻年均回報達7%?此基金的市值現時應為成立時的兩倍,裏面能不能夠找到一隻?
就筆者記憶所及,據報章的報道,似乎一隻也沒有,總回報只得二三成者,則比比皆是;換言之,年均2%至3%的回報似乎更為現實,普羅投資者不要輕信推銷員的假設,以為長期年均可達5%,甚至7%至8%,這是過分樂觀的估計,到頭來只會令人大失預期及失望。
強積金的流弊甚多,不能提供足夠款項作市民退休之用,已是人所共知。其中基金的運作模式,以及金融市場大波動的本質,都是重要的因素。
現時不少基金每季要交出成績表,而年終的成績最重要,該年有無花紅,甚至能否留下工作,皆由此決定。因此各基金必需追隨市場指標(例如恒指或MSCI指數)的表現,務求超標,起碼不落後。
於是形成羊群效應,例如最近個把月,恒指急升,那些手上貨輕的基金,被逼紛紛追貨,恐防落後。這並非最大的問題,後者出現於熊市降臨,股市暴瀉之時。
其時基金甚少會清貨離市,將資金轉買公用股及其他防守性高的股份,以及用衍生工具作對沖,已經十分難能可貴。更常見的情形是,似乎基金死揸不放,靜觀組合的市值下瀉,處變不驚,因為只要跌幅不大於恒指,已可向客戶交代。
亦因此,每次股市大散之時,各股票基金大都奉陪到底,與恒指難捨難離,例如倘若恒指跌去六成,基金亦跌去六成。
如此運作法,股票基金的年均回報,除卻少數超卓者外,怎能達7%,更遑論10%或15%。
Kindness is like a key,which rusts if we put it aside.Use it frequently not only could help others but also could help our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