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民房

積分: 25


1#
發表於 05-8-15 11:09 |只看該作者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讀書讀到走火入魔,亦或係讀左屎片?

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無疑是她無條件投降的催化劑,中國人抗日功勞不可末殺!蔡子強好無恥!

〔轉載〕...

蔡子強﹕中國對日本戰敗有多大貢獻﹖



【 明 報 專 訊 】 作 者 為 中 文 大 學 政 治 與 行 政 學 系 高 級 導 師

適 逢 二 次 大 戰 及 抗 日 戰 爭 勝 利 60周 年 , 很 多 人 都 談 到 中 國 對 盟 軍 戰 勝 日 本 的 貢 獻 。

國 內 不 少 媒 體 都 強 調 一 組 數 字 , 日 軍 在 中 國 戰 場 的 損 失 佔 日 軍 二 戰 總 損 失 70%, 「 消 耗 」 了 455萬 餘 人 , 牽 制 日 本 陸 軍 的 主 力 , 大 大 減 輕 盟 軍 在 太 平 洋 戰 區 的 負 擔 。 隨 意 找 個 例 子 , 中 國 人 民 解 放 軍 軍 事 學 院 出 版 的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 , 除 列 出 這 組 數 字 外 , 更 如 此 總 結 ﹕ 「 中 國 拖 住 了 日 本 陸 軍 主 力 , 做 就 日 本 用 於 南 洋 作 戰 的 兵 力 大 為 減 少 , 減 輕 了 盟 國 在 太 平 洋 的 壓 力 。 」 一 時 間 中 國 似 乎 是 戰 勝 日 本 的 大 功 臣 。

如 果 我 們 對 照 日 本 自 己 的 統 計 , 會 發 現 70%和 455萬 這 組 數 字 「 水 分 」 出 奇 的 高 , 但 這 裏 姑 且 撇 開 這 點 不 談 , 改 從 一 個 比 較 宏 觀 的 戰 略 視 野 看 問 題 。

日 本 戰 敗 時 , 本 土 仍 有 200萬 陸 軍 , 紀 律 和 配 備 良 好 , 不 是 被 實 戰 長 期 蹂 躪 下 的 殘 兵 敗 將 。 我 想 指 出 , 陸 軍 從 來 不 是 日 本 戰 敗 的 關 鍵 。

日 本 戰 時 海 軍 隨 軍 記 者 伊 藤 正 德 , 戰 後 撰 寫 了 《 連 合 艦 隊 ソ 全 沒 》 一 書 。 究 竟 日 本 為 何 戰 敗 ﹖ 在 這 位 日 本 人 眼 中 , 這 主 要 在 於 兩 國 戰 時 建 造 和 補 充 艦 隻 能 力 上 的 差 別 ﹕ ( 請 看 附 表 )

稍 為 熟 悉 軍 事 史 的 人 都 知 道 , 由 一 戰 到 二 戰 , 海 戰 的 主 角 已 由 戰 列 艦 改 為 航 空 母 艦 , 日 本 重 達 7萬 噸 的 超 級 巨 艦 大 和 及 武 藏 , 在 整 場 戰 爭 中 恍 如 廢 物 , 從 未 立 過 任 何 戰 功 , 同 級 戰 艦 的 第 三 艘 信 濃 , 更 在 戰 爭 後 期 被 改 建 成 空 母 。 太 平 洋 戰 爭 如 珍 珠 港 、 珊 瑚 海 、 中 途 島 、 馬 利 安 納 等 海 戰 , 主 角 一 直 是 空 母 , 直 至 最 後 的 雷 伊 泰 灣 海 戰 , 日 本 的 戰 列 艦 才 稍 稍 進 場 。

美日海戰實力懸殊 才是關鍵

如 果 空 母 是 太 平 洋 戰 爭 的 主 角 , 從 上 表 可 見 , 美 日 戰 時 造 艦 能 力 的 差 距 是 如 何 懸 殊 。 日 本 差 不 多 注 定 沒 有 反 勝 機 會 。 隨


大宅

積分: 2819

畀面勳章


2#
發表於 05-8-15 15:42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中國人抗日精神不滅, 但事實日軍像野獸, 我們被侵略蹂躪. 那確實是非常慘痛的歷史.

我看作者非故意贬低中國人抗日功勞, 他只是批評現在"浮誇"的論述. 誇大的言辭及數字使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毫無幫助.

認清史實, 前因後果, 才可以作出反思、以史為鑑, 對現今世間各國關係有較恰當的理解.


民房

積分: 25


3#
發表於 05-8-15 17:52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我覺得呢個係公義既問題,為何中國人不能(就抗日事件)站在道德高地去批評日本人?

蔡子強話大陸的公報數字不準確,我不願置評,但他的結論就是BULLSHIT!


等待驗證會員

積分: 1323


4#
發表於 05-8-15 20:37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ahkc 寫道:
中國人抗日精神不滅, 但事實日軍像野獸, 我們被侵略蹂躪. 那確實是非常慘痛的歷史.

我看作者非故意贬低中國人抗日功勞, 他只是批評現在"浮誇"的論述. 誇大的言辭及數字使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毫無幫助.

認清史實, 前因後果, 才可以作出反思、以史為鑑, 對現今世間各國關係有較恰當的理解.


agree.

bk閒人


琥珀宮

積分: 162609


5#
發表於 05-8-15 22:01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我對日本戰敗前仍有二百萬精銳陸軍成疑,聽細叔伯講,話係大陸打到尾時,日本既兵開始有青少年兵,年紀約16至18歲,睇到佢地年紀輕,並不強悍。

我贊成文中所講日本之所以戰敗與中國完全無關,但亦反對單純敗於美國之下,我認為日本係敗於野心過大,想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之外,仲想衝出亞洲,挑戰美國,相信日將領既野心係統治全球,從佢地係中國東北研究細菌可見佢地野心有多大,可惜日本始終本身局促於一小島,資源有限,中國地大物博,資源充足,但需人力物力去開發,如何趕得上東征西討?

如果美國冇投放原子彈,日本仲可以維持幾耐真係難以估計,兩枚原子彈,我覺得係俾日將領們一下鐘聲,驚破佢地偌大既野心,一下捧喝令佢地回望自己國家,不止廣島及長崎遭破壞,無數被徵召的人,他們的家庭一樣粉碎,父母沒了兒子、妻子變了寡婦、兒女沒了父親,哀鴻又豈止存在於這兩個地區。佢地真的低估左美國既實力,捋錯老虎鬚。

絕對同意日本之戰敗完全與中國無關,但日本軍給中國人帶來之苦難傷痛,無論質與量都係數一數二最高,毋庸置疑,所以今時今日,對日本軍國主義在日本有擴張之趨勢,中國人絕對有資格去抗議。如果勝利者才有絕對權力去控訴,咁即係我地要睇美國人面色,甚至受美國人胯下之辱?但我相信有身為中國人都照樣受落,做一隻美國奴才狗也嘗之如甘飴。


別墅

積分: 895


6#
發表於 05-8-15 22:35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蔡子強實在無聊之極,我不否應認假如不是美國投下原子彈,抗戰可能不只八年。但貢獻大小或多少又有甚麼關係,當年有份為國參戰的已盡全力保衛家園,可需計較貢獻多少。
他不應說”但 除 非 中 國 人 自 己 有......."
不是所有中國人都是不面對自己歷史,就像日本人並非每個都不承認侵略中國一樣。


民房

積分: 25


7#
發表於 05-8-16 12:17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SandyKL:

好對唔住,我完全完全完全唔同意您這句話:

{絕對同意日本之戰敗完全與中國無關,}

當時日本侵略戰,耗資的人力物力故然是天文數字,最大的燒耗應是在中國,日本當時好多物資和石油都是從東南亞,印度支那一帶所供應,日本攻佔左好多英國和荷蘭在這一帶的殖民地,之後又阻止這一帶的石油運去美國;美國(英國和荷蘭的盟國)和日本談判破裂,美國決定對日本實施石油封鎖。期後美國(中國的盟國)更要日本撤離中國和印度支那。日本以為美國同蘇聯和中國一樣“禁易蝦”,來一個速戰速決,偷襲珍珠港,行上不歸路。


民房

積分: 25


8#
發表於 05-8-16 12:24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世界上所發生的事,錯綜複雜,不能用片面的分析,作出(好似蔡子強咁)片面的結論。


男爵府

積分: 5395


9#
發表於 05-8-16 12:52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我只係知當時日本人點樣對待我0地中國人!!!!
但佢0地到依家都唔去承認佢0地有錯!!!
我就看得到我們有權去批評日本人
村姑 亞Bee


大宅

積分: 4201


10#
發表於 05-8-16 13:29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大家有冇睇過"再見螢火蟲",冇野食同親人都差不多去晒打仗
其實到了1945年左右,日本本土已經沒有太多"現役軍人",
陸軍主力都去了中國,海軍主力被美國打得七七八八,
空軍就變左神風突擊隊,所以日本本土已沒有太多兵力.
我完全反對蔡子強這篇文章,
當時蔣介石在抗日的策略是以空間換取時間,
引日軍深入中國龐大的領土內,
而且日軍要同時兼顧數面戰線,
中國,韓國,太平洋區和東南亞各地,
若以日軍最多的地方計算,中國一定是居於首位,
因此我認為中國對日本戰事有一定的貢獻,
而不是蔡子強所說的那樣...


琥珀宮

積分: 162609


11#
發表於 05-8-16 23:49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Grape 寫道:
SandyKL:

好對唔住,我完全完全完全唔同意您這句話:

{絕對同意日本之戰敗完全與中國無關,}

當時日本侵略戰,耗資的人力物力故然是天文數字,最大的燒耗應是在中國,日本當時好多物資和石油都是從東南亞,印度支那一帶所供應,日本攻佔左好多英國和荷蘭在這一帶的殖民地,之後又阻止這一帶的石油運去美國;美國(英國和荷蘭的盟國)和日本談判破裂,美國決定對日本實施石油封鎖。期後美國(中國的盟國)更要日本撤離中國和印度支那。日本以為美國同蘇聯和中國一樣“禁易蝦”,來一個速戰速決,偷襲珍珠港,行上不歸路。


Grape,

當時中國死守7年其實已不簡單,日本軍從未想過中國係咁大,而且當時好多人民上左山匿埋,中國山勢之險要,令這些富士山腳底之子,難以攻打,而日本能否最後攻克中國,相信冇一絕對答案,因美國果兩枚原子彈,粉碎左日皇軍征服東南亞之夢。

至今你唔同意我的所說:日本之戰敗完全與中國無關,可能我地倆站係唔同角度睇理件戰事。

而我贊成你彈劾蔡子強之言論喎,有d人專門以中國反日事件,硬扯上與中國民主進程聯繫,常點起火頭,要中國自我反醒,好勒,如果中國政府對日本主政派之舉動毫無反應,唔知到時理d人又會講咩呢?中國政府不顧國民反日情緒?中國政府出賣國民?中國政府懦弱無能,自己人打自己人就絕不手軟,面對日本軍國主義再次抬頭就無能為力?

總之有d人逢中必反,背後有勢力支撐,企圖攪到中國一塌糊塗,果股背後勢力咪坐收漁人之利囉,中國若成為強國,有國家會驚恐架,養番幾隻唐狗攻擊中國,是為上策。


男爵府

積分: 7055


12#
發表於 05-8-17 01:09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SandyKL 寫道:
當時中國死守7年其實已不簡單,日本軍從未想過中國係咁大,而且當時好多人民上左山匿埋,中國山勢之險要,令這些富士山腳底之子,難以攻打,而日本能否最後攻克中國,相信冇一絕對答案,因美國果兩枚原子彈,粉碎左日皇軍征服東南亞之夢。


我很同意你這個觀點, 很有見地啊!


蔡子強﹕中國對日本戰敗有多大貢獻﹖

【 明 報 專 訊 】 作 者 為 中 文 大 學 政 治 與 行 政 學 系 高 級 導 師

最 近 , 在 反 對 日 本 篡 改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浪 潮 中 , 我 們 都 表 現 得 義 憤 填 胸 , 但 除 非 中 國 人 自 己 有 一 天 也 實 事 求 是 , 而 非 以 浮 誇 的 態 度 來 面 對 自 己 的 歷 史 否 則 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

SandyKL
不知你認為蔡子強所說的歷史 , 中國政府要堂堂正正面對的一段歷史,是哪一段?
我會認為是指六.四

SandyKL 寫道:
有d人專門以中國反日事件,硬扯上與中國民主進程聯繫,常點起火頭,要中國自我反醒……


你又何需急著無限上綱, 跳多幾步去認為 對方一定要中國實行民主?

我此等唔多識政府o既c9, 先旨聲明,不是蔡子強的fans :lol:他的政論不是我杯茶
不過, 除o左佢, 還有陶傑之流時常提出「求諸己,後求諸人」的論調-----先正視六.四,正視自己近代史才有資格去評日本----來來去去,佢地都o係呢個論點兜圈

究竟, 我們是否一定要先為自己的歷史「翻案」,才有資格去聲討日本? 個人感情上, 我是真正希望自己國家會去面對歷史, 同樣, 我們一樣有資格去為那筆血的歷史,跟日本討公道

SandyKL 寫道:
總之有d人逢中必反,背後有勢力支撐,企圖攪到中國一塌糊塗,果股背後勢力咪坐收漁人之利囉,中國若成為強國,有國家會驚恐架,養番幾隻唐狗攻擊中國,是為上策。


你這個知情人士可唔可以報多d 料你聽下啦, 原來唔只長毛 , 連一個聲稱剛剛脫離負資產的大學講師都有, 呢股背後勢力好強勁呀 佢o地可以坐收漁人之利
<-----我蠢, sandykL, 我好少o係d 報紙, 周刊見過有報導過, gossip 就有, 有根有據,證據確鑿就未有報導過, 你可唔可以指教下, 等我們不要受人欺騙?
我好似見過你話自己做邊個政府部門, 原來, o個個部門收風咁堅, 依家,我信你


琥珀宮

積分: 162609


13#
發表於 05-8-17 21:03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小米米:

蔡子強反中並不專指六、四,只係前期之反中行動較溫和,試看以下他的文章,再分析:


「八十年代初期:

支持回歸 總理回信

  八二年九月,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掀起了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序幕。當時一群中大學生在啟德機場示威,向戴氏抗議三條不平等條約,在那個年代,當上至紳商名流,下至草根百姓,對「回歸」仍然是噤若寒蟬的時侯,這無疑彷如一記旱天驚雷。

  八三年六、七月間,中、港大學生會分別先後發表對香港前途問題意見書,內容不約而同地肯定港人治港這構思,反駁當時主流社會對殖民統治的卷戀,及對港人治港的悲觀論調。

  凡此種種,無疑均是為當時在輿論上處於劣勢的中方,開創出有利的局面。一時間大專學生組織頓即成了親中傳媒的新寵兒,前述的立場和意見書往往成了親中報章的斗大頭條新聞,學界成了中方眼內港人中愛國及進步的一群,以及統戰對象,作為抗衡社會主流保守輿論的一面重要旗幟。

  當時中國總理趙紫陽更不惜紆專降貴,分別親自回信兩大學生會,講述其港人治港的構思,一時間成了城中傳媒及公眾討論的焦點。在致中大學生會的 一封信中,趙除了對學生贊成祖國恢服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愛國立場作出嘉許外,更承諾中國在解決香港問題的各項政策及措施中,將符合香港同胞的願 望和利益。於是在八四年底當中英雙方簽訂聯合聲明時,學界與中方的關係遂踏入了八十年代蜜月期的高峰。

八十年代中期:忠誠反對派

  八五年基本法起草及諮詢工作展開,本土學運亦順理成章地與民主運動結合。不知道是出於「論功行賞」,抑或是真的想聽學生意見,當時基本法諮 詢委員會不單止向學界開放,更竟然是整整的三席,首次為學界提供了融入中方建制的機會。

  當時中大學運以至整個學界,與中方均維持著一種現今難 以想象的親蜜關係,如每年當各中大學生會「上莊」進行交職典禮時,新華社的有關負責官員必然到賀,甚至每年當各大專院校學生會陸續走馬上任後,新華社還會舉辦如「遊船河」等的聯歡活動,以聯絡彼此間的感情。

  除了這些一般性的社交場合外,新華社就一些重要課題如基本法草擬及八八直選等,負責的有關官員均常常會與中大學生領袖交換意見,或甚至邀請他們到灣仔新華社與社長許家屯或副社長毛鈞年進行座談。

  儘管在「大亞灣核電廠」、「爭取八八直選」,以至「中國八七學潮」事件中,學界及中方彼此間之立場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分歧,但是中方仍然嘗試與 學界維持緊密之聯繫,以及相對理性之溝通,嘗試在即使不能說服對方的情況下,仍然能使其體諒及了解自己的立場及道理。

  另一方面,學界雖然亦有 參與甚至舉辦一些群眾集會及行動表達反對意見,但性質相對溫和,並沒有出現如九十年代初般火爆的衝擊場面,總的來說,學界大致上仍然甘於辦演一種「忠誠反對派」的角色。

一九八九:轉捩點

  八九民運是轉捩點。

  八九年四月當運動剛開始時,學聯還是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組團訪京時也不敢謬然對此作出聲援,相反卻強調要保持客觀中立, 也要聽聽港澳辦的聲音,而在稍後學運轉趨白熱化時,學聯仍嘗試盡量避免與中國官方關係鬧得太僵。

  到了五月十九日的深夜,當李鵬宣佈進行戒嚴 後,儘管下著滂沱大雨,百多名中大同學冒雨從中大跑往跑馬地,聯同其它多間大專院校學生到新華社門外示威,抗議直至清晨。當時參與遊行的學生 群眾,已自發地喊出「李鵬下台」的口號。
  
六月四日鎮壓後,學聯常委會更授權秘書處於六月十二日致函各國政府,信件中譴責中國政府為「血腥政府」 (bloody government),並呼籲各國政府與中國「法西斯政府」斷絕外交關係 及實施經濟制裁,標誌著學界與中方的全面決裂。期後,學生更提出與中方「不承認、不接觸及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到了八九年國慶酒會,雖然學界仍如往年一樣接受到新華社之邀請,但兩大學生會代表卻拒絕出席,至於學聯所派出的張賢登及陶君行兩名代表,以及理工的李國賢,卻企圖在酒會現場中拉開暗地裡藏在身上「堅持持久抗爭」之抗議橫額,但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經此一役,新華社內部作出檢討,作出以下結論:學生已趨非理性,只會進行搗亂,溝通亦將沒有甚麼好結果,並歸咎是學生自己關上溝通的大門。

八九後:繼續抗爭

  學界的強硬立場在八九年後繼續維持,學聯領導層亦有討論過應否與中方恢服正式接觸的問題,但最後還是遭到否定。首先,在中國當時強硬政策當道的情況下,學聯相信溝通也起不到怎樣的作用;另外則是策略上考慮,在當時的社會中,甚至民主派亦開始瀰漫著一片妥協及與中方和解的氣氛,學聯嘗試為自己在本土社運中再定位,藉著學界一向承受現實政治壓力較輕這優勢,便嘗試選擇在這事件上,辦演社會最後道德防線之角色,鞭策社會及民主派毋忘六四,對中國政權維持批判的態度。如九零年四月,<學聯報>便出版專號,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妥協>。於是,雖然學聯個別領導在六四之後尚有與新華社官員作私人性質的接觸,交換看法,但整體上彼此間的正式關係可謂遭全面冰封。

  當然,當時的學界亦非鐵板一塊,內裡亦有對學聯路線感到懷疑及保留的,而中大同學卻往往反過來成了捍衛上述學界路線的最重要力量。他們不單止把「民間社會」及「公民抗命」等理論引入,為九十年代初以街頭抗爭形式進行之學運提供理論依據。

  另外,在多次的街頭抗爭事件中,中大同學也往往成了行動中的最先鋒。事後回想,這種發展相信亦並非純粹出於偶然的。八九民運對當時很多中大學生組織中人來說,都可以說是刻骨銘心的,與當時其它院校的參與相比,除了一般性的香港本土聲援外,他們很多更曾經與內地的學運領袖共同生活過,甚至參與了他們的決策,並在天安門廣場中擔當著一種舉足輕重的角色,如為廣場的學生提供物資、財政以至行政上的後勤支援等。

  當民運被鎮壓後,他們便切志把八九民運中的抗爭精神,與及對中國政權的批判態度,在本土學運中繼續承繼。他們在香港學界中遂成了走在最前線的一群,甚至推動學聯以及其它院校以街頭抗爭之方式,在本土延續八九民運的精神。

  於是,從九十年代初開始,中大學運便開始與中方維持了一種十分對立的關係。除了多次就六四週年紀念,以及中國民主和人權問題進行的街頭抗爭及衝擊外,在諸如九零年八月呼籲杯葛亞運、九三年三月抗議高錕校長出任港事顧問等事件中,也在在顯示了這種緊張關係。

  另一方面,民族主義這種曾在七、八十年代本土學運中散發過異常魅力的意識形態,亦開始在學界中漸漸隕落,在諸如香港第二及第三次的保釣運動中,學運便顯得躊躇不前,在保釣洪流中斯人獨憔悴。

結果

  在七、八十年代,因著中國政權還相對獨立於香港本土的既得利益和建制權力,所以它及其披上的理想主義,還可以一度為本土學運帶來幻想,短暫地 組成了同盟軍。但當九七回歸日近,中國政權已與香港的既得利益和建制權力建立起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它實際上已與本土主流建制溶為一體。有趣 的是,最近的中大學生會選舉,便出現了親中侯選內閣策馬上陣的情況,雖然最終它還是以大比數落敗,但隨著九七回歸,妥協及宿命的氣氛越發瀰 漫,中大學運會最終被中方建制所慢慢吸納;抑或仍然能夠保持一種批判的精神?我們只有拭目以待。 」

[size=small]佢係中大參予學運中堅份子。

我個人覺得鄧小平帶領中國真真正正走出專政之人物,六、四係佢接手中國後唯一可記之缺點,我不說它是污點,可能我對西方國家,諸如美國、英國等亦同樣曾用暴力去鎮壓示威者,而在六、四後,竟以批判者姿態來批評中國,覺得荒謬。

我先祖亦曾遭批鬥,更有致死者,又如何呢?當時六、四主權者有些已死,有些已退下線,中國核心政權正轉移過來,如果冇六、四,中國民主進程未必可以達到今日之地步,民運份子之血並冇白流,而我先祖以及所有在赤化時批鬥下之所有亡魂比之死得更冤枉。但不明總有如司徒華、李柱銘等之人物,不斷在提六、四,點解唔用理一份心神,去做一d於香港政治有利之事情?

「背後勢力」-----畫龍點睛比畫公仔畫出腸更有意思,所以唔好意思,不想多解釋。保持冷靜頭腦,多想多觀察,便可免受一d政治騙徒、社會棍所迷惑,唔係在說教,而係覺得97後,香港實在太多太多人因想出位,而妖言惑眾,理句並唔淨係針對民主黨,仲有果d亂估中央意思既擦鞋仔。


講講下離左題添 ,依家係講緊中國與日本之關係,居然講番香港本身添。

仲有呀,你都幾留意我喎。 ?-(


民房

積分: 25


14#
發表於 05-8-19 16:30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我唔理蔡子強的政治理念如何,我覺得佢編文章就狗屁不通。

我認為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一事,無論點分析,永遠都可以站在道德高地去批評日本人。

蔡子強身為大學講師,應該教佢d學生用多角度和客觀地去分析重大的歷史事實,盡量避免個人的政治理念。我真係擔心佢教出d學生d質素。


複式洋房

積分: 451


15#
發表於 05-8-19 17:00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蔡子強就好似某d自詡民主既人士一樣,反反反,一面倒批評,我好耐以前已經對佢既「偉論」好反感。


民房

積分: 62


16#
發表於 05-8-19 17:33 |只看該作者

Re: 蔡子強:我 實 在 看 不 到 我 們 有 什 麼 道 德 高 地 去 批 評 日 本 人 。?佢係咪

蔡子強看漏了一點.
如果中國一早戰敗,日本人可以利用中國資源(軍人,石油,飛機,大砲,等)去打美國. 美國無這樣容易打贏.

不過有一點我非常同意.
中國政府無專重歷史和人民知的權利.又去批評日本,真諷刺.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