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的主要功能是令身體保持於正常體溫,當身體感到很熱時,例如運動後或夏天暴露在戶外,皮膚血管會先舒張,增加散熱能力,同時,汗腺亦開始運作,流出汗水,幫你進一步散熱,將多餘的體熱排減,令高溫下降,是調節體溫處於正常的生理反應。
如果不流汗或少流汗,即代表新陳代謝效率及循環系統不是太好,當汗水難以排出,體內的過高熱力也難以散發,導致身體積熱,提高中暑的機會。而且體內廢物不無法經汗水一起排走,毛孔亦有可能受到阻塞,皮膚可能會較差,身體亦較易倦。
當然,除了流汗,身體亦另有其他出口排出熱力及廢物,例如經尿液排出或從呼吸帶出來。不過如主要靠腎臟排出,那便會增加腎臟的負荷。可以的話,最好是提升流汗的功能。
增加排汗的方法,最直接便是做運動,因為可令身體的循環系統、新陳代謝及心肺功能加快,而且也能從各方面幫助帶走體內熱能及廢物。如不習慣做運動,可以先到外面散散步、行樓梯或跳繩,也可在家做簡單的伸展運動,如拉筋,或拍打全身等,最好做30分鐘,否則至少也要達20分鐘。這些運動相信未必能令少汗的人會流汗,但起碼身體的毛孔也能擴張,令汗水慢慢冒出。
當漸漸適應運動的感覺後,可以做瑜伽、跳舞、踏單車,甚至慢跑或快步行(比走路快,而且大步的行)。身體雖未必會立刻「懂得」流汗,但日子有功,汗腺會漸漸開始排汗,調節體溫。
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少汗一族,無論運動或夏天在戶外,也要注意補充水分,因為體溫仍然會因排汗少而上升,飲水既可幫助降溫,預防中暑,亦讓你增加排尿,經尿液降溫及排走廢物。外出或運動前約30分鐘,應先飲1杯水讓身體存有足夠水分。運動中,每隔大約20至30分鐘再補充100至200毫升的清水或鹽水。水溫約在15℃的冰涼狀態便最理想,因為這會比一般室溫水在更短的時間內被身體機能吸收。
始終有些人可能體溫屬於偏低,除了運動,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增加排汗。
‧日間到外面走走約10分鐘,曬曬太陽。
‧少吹冷氣,低溫只會令身體進一步減低排汗的功能,亦令身體更加怕熱。
‧洗澡時應用跟體溫差不多或高一點的水溫,有助身體發汗,帶走體內熱氣。
‧喝熱茶、用熱水泡腳、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大蒜、咖哩等,亦能提升發汗情況。
‧在大約40℃的sauna房或蒸汽浴室焗一焗,因溫度高,而前者濕度低,對流汗很有幫助。但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時必須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