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o 寫道:
Part 1---- ◆ 青蛙的故事 ◆
故事是這樣的:將一隻青蛙放在大鍋裡,裡頭加水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
約略可以感覺外界溫度慢慢變化,卻因惰性與沒有立即必要的動力往外跳,最後被 熱水煮熟而不自知。
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之變化沒有疼痛的 感覺,企業最後就會像這隻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
Part 2 ------ ◆ 四隻猴子的寓言 ◆
科學家將四隻猴子關在一個密閉房間裡,每天餵食很少食物,讓猴子餓的吱吱叫。
幾天後,實驗者在房間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隻餓得頭昏眼花的大猴子一個 箭步衝向前,可是當牠還沒拿到香蕉時,就被預設機關所潑出的滾燙熱水燙得全身是傷。 當後面三隻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時,一樣被熱水燙傷。
於是眾猴只好望「蕉」興嘆。
幾天後,實驗者換進一隻新猴子進入房內,當新猴子肚子餓得也想嘗試爬上去吃香蕉時,立刻被其他三隻老猴子制止,並告知有危險,千萬不可嘗試。
實驗者再換一隻猴子進入,當這隻新猴子想吃香蕉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這次不僅剩下的二隻老子制止牠,連沒被燙過的半新猴子也極力阻止牠。
實驗繼續,當所有猴子都已換新之後,沒有一隻猴子曾經被燙過,上頭的熱水機關也取消了,香蕉垂手可得,卻沒人敢前去享用。
企業禁忌經常故老相傳,雖然事過境遷、環境改變,大多數的組織仍然恪遵前人的失敗經驗,平白錯失大好機會。
Part 3---- ◆ 老鷹的故事 ◆
根據動物學家所做的研究,這可能與老鷹的餵食習慣有關。
老鷹一次生下四、五隻小鷹,由於牠們的巢穴很高,所以獵捕回來的食物一次只能 餵食一隻小鷹。 而老鷹的餵食方式並不是依平等的原則,而是哪一隻小鷹搶得凶 就給誰吃。 在此情況下,瘦弱的小鷹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來, 代代相傳,老鷹一族愈來愈強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公平」不能成為組織中的公認原則,組織若無適當的淘汰
制度,常會因小仁小義而耽誤了進化,在競爭的環境中將會遭到自然淘汰。
Part 4----- ◆ 螃蟹的故事 ◆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 因為只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牠的身上,結果是把牠拉下來, 最後沒有一隻出得去。
企業裡常有一些份子,不喜歡看別人的成就與傑出表現,天天想盡辦法破壞與打壓, 如果不予去除,久而久之,組織裡只剩下一群互相牽制、毫無生產力的螃蟹。
Part 5---- ◆ 土虱的故事 ◆
喜歡釣魚者都曉得,如果把魚釣上來超過個把個小時,放在簍子裡的魚兒往往奄奄一息。 所以擅長釣魚者經常在魚簍裡放一尾土虱,由於土虱生性喜歡攻擊身邊的魚, 魚群必須持續跳、躲、閃以避免其攻擊。因此即使經過數個小時,釣上來的魚還是 活得很新鮮。
組織裡一片和諧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若有人能適當地扮演土虱,刺激組織成員的 生存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只不過魚與土虱的比率一定要抓好,否則反易 弄巧成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我們將這些角色對照在公司的環境中,不難發現有許多的老員工仍耽溺於過去光榮 的歷史,穩定及安逸的環境,讓他們對外在環境的變化渾然不知,最後可能會像 寓言中的「青蛙」一樣,不但因失去競爭力而被淘汰,甚且成為公司沈重的包袱。
儘管公司也有很多經過時間沉殿所延續的優良文化,諸如「長幼有序」、「彬彬有禮」, 或是「我們都是一家人」等等,不過隨著人員的相繼更替,這種優良的傳統逐被淡化, 反是許多不成文的陋規卻流傳了下來。
我就曾經聽說,有些老員工在新同仁面前,會以放大鏡逐條檢視公司的缺失,
使新進同仁對公司喪失信心。
而抱持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來做事,嚴重荼害到公司的生氣。
這種彷若寓言中老猴子的行為,充其量只會阻礙組織的發展與進步,無法創造更新 的價值。
而類似「螃蟹」的行為更是組織中最要不得的文化。 這些人非但無法提攜後進, 甚至還見不得別人的好處,想盡辦法將每位力爭上游的同仁硬拉下來。
久而久之,劣幣驅良幣,最後只留下一群既無胸襟又沒遠見的員工,這是我們
絕對不歡迎的人物。
倒是公司中目前最缺乏有「土虱」性格的員工。 換個角度思考,有這樣橫衝直撞 的人物存在於組織內,如果能為公司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刺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我就非常鼓勵大家提出對公司有幫助的良性建議,相信經過不斷的激盪,一定能使公司充滿活力。
至於「老鷹」的典型,則是告訴我們「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觀點。
當然這也是促使公司進步的方法?
做人不是一樣嗎?有時很怕自己會成為青蛙.... 死了也不自知,唯有時常警惕自己要處於作戰狀態,不然只有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