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

首頁
1

尾頁
   2


別墅

積分: 836


1#
發表於 13-7-13 00:38 |只看該作者
校園欺凌在澳洲其實是老生常談,每隔一段時間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總會將它推進公眾的焦點視野中。今年4月底悉尼一名13歲女生因不堪校園欺凌自殺。 5月澳洲犯罪研究所最新數據顯示,15至19歲的青少年是澳洲的頭號危險人物。 6月澳洲家庭研究學會的研究報告顯示,60%澳洲孩子在過去的一年遭受到包括攻擊行為,辱罵以及被孤立在內的不友好行為。在多元化背景的校園裡,差異與矛盾在所難免,華人父母與子女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對和處理這些愈演愈烈的校園欺凌事件?

13歲女生不堪欺凌自殺

方女士的女兒剛從國內來到悉尼北區一所公立小學就讀學前班,因為英語不好,對環境不熟,課間休息時經常落單,已多次被班上另一名來自另一國家的小女孩欺負,被踢多次。聽到女兒說在學校很不開心,不想上學,方女士感到很難過,也很無助。方女士曾直接找踢人學生的家長理論,但雙方的溝通不歡而散。她嘗試找過老師,但是覺得老師不是特別重視,她開始考慮是否換學校。

伍女士的兒子也是剛來悉尼不久,讀高中的他前段時間被幾名學生圍毆入院治療。伍女士說她兒子身材高大強壯,如果還手不至於被打得這麼厲害。但是兒子不知還手之後是否會被停學或者處分,或者也擔心遭致更嚴重的報復,他在被打中始終沒有還擊。

另一華人家長說她女兒讀6年級時總是被幾名同學嘲笑頭髮顏色和走路姿勢難看,帶的午餐非常噁心等。後來女兒考上其他中學,才結束了這段這位家長稱“令我女兒和我們家庭都覺得是噩夢的日子”。

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澳洲的校園欺凌遠遠讓人更為震驚和痛心。今年4月25日澳新軍團日那天,Asquith Girls's High的8年級學生、年僅13歲的Madeleine Milne因不堪校園欺凌,選擇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成為新州年齡最小的自殺者。她的遭遇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和憤慨。

上月末,澳洲家庭研究學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裡,五分之三的孩子遭受到了“不友好行為”,包括攻擊行為、辱罵以及被孤立。這些欺凌行為包括通過面對面的欺辱、排擠、漠視以及網絡欺凌,如造謠、揭露隱私等。

亞裔學生易成被欺目標

有學校的地方就有欺凌,這是不爭的事實。澳洲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在一起,會自然形成由於差異而造成的矛盾。這種矛盾有來自學生之間的,也有來自家長之間。一些家長們會在孩子們面前表達對其他移民家庭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想法。

華人尤其是新移民,由於體格上、言語上、文化上的差異,一些人相對來說較易成為受欺目標。去年年底,新州紐卡素大學一份調查指出,亞洲和中東的學生成為身體和言語受攻擊的主要目標,根據該校學生聯盟調查,去年發生的160多起暴力襲擊案例,特定文化族群顯現出更高的被攻擊頻率。

新州教育與社區部國際交流項目高級官員、孔子學院澳方院長史雙元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提到一些華人的孩子由於膽小害羞、不合群等原因,易成為受攻擊的目標。

一名亞洲犯罪專家曾表示,根據他的經驗和研究結果,不良青少年團伙襲擊亞裔留學生的案件十分常見,不僅在澳洲,在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本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卻成為孩子痛苦的傷心之地。如何防範、處理欺凌事件成為家長、學生、校方包括整個社會必須重視的話題。 “如果一個孩子每天早上起床所想的事,是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來逃避同學的欺辱,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一位家長說。

新“孟母三遷”只為尋找安全

華人江女士為了兒子在悉尼搬了第三次家,對於她來說,兒子就讀小學的校風的好壞尤其是學生的行為舉止友好與否,是她考慮搬家擇校的最大因素,學術成績排名倒在其次。 “我希望學校是安全的,我的兒子去上學的時候不會擔驚受怕。”江女士對本報記者說:“我兒子和我先生的遭遇告訴我。在澳洲,無論學習成績多好,多麼多才多藝都好,首要的還是生存技能和強有力的人格。鋼琴,象棋,OC班?這些在校園欺凌面前並不能幫助抵抗什麼。成績好,有的人會嫉妒加欺負;成績不好,有的人是笑話加欺負。我相信好的學校能夠給予學生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事實上,鑑於澳洲校園欺凌問題日益嚴重,今年5月底昆州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學家司各特(James Scott)建議,應在My School政府教育官網上對全國各個學校的校園欺凌情況進行排名,一方面能讓家長為孩子做出更好的擇校選擇,另一方面也能給校方施壓,更好管理欺凌問題。

許多本著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環境的目的移民澳洲的華人父母感到不解和憂心忡忡。史雙元教授表示,澳洲學校中青少年的暴力傾向的發生比例與地區、學校類型、所在的社區文化結構和傳統、以及家庭所處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都有一定的聯繫。比如單性別女校青少年暴力事件就比較低,悉尼的富裕地區、精英中學和私校,青少年暴力事件相對較少。這是因為學生比較專心學習與註重自我發展,青少年體內的能量大多轉化為正能量。

悉尼中央警局的馬里西奇指揮官。

自由平等土壤為何頻現欺凌

一個崇尚平等、民主、自由、公正社會的教育制度下為何頻頻發生校園欺凌?還愈演愈烈,這讓許多華人不禁問一個為什麼。

史雙元教授分析,澳洲青少年暴力的問題是全球青少年問題的一部分,當代青少年面臨許多與父輩不同的挑戰和新問題,如就業市場改變、技術革命日新月異、流行文化衝擊、家庭和社會結構改變等,但是澳洲青少年暴力的問題也和澳洲本土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有一定關聯。

史雙元教授認為,於中國的學校相比,澳洲學校中的澳洲青少年暴力的問題更為嚴重一些。而形成的原因是多重性的:農耕民族比較溫和內斂,而海洋民族和游牧民族相對來說都比較激情、冒險和好鬥;澳洲從歷史上就崇拜草莽英雄;當代的文化特別是娛樂文化中的性與暴力成了必不可少的調味品,所接觸的遊戲內容也充滿了暴力,這對當代的青少年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青年人荷爾蒙分泌旺盛、又是處於最迷惘的年代;還有一點,澳洲的文化和價值觀不強調成人的引導和管束,也不強調社會的威懾性管理,突出自我管理,通過失敗來成長,通過挫折來學習,也就是通常所說的“no pains, no gains ”。

新州中文教師協會副會長、Sydney Secondary College的呂崇偉老師認為,在成長過程中,有的學生不清楚或者不理解欺負別人是無法忍受的行為,他們無法正確地認識自身和社會。而有的欺人者自身也曾被欺凌,也是受害者。欺人者在成長過程中,通常通過欺凌這樣的方式去尋找或者彌補自己生活環境中所欠缺的東西,比如關注度、比如權力感等。缺乏什麼就渴望得到什麼。一些欺凌者在不正常、不健康的成長環境中產生不正常的心態。不少犯事的青少年通常是被錯誤的價值觀所誤導,由其個性品質或家庭的特殊生存環境造成,試圖通過襲擊弱勢學生來獲得一種滿足、填補一種欠缺。

悉尼中央警局的馬里西奇(John Maricic)指揮官也同樣提到,一些青少年參與一些嚴重的罪行包括襲擊、搶劫等,這些青少年通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他們的成長環境裡缺乏榜樣,比如父親或者母親,或者來自破碎而缺乏溫暖的家庭。

呂崇偉老師指出,必須還注意到的一點是,澳洲一些地方的家庭暴力現像還是比較嚴重。一些學生就是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中成長,在他們的觀念裡,以暴力對待他人,他們並不一定會覺得內疚、難過或者不妥,因為生存環境就是這樣,所學到的法則就是如此。

此外呂崇偉老師認為欺凌行為的發生和學校的製度也有關係,一個治理有方的學校、一個擁有健康校園文化的學校發生學生暴力行為的可能性較低。有的學校能夠及時制止不合理的欺凌現象,與學生探討,讓學生明白這是無法被接受的行為,團結起來,從而減少欺凌行為的發生。

“刑”不上青少年遭微詞

說起澳洲的教育,許多華人欣賞和憂慮夾雜,覺得它就像雙刃劍。一位家長說:“這裡強調平等,但是有的老師和學校沒有樹立權威,治不了一些搗亂、甚至是有暴力傾向的學生;社會、學校和家庭鼓勵孩子獨立自主,但過了就是管教無力,聽之任之。”

在華人論壇上,一些華人直接表達自己對校園風氣和一些不良青少年的擔憂,更認為這一代的澳洲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認為澳洲社會對青少年的管束過於寬鬆。這種擔憂並非不無道理,今年5月澳洲犯罪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的最新數據顯示,15至19歲的青少年是澳洲的頭號危險人物,暴力犯罪個案在這個年齡組更為常見。而大量的數據和事實已經表明,校園實施欺凌者的行為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和控制,他們日後犯罪可能性的比率相較一般學生更高。

對於一些華人家長認為澳洲法律對青少年來說約束不力、過於放縱的看法,馬里西奇指揮官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並不認同,他承認人們總是期望犯錯的人得到更為嚴厲的處理。但是在現實中,對待青少年犯事的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處置。 “澳洲的《青少年犯罪法》其宗旨是加強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和處理,將青少年往正確的方向指引,回到正確的發展軌道。”他說,“作為一名這樣的青少年的家長,你會更希望得到一些援助,無論它來自警方、法院、其他政府部門或者社區的服務,希望孩子變好,而不是讓他破罐子破摔,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暴力必須管束,暴力製造者必須受到懲罰,這是天經地義的原則。但在如何處罰這一問題上,亞洲國家和澳洲等國家有著巨大的差異。”史雙元教授說,“懲罰究竟能否起到教化的作用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懲罰而產生的畏懼是有的,因為懲罰而向善卻不是一定合理的結果。”對於如何才能更好地遏制校園欺凌的頻發,史雙元教授說:“全社會的進步和社會風氣的淨化是基礎,在這種基礎上,實施合適的懲戒,能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

華人學生要勇於站出來說不

校園並不總是寧靜的,發生傷人傷害的行為,事態較為嚴重涉及刑事的,警方有可能介入。但大多情況下由學校自行解決,而且校方對欺凌者並不會輕易實施停課的懲罰,必須進行一系列的程序,校方也會同時考慮欺凌者的處境與感受。因此華人學生在這多元化的國家裡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家長又如何在這方面更好地引導孩子是一個必鬚麵對的課題。

呂崇偉老師以其在公校任教多年的經驗認為,面對欺凌,首先是要勇敢地對欺凌說不。消極承受傷害、不知所措皆不可取。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以和為貴,通常被欺凌者出於各種考慮選擇沉默,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欺人者的氣焰。澳洲這個國家歷來崇拜強者,不一定是體格強壯高大,還包括性格上的強勢。”呂崇偉老師說,其次要學會尋求幫助,了解求助的渠道。再次,多認識澳洲本地朋友,努力融入他們的圈子。

在這點上,史雙元教授持同樣觀點,融入群體,融入主流文化非常重要。公立學校非常注重反對暴力,每年學校都會嚴格學習兒童保護法。學生的家長應該對此有所了解。在此大環境下,他還認為,華人社區也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通過媒體、通過僑領,表達自己的擔憂和主張。

呂老師建議家長遇見欺凌事件,應直接約見校長或者副校長,如果語言不通,可以尋找能夠溝通的朋友陪同前往;或者學校安排口譯人員協助,安排當事人雙方家長和學生見面,了解情況並進行處理。呂崇偉老師說:“華人家長應多了解澳洲的教育系統及其運作,更好地明白家長的權利所在。如果對處理結果不滿意,還可進一步申訴到更高一級的教育部門。如果家長認為和種族歧視有關,那麼應該上報到學校的反種族歧視辦公室,每所學校都會設置處理該問題的辦公室。”

此外。呂崇偉老師還建議華人家長應該多參與學校的活動,比如志願者活動,了解學校的環境和學生,了解這個主流社會的價值觀。一些家長忙於生計,對學校了解甚微,和子女溝通較少。事實上,越參與,學校也越重視。而華人移民在參與過程中,也能更多地接觸到老師或者其他學生家長,史雙元教授強調孩子應該自己強大起來,有自我保護意識,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史雙元教授還認為,華人社區還可以考慮最終在澳洲形成自己的中英雙語學校,在澳洲認可的課程體系裡,自己辦學,移植亞洲國家的校園文化,培育小氣候,做成榜樣,也為澳洲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馬里西奇指揮官則提醒,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受欺凌者要將事件向父母、老師或者警方反映,這樣各方才能進行早期干預以解決,避免事態嚴重化。同時為人父母者也要留意子女的行為變化,尤其是了解孩子在手機、電腦、iPad上一般與誰交流。


公爵府

積分: 25364


2#
發表於 13-7-13 08:04 |只看該作者

回覆:eehcleun 的帖子

我同事个女都系学校被bully 过。

Birth 15/3: W:4.2kg  L:52cm HC:37.5cm
Day 09: W:4.37kg  L:55.5cm HC:37cm
Day 46: W:7kg L:62m HC40.5cm
Day 82: W:~9.2kg L:~66cm
Day 112: W:~10.4kg


別墅

積分: 836


3#
發表於 13-7-13 10:53 |只看該作者
Mrs.Kangaroo 發表於 13-7-13 08:04
我同事个女都系学校被bully 过。
其實如果 Asian 去左間好多鬼既學校會唔會容易被 bully
相反成績好既學校就機會少D, 首先大家都concentate on their studies, 再者成績好既學校都係多asian, 會唔會呢?


別墅

積分: 836


4#
發表於 13-7-21 20:17 |只看該作者
校園霸凌何時了 男孩磨刀霍霍向女孩

“我要殺了你。”

這句狠話可不是從冷酷無情的犯罪分子口中說出來的,而出自於一名12歲的男孩。據《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的報導,他用一把水果刀抵著一名9歲女孩的喉嚨,而事發地點離他們西悉尼學校還不到100米遠。

當天下午,受害者羅斯(Rose,化名)剛剛離開萊斯布里奇公園公立學校(Lethbridge Park Public Sc​​hool),一群曾霸凌過她的女孩就走過來聲稱羅斯連累了另一個孩童。

羅斯表示,這群女孩把她推搡到了學校籬笆邊上,她掙脫逃跑想要回家時,就在當地經常發生行凶搶劫案的地下通道遇到了帶著水果刀的那個男孩。

羅斯的父母薩曼莎(Samantha)及約翰(John,均為化名)表示,任何小孩子都不應當得到這樣的待遇,特別是小女孩。

他們控訴稱,羅斯在6月份被持刀恐嚇之前已經被許多孩童煩擾了一年半的時間。

發生意外後,羅斯並未返回那間學校,其父母則透露稱,在教育廳拒絕轉學要求之後,他們唯有把她送去免費的天主教小學。

羅斯的父母聲稱他們向警方投訴過,卻被告知無法管制該男孩的家庭。

《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聯繫了德魯伊特山(Mount Druitt)警署,後者隨後要求羅斯家里人提供此次事件正式陳述文件的。據悉,涉事男孩告訴羅斯說:“這是我的朋友(那把刀),我早上就開始藏著它了。”

生性安靜的羅斯表示,當時是一名10歲的男孩和一名路過的大人阻止了涉事男孩繼續行凶。

她的繼父約翰說:“你把孩子送去學校是要​​學習知識的。我在一些真的很糟糕的地區待過,但從來沒有這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

他已經見過該男孩的父母,並警告稱不會袖手旁觀。

約翰告訴他們說:“下次你們的小孩再對我家孩子動手動腳的話,那就不是他們倆之間的事了,是我們要來個了斷。”

羅斯透露稱,頭號女惡霸曾拽著她的頭髮穿過操場。

她說:“我們可能就這麼坐著,她們卻走過來惹是生非。”

羅斯以前會帶午飯去學校,後來就停了,因為會被那群主要是女生的惡霸團體搶走。

薩曼莎表示,在羅斯出事之後,有一群來自同個家庭的男孩還攻擊過她12歲的孩子,就在她家附近。

一名新州教育廳的發言人指出,此次事件發生校園外,而且是放學時間,雖然涉事人員都穿著校服。

他表示,羅斯已接受了心理輔導,而且事發之前她和那名男孩也沒有出過什麼意外。

該發言人說:“萊斯布里奇公園公立學校絕不容忍任何形式的霸凌行為,而且通過諮詢當地社區發展起來的反霸凌行為政策非常強硬。該學校還配備了一名負責學生福利的主管老師。”

德魯伊特山警署的糾緝督察戈達德(Dave Goddard)表示,將有一名受過專業訓練的警官對羅斯進行視頻談話,如果事態發展到要上法庭的話,這段談話也將用作證供,因此羅斯可以不用出庭作證。

他指出,如果事件屬實,涉事男孩可能被控以《青少年罪犯法》(Young Offenders Act)中的罪名,因為他超過10歲了。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