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大宅

積分: 2671


1#
發表於 07-1-25 11:00 |只看該作者

好文分享

不要讓你孩子有天對你說....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供給我優渥的生活,那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

日前在聯合副刊看到一篇讀者投書,作者叫佳佳.內容如下:

有一對父母,他們的小孩大學畢業,上班了,有了收入,所以父母不再給零用錢,

可是入了社會的小孩.用好的吃好的.追流行.錢根本不夠用.結果丟了一句話給父母

"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供給我優渥的生活,那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看了打了個冷顫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父母?

我們要怎樣教我們的孩子愛物惜物?

我今年二十歲,目前因故休學,在一家安親班打工。

安親班鄰近便利商店,孩子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常見包子吃一口就丟,飲料喝半罐就不要.洋芋片才吃兩片,就買一包別的來吃。

這些孩子平常也喜歡偷藏別人的東西開玩笑,愛看人家著急的神情。我曾多次制止,他們卻毫不覺得不妥,甚至腦筋還動到我的火車月票上。

我生活一向儉約,身上很少帶超過五十元。失去月票,我回不了家,只能投宿朋友家.而我怎樣也沒有想到--竟是他們偷拿我的東西!

他們非常聰明,一直等到月票過期了才拿出來還給我。我說,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會寫在聯絡簿上告知家長。這些孩子竟然從錢包掏出兩千元摔在我面前:「小氣鬼,才兩千,賠妳就是了!」

「才」兩千元嗎?我還不到可以老氣橫秋地說「我們那個年代啊……」的年紀,我也沒嘗過貧窮的滋味,但那兩千元也是我辛苦從生活費中儉省下來的,是我半個月的生活費啊!這些孩子竟然可以這麼不屑地從錢包?掏出來摔在我面前!

這讓我想起之前某一次當家教,我看那個孩子家中並非十分富裕,

醫科生的我,時薪是可以索價五百到七百元的,但我只要了時薪三百元。我認真地教他,無奈學生不用心,總是想聊天,不想聽課,後來竟挑明了說:「要不是我媽說,上妳一小時課.給我五百元,我才不想聽妳講這些無聊東西呢!」原來請我當家教,比請他當學生便宜多了!

我不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是否真的很富裕,但他們生活的態度簡直像暴發戶。

這樣對孩子好嗎?父母不能供應孩子一輩子!是不是應教會"孩子節儉".比期望孩子以後能賺大錢.維持闊綽生活,可實際多了。

昨天我在教室的白板上心痛地寫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諺語,但我不認為這不合時代。

教給孩子這個美德,是留給他們一項比萬貫家財還要重要的資產。

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辛苦,便盡量給孩子好日子過的家長"請深思",這樣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許多父母養小孩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凍著、怕他餓著、摔著

...

其實這種過度的保護,只會讓他更低能、更依賴、更不知如何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


複式洋房

積分: 140


2#
發表於 07-1-29 23:03 |只看該作者

Re: 好文分享

謝謝你的分享。
我小時家屬小康,父母十分節儉,每次都限定我們要把飯吃完,並時常給我們看非洲饑民的報道。我明白節檢的好處,但父母時時在餐桌上嘮叨,實在是令人不開胃。
現在女兒有時沒把食物吃完﹐我都不知該堅持,還是讓他有個快樂用餐經驗...


大宅

積分: 1065


3#
發表於 07-1-30 17:32 |只看該作者

Re: 好文分享

我認為要常對小孩說節儉的美德, 我相信是會影響他的觀念的. 因我從小都被媽媽溝節儉的重要性, 她的觀念也影響了我.


大宅

積分: 2671


4#
發表於 07-1-30 23:04 |只看該作者

Re: 好文分享

Weekean,

你女兒還小 現在和她講道理 她也不太懂吧
所以當父母的我們要先以身作則囉


複式洋房

積分: 140


5#
發表於 07-1-31 19:42 |只看該作者

Re: 好文分享

我自認蠻節省的,但是.... 常常沒有把食物吃完...難怪女兒也是如此...哈哈!我先生說, 我的女兒吃飯不能坐定定,也是學到我... 上樑不正,下樑歪,確實有道理!我這個媽媽啊,實在糟透了!


大宅

積分: 2671


6#
發表於 07-2-14 15:54 |只看該作者

Re: 好文分享

看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道出子女長大後 為人父母的失落和孤單
到了某一階段 當父母的總要放手讓她們飛向自己的夢吧
我可以想像當中的不捨和擔憂 可是我們總不能一輩子保護她們啊
這是當父母的所必須經歷和學習的一門功課
與天下的父母共勉之 加油喔


文 / 劉墉

六月二十五號,吃完中飯,我照例躺在沙發上看報,一邊用眼角餘光注意大門,好迎接放學回家的女兒。
但是突然心頭一震,今天不用等女兒了,因為前天我已經把她送進離家三百多哩的集中營。

那不是真的集中營,而是有六十年歷史的「草山(Meadowmount )音樂夏令營」。
每年暑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在那兒魔鬼訓練;
世界頂尖大師伊薩.帕曼(Itzhal Perlman)和馬友友都是那裡出來的。

音樂營占地兩百多英畝,其中散布著由馬廄改裝成的一幢幢宿舍。
屋頂是鐵皮的,由於馬廄原本不高,硬改成兩層,所以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
加上窗子小得出奇,房間又只容轉身,可想而知,夏天大太陽一曬,會有多熱。

更可怕的是營裡的規矩——早上七點舍監就會像「獄卒」般一間間敲門,
不到學生開門出來不停止。

七點半得走到幾百呎外的餐廳吃飯;
八點半準時,必須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開始練琴。
舍監在走廊裡巡查,哪一間沒有傳出琴聲就敲門警告;
再不動,則「記點」;只要被記兩點,週末就禁足。

我實在搞不懂,我那嬌生慣養,自以為是小公主的女兒,為什麼非進去不可。
入營之前,我一次又一次問她,是不是算了。
暑假在家多舒服,何必去受苦,整整七個星期不能回家,
平常不准家人探視,電話不通,連電腦都不准帶,想家都沒法說;
為了缺水,洗澡還限時五分鐘,多可憐哪。
女兒卻想都沒想,就一扭頭:「我要去。」

入營的那天,攝氏三十五度,我偷偷溜進她的房間瞄一眼,就熱得滿身大汗,
出來,我又問她是不是回家算了,她還是扭頭說:「不回家。」
離開的時候,女兒正排隊繳體檢表格,直揮手叫我們走。
我偷偷看她有沒有哭,她居然眼眶都沒紅,還直說好興奮。
上了車,慢慢駛離校園,我一直回頭,
但是那個號稱捨不得爸爸媽媽的寶貝女兒,居然背對著我們。

在美國其實有很多這樣的「集中營」,有音樂的、體育的,也有文學的、科學的。
偏偏「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有那麼多年輕人,想盡辦法進去接受虐待。

從女兒入營這事,我常想「女大不中留」,也「兒大不中留」,當年兒子入哈佛,送他去,我走的時候直掉眼淚,他不是也沒「目送」我離開嗎?

他們那麼無情,是因為離開父母,興奮;還是因為眼前有太多要面對的挑戰,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如同我當年,把家一擱,隻身來了美國。
在機場,連學生都哭,我卻沒掉眼淚 ,因為前面的苦難是我要獨自承擔的,
他們還留在家裡,過平靜的生活,我卻成了漂泊者。

但是為什麼每個年輕人都要漂泊,都夢想做異鄉人,都覺得孤危是一種酷,這是不是一種天生的衝力?
是這衝力,使我們的祖先能由最早的非洲走出來,走到全世界,甚至上了月球,有一天到達火星。
也是這衝力,使一個個王子和公主走出父王的城堡,不理會父母的呼喊,硬是跳上馬,絕塵而去。

我常想:
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為他們做主,他們偏偏不聽。這表示他們有年輕人的想法,還是該稱為叛逆?
一個乖乖牌,父母說什麼是什麼,走大人鋪好的路,接家裡的事業,做個「孝」而且「順」的孩子,是不是就好?

我也常想:
如果我是比爾.蓋茲的爸爸,知道兒子居然大二要從哈佛輟學,我會不會支持他?
如果我是李安的父親,知道兒子居然要去搞電影,我又會不會阻止?
如果我阻止了,還會不會有今天的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和大導演李安。

是不是因為孩子年輕,我們就應該讓他走出去,找他所想找的,讓他們自己去發現;
而不是沒等他找,就把蓋子打開說:「來,這就是你要找的東西。」
兒子小時候,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扮演強權,什麼都幫他安排好。
但是經歷了這麼多年,看了美國的「自由經濟」與民主精神。

我發覺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質、他的優點,以及他走出去自己闖天下、自己去受苦的本能。
最好的教育是讓他們這些長處獲得充分的發揮。

孩子就像車子,如果你從來都在後面推,久了,他即便是一等一的好車,也無法自己發動。
你可以把孩子推上小學的模範生、再推上好的中學、推進一等一的大學,
但是當有一天,他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如果沒有衝力、沒了方向,
好比沒有抵抗力的溫室花朵,如何適應外面的世界?

拖孩子走半輩子的父母,可能會被孩子拖累一輩子!

問題是,我們的一輩子不是孩子的一輩子,我們總有「撒手」的一天。
這兩天,每次走過女兒的房間,看到她的公主床,我都想掉眼淚。

但我知道自己兩呎半的胳臂,已經留不住她人生千萬哩的行程。

我甚至想,如果每個學校都能像草山(Meadowmount)這樣的「集中營」,沒有鐵絲網、不逼孩子進去,孩子們卻都想盡辦法考進去,甘心樂意地接受嚴格的訓練,那該多好!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