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嗜好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侯爵府

積分: 20751


1#
發表於 07-10-4 11:13 |只看該作者

一、它是利用混齡方式將學生異質分組的教育
  誠如史密斯(Smith, 1968:1-2)所言:「無年級為一種教育哲學…以滿足學生間不同的社會、心理、身體的需要,旨在透過一種組織計畫,刪除年級標記
,提倡彈性分組、不斷進步,並允許有意義的個別化教學。」而混齡與異質分組以同時實施為原則,因為只有混齡而不異質分組,將只是打破年級界限的同質混齡編組,學生仍有「等級」之分;如只有異質分組而不混齡,則為一種異質同齡編組,學生間仍有「年級」之別。
 

二、它是以學生學習型態、速率及興趣為基礎的教育
  個體在身心、認知、情意、社會等能力的發展上,與同齡間的差異早已存在,且個體本身在各項能力的表現,並非完全應驗既定的準則。故每一個體均是獨一無二的,應有其獨特的學習形式,有些學生適合自學,有些則適合由教師主導學習。以學生「賽跑」為例,由於學生間的身心發展差異,故即使在同一起點開跑,也會因各人「準備度」互異,而有差距。而無年級教育的目的,在接受每位學生不同的起點,並由學生自定目標,以自己的方式(學習型態、速率、興趣)完成整個學習活動,不與他人競爭或比較。


三、它是無標記、無等級及連續性晉級的教育
  學生在無年級教育情境下,沒有年級的標記,也沒有數據或符號式的評量等級,只要學生「自我調速」(self-pacing),完成其現階段所設定的目標,則
隨時有晉級的機會。在完成個人目標的同時,將與同儕充份地合作學習,以培養其正向的社會行為。在此種學習情境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作負面的批評,也不作等級的分類,而是蒐集學生多種學習成果,作事實性、客觀性的描述報告。並將其結果和自己過去的紀錄作比較,或和自己未來的目標作參照,以重新擬訂自己未來新的學習目標。
 

四、它是課程統整、教師協同的教育
  無年級教育中的課程組織,一向以主題統整的方式將教材作編排,尤其內容以兒童日常生活經驗為主,並注意各科教材的聯絡。尤其在小學時,兒童鮮少使用相同的教材,也無固定的教科書,其課程以學生個別生活經驗為背景,配合學習興趣及需求,組織各種課程教材。除此,在無年級小學裡,打破各年級教師間的藩籬,重新組合,使每位教師發揮所長,以更專業化的協同教學方式負責全校學生的教學工作。


  從以上的意涵中,大略可知無年級教育的中心概念應包括學生「混齡學習」(mixed-age learning)、「異質分組」(hetergenious grouping)、「自我
調速」、「連續晉級」,教師「統整課程」、「質的評鑑」等六項。準此,吾人可歸納出無年級教育的幾項特徵:
 

一、去除年齡分級,改採混齡學習
  無年級學校中,每個學生均無年級的標記,沒有「一年級」、「二年級」的稱呼,而僅有代稱而已,如「A班」、「B班」或「甲班」、「乙班」等稱呼。完全無法從表面得知其年級,因為在班級中有來自各種不同年齡或年級的兒童,而每個人的學習進度各有不同。
 

二、免於程度分派,改行異質分組
  為革除過去只依據學生單一個別能力分組的弊端,改以參照學生所有特質為分組的標的,如興趣、能力、需求、習慣、學習速率、成就動機、成熟度等因素的考量、如此「異質」分組學習的結果,對學生正向的社會行為有積極的意義。
 

三、避免教師主導,改由學生定速
  無年級學校中,一改傳統年級學校教師主導整個學習活動歷程,而由學生肩負起「學什麼、如何學、學多久」的責任,教師只扮演顧問的角色。故可培養學生負責、自由學習的使命感,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防制經驗分割,改倡課程統整
  部分學習的總合,並不等於完整的學習。在無年級學校裡,一改過去將課程細分,而以兒童的日常生活經驗為範圍,抽繹出其中的相關「主題」,輔以各種課程教材,統整各科相關內容。
 

五、預防留級弊端,改用連續晉級
  為改革過去以成績高低作為是否晉級的依據,無年級學校首先主張廢除留級的規定,並將學習步驟按個別差異作適當調整。師生共擬各科學習目標,只要能達成某科目標,該科不限一年晉級一次。故小學六年當中,國語科可能四年即可完成,數學科可能要五年才能完成,修習時間長短端視個體學習能力而定。
 

六、廢除等級評量,改以質的評鑑
  傳統年級教育的評量方式,常概括性地以某種符號或等第來標示個人的學習成果,無形中將學生予以好壞分類。不僅造成家長對評鑑結果的模糊性,也形成學習者處處計較分數的狹隘心態。故無年級學校的評量工作,著眼整個學習過程,利用「軼事紀錄」、「觀察表」、「作品展示」、「訪談」等多元資訊,來評鑑學生的學習成果。
 

參、無年級教育的理論基礎


  無年級教育的實際措施,源自其理論基礎,舉凡學校組織結構、教學方法、課程組織、環境佈置等,均有其立論依據。茲將其理論基礎分述如下(Goodlad
& Anderson, 1987;Kentuke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2):


一、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每個人會以自己的方式建構事實,所以「知」是一件反應情境的主動過程。皮氏認為課程應與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相配合,不主張發展相同學習速率和製造相同學習效果的兒童。其理論建議教師自行設計課程,並為兒童布置豐富的學習情境。由於兒童實際年齡和發展年齡僅有粗略的重疊,又因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的影響,兒童到達某一成熟階段的時間、程度互異。故統一進度及教材的年級教學恐致效果不佳,唯有改變學生分組方式,並對不同發展階段兒童,施以適切材料及進度,將可舒緩兒童因發展差異所造成的壓力。
 

二、腦部教育論(Brain-based Education)
  一個正常的兒童,其左右半腦均應獲得充份的發展才行。在學校教育中,除訓練學生讀、寫、算外,更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一般年級小學中,學習的範疇常囿於數理、語文等科目,學習的方法常限於記憶、背誦等技巧,而較忽略以學生操作為導向的學習活動,如實驗、戲劇表演、藝術等活動。
 

三、思考技能發展論(Thinking Skill Development)
  思考是憑記憶與想像以處理抽象事物,從而理解其意義的心理歷程(張春興,1994:322)。其中包括「智能歷程」、「心理歷程」和「認知策略」等三要
素,而與高層次思考技能有關的要素為「認知策略」的應用,其亦對創造性思考的培養有密切的相關。故在教室情境中,應建立良好的教室氣氛,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並善用思考發問技巧,增加師生及同儕的互動,以增進瞭解彼此的思考歷程。
 

四、個別差異論(Individual Differences)
  個體由於先天遺傳、成熟與後天環境、學習的影響,致使同齡個體間差異明顯存在。其差異可能包含「質」和「量」的成份:前者包括學習內在動機、興趣、學習意願、智力等內隱因素的程度變易;後者包含學習成就的高低、良好行為的多寡等外顯行為結果數量的增減。故無年級教育中,特別重視個體間差異的事實,在課程、教學、班級組織上,均作大幅的調節,以適應不同的個體。
 

五、連續性晉級論(Continuous Pupil Progress)
  連續晉級論源於「教育機會均等」理論,其目的在於提升每位兒童的潛能,並作最佳的成長與發展,使其達成國家教育目標。其亦重視個體差異的多樣性,以符應個體內及個體間差異的事實;其確認個體間在認知歷程上的不同,故教學方式宜針對個別需要作適度的調配,使學習活動多樣化。另因學習個別化的要求,遂須按個人能力擬定不同的標準,迨其達成既定的目標,即可向上提升一級。
 

肆、無年級教育在國民小學的實際應用


男爵府

積分: 6809


2#
發表於 07-10-5 19:31 |只看該作者
~~thanks~~


公爵府

積分: 29736


3#
發表於 07-10-5 23:45 |只看該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珍珠宮

積分: 43543


4#
發表於 07-10-5 23:49 |只看該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首頁
1

尾頁

跳至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