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國際家庭日,平機會主席周一嶽在報章撰文,探討家庭的意義,同時寄語家長放眼多元的世界,避免負面地標籤其他不同模式的家庭,呼籲「尊重各人建立家庭的權利,並享有家庭的溫暖及關懷」。
本週日有曾經反對「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的維護家庭聯盟,以另一名義,藉國際家庭日20週年發起巡遊,稱要維護「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婚姻制度,以「男女建一家 孩子有爸媽」等為口號。
周一嶽昨日在《明報》刊登題為「萬家溫馨 以愛傳承」文章中,就以自己97歲的慈母最近辭世一事,感慨「幸福並非必然」,包括有人經歷破碎婚姻、來自單親家庭、父母早逝、與配偶、父母、手足以至子女不和、因性取向和性別認同而與家人決裂等,從而指出每個人「一樣也應有幸福的權利」,擁有最終的安樂窩。
他在文中又不點名指,近日在不同場合都聽到有關維護傳統家庭的言論,當中所謂傳統家庭就是以一夫一妻婚姻為基礎,「有爸爸、有媽媽、有孩子」的家庭。不過,周一嶽質疑,即使結構「不完整」的家庭,並不一定缺乏愛與關懷;相反表面上結構完整的家庭,若家人欠缺溝通關懷或關係惡劣,又是否算是「幸福的家庭」。
作為一位父親,我十分明白父母愛護子女的心,總冀盼他們成才,走上一帆風順的道路。但在教育子女的同時,我們亦應鼓勵他們放眼這個多元的世界,讓他們明白除了傳統家庭以外,亦存在各種不同模式的家庭,並協助他們建立一份同理心,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價值及選擇。世界漸趨一體,我們的下一代實在不能避免要與世界接軌。而其他不少先進國家,在這方面已採取多元共融的態度。
(周一嶽)
他以單親家庭和家中有殘疾孩子的家庭作為例子,指出即使有障礙的家庭,都不應蒙受不必要的羞恥和罪疚感,亦不應被負面標籤:
以前曾聽說過,有些家中有殘疾孩子的父母,被鄰居竊竊私語,說他們是前世作孽才禍延後代。幸好這種荒謬的思想現已被大多數人摒棄。但是,目前社會上仍有離婚女性不敢參與教會聚會,怕被指沒盡力維繫婚姻,令家庭支離破碎;亦有單親爸爸怕孩子被人譏笑,教孩子說謊隱瞞父母離異的真相。此外,有父母因為不接受子女的性傾向及性別認同,而與子女斷絕關係。即使有些父母不忍離棄子女,亦不免自責及自怨自艾,恐怕子女被別人歧視,也害怕其家庭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
這些家庭皆懼怕社會的負面標籤,而蒙受不必要的羞恥和罪疚感。他們難以面對和接受自己,甚至選擇消極或偏激地度過一生。事實上,對於這些家庭,社會應給予支援,在教育、就業、育兒、人際溝通以及治療等各方面提供協助,並改變他們負面的思想,助他們跨過障礙。
(周一嶽)
周一嶽藉此寄語家長們,尊重不同人士尊重不同的價值取向以至家庭模式:
活在21世紀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每天面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階層,我們理應以開明的態度,尊重不同的價值取向以至家庭模式。若我們堅持只有「有父親、有母親、有孩子」的家庭才算是圓滿的家庭模式,無疑是將其他形式的家庭,包括單親家庭排斥於社會以外。
(周一嶽)
主場報道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