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師也說,在香港教書,那團火很容易熄滅,對呂校長亦然,更令當年只得41歲的她決定提早退休。她曾任教基督堂幼稚園、弘志幼稚園等家長眼中的名校,回想在名校工作的日子,與其說是教育,其實更像一盤生意。幼稚園教育並不包括在本地免費教育內,因此要營運學校,學費佔着重要一環;而她收到的指令是「一個(學生)都不能少」。因此,為了籠絡家長,令「老闆」滿意,她每天大部分時間也花在教書以外的工作﹕撰寫學生進度報告,向家長分析、匯報,例如學生說了一句﹕The fish is dancing in the water,從中能看出學生運用想像力,用了動詞代表語言能力提升了;還有一連串必須以純正英語及北京腔普通話進行的講座,亦要精益求精,甚至睡覺時突然想起要多加一項說明於簡報表中,她便會從牀頭抓來一張紙巾,揉成紙球扔在地上,提醒自己翌日早上補回,「最初也會起牀處理,但這樣真的無法睡」,結果翌日整地都是紙球,比患上感冒還要壯烈。
她打趣道,孩子都不知道太空幾時才可以接觸到,與其學串寫astronaut,不如先學社交。她有一個印尼籍女學生,上學前未上過街,剛開始上學時,每天都哭,不吃東西,不上廁所,眾人都說她未適合上學,質疑她收錯學生,但呂麗紅堅持不放棄,經常陪在她身旁,給她安全感;採訪當日,女生慢慢走近陌生的記者身旁,還會微笑,呂校長激動地說﹕「她從前不會的!」在其他人眼中,女生仍比同齡小朋友落後,但校長說,每個學生都有個別性,只需與自己比較﹕「孩子學會與人溝通,建立健康人格,學習知識有多難呢?在講求終身學習的社會裏,怎會遲?」校長說,那女生足足哭了兩個月,「的確花了很多時間,否則什麼叫好的教育?」而這些是需要分析「The fish is dancing in the water」的老師,無法提供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