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財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大宅

積分: 1209

認識瑞士牛牛第二回


1#
發表於 09-3-20 10:10 |只看該作者
多巴胺主導投資決定? 信報研究部


有多少投資者重複犯了以下錯誤?96/97年買樓『長揸』,99年買科網股『長揸』,06年買歐美藍籌銀行股『長揸』……,事後孔明,一眾投資者才發覺當時的確愚不可及。然而,回顧歷史,金融世界根本就是一部不停上演荒謬劇的史書,十七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十八世紀英國的南海泡沬,人們失去理智地投入這兩個特大的金融泡沬,為什麼我們一直沒有從歷史汲取教訓,答案原來是人腦的先天問題。
從打老虎到投資心理劍橋大學最近由克拉克教授(Luke Clark)領導進行一項研究,由十五位自願參與者玩老虎機(slot machine),每當齒輪停下來而圖案排列相差一行中獎的時候,參與者當然一無所得而感到不愉快,但有趣的是,這種「差少少中獎」(near-misses)的情況卻激起了參與者要再博下去的衝動,而實驗證明,一部老虎機調校至多些出現「差少少中獎」會吸引賭客花更長時間「打老虎」。
學者又在室內以電腦模擬老虎機讓參與者做實驗,並安裝儀器掃瞄十五名參與者的腦部反應,結果發現,即使與電腦對賭並沒有彩金,但在「差少少中獎」時,腦部多巴胺(dopamine,在機體內引起遞質作用的化學物質)的作用同樣會使人興奮並且渴望繼續嘗試,以為下一次即會中獎的感覺。
病態賭徒成因克拉克教授分析,賭博不同於一些經過長期訓練便可以成功的技能(譬如打高爾夫球),「差少少中獎」在老虎機只是隨機出現,並不保證再次嘗試便達到或更接近目標,但腦部的反應卻令賭客以為這次幾乎贏錢,再試一次便會真正中獎,而病態賭徒在賭場「磨爛蓆」就是這個原因。
克拉克教授指出,重要的是,十五位參與實驗的都不是經常賭博或者是病態賭徒,證明了這是在「差少少中獎」時腦部的常態反應。
將偶發事件規律化老虎機的實驗揭露我們應付不了隨機出現的問題,只會把一些偶發事件自以為是地規律化,以為同樣事件將來會重複發生。然而,財經市場經常劇烈波動,危險的是人腦的運作令我們一廂情願以為可以找到一些重複規律,Baylor醫學院教授Montague最近研究證實,不受我們控制的多巴胺系統如何引導我們墮入股市泡沬。Montague給參與實驗者每人100元,並提供一些股市「最新」資料,然後要他們隨意投資。各人買入股票後都緊張地留意股價的升跌,Montague要求他們做二十次買賣,並讓他們保留每次的利潤。Montague做了一點「手腳」的是,他並不是模擬某段日子的股市走勢,而是用1929年的道指、1986年的日經指數以及1998年的納斯特指數的數字讓參與者買賣,Montague認為,這樣才可以測試投資者在面對經濟泡沬和股市崩圍時腦部的真實反應。
Montague在以上實驗發現,腦部多巴胺活躍的分泌支配了投資者在市況「看似隨機」波動時的投資決定。其中一個參與者有一次準備以百分之十資產入市,數目其實並不大,幸運地他買入後大市立即急升,Montague這時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多巴胺的作用令該參與者認定剛剛上升的大市會有一些重複的上升規律,這會使多巴胺的分泌產生一個逐步升級反饋(escalating feedback loop)的現象,他於是不斷加碼買入。
Montague由此推斷,多巴胺對人腦的影響是造成經濟泡沬的其中一個因素。他解析,在大牛市期間贏錢很容易,投資者自然而然會增加投入資金以期獲取更大回報,貪心的腦袋會以為已把股市拆解了。但到泡沬開始浮現而投資者仍不以為然的時候,泡沬爆破便是遲早問題。
基因影響人類經濟行為多巴胺不只誘人染上賭癮,也會令人為了追求較佳投資回報而願意冒較高風險。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財經副教授Camelia Kuhnen和心理學副教授Joan Chiao合作進行一項研究,Kuhnen表示,這是第一次有關血清素(serotonin,具神經介質作用的腦部化學物質)傳遞(transporter)基因和多巴胺感受(receptor)基因對人們接受投資風險程度的實驗,以及基因結構與人的經濟行為關係的研究。他們一共找來六十五位平均年齡二十二歲的男女參加實驗,以電腦設計兩種投資項目給參加者選擇,其中一項沒有風險,回報率約3%;另一項則有風險,回報率高達20%但也會損失10%,參加者要直到完成全部九十六次選擇才被告知投資成績。
受兩種基因(5-HTTLPR和DRD4)調節分泌的多巴胺和血清素(serotonin)影響了人類的情緒,包括焦慮、上癮以至冒風險的投資決定。Kuhnen和Chiao發現基因(5-HTTLPR s/s allele)攜帶者比s/l或l/l基因攜帶者少28%願意冒投資風險,而DRD4七組偶對基因攜帶者比沒有這類基因的人多25%冒險精神。這些發現證明了基因對人類的經濟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
實驗證明基因結構會影響人的投資決定,雖然Kuhnen審慎地表示,需要作更多研究才可以進一步了解複雜的先天因素如何影響人們經濟方面的行為;但Chiao指出,即使少數人先天有冒風險的傾向,對社會也可以產生很大影響,正如這場金融危機,就是因為眾多大機構中的少數人冒太大風險而造成。
Kuhnen也補充說,投資者或交易員的冒險行為,可能與他們的投資經驗以及本身的基因結構有關。Kuhnen的結論或者可以部份解釋了1995年令英國逾百年歷史的投資銀行霸菱一夕之間倒閉的「神奇小子」利森,以及去年初令法國法興銀行損失39億歐羅的交易員Jerome Kerviel 為什麼會作出冒大風險的決定。資料來源:Genetic 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Risk Taking, Camelia M. Kuhnen & Joan Y. Chiao
操控錯覺心理其實,個人經驗也不可信,在心理學上有所謂操控的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Ellen Langer指出,人們每每有錯覺以為可以掌握到一個行為的結果,例如在賭場玩西洋骰(craps),如果需要大點數才贏錢,他們會較用力擲出骰子,相反如果要小點數贏錢,他們便把骰子輕輕擲出,以為這樣就會控制得到他們需要的結果。操控的錯覺也會令人根據過往隨機出現的事件,以為未來會重複發生。
以上關於基因、多巴胺、血清素以至操控的錯覺的研究結果令投資者不免感到沮喪,原來人類天生注定是投資失敗者(hard-wired to fail),然而,換一個角度看,不少創新發明例如飛機都是基於人類的冒險精神,人類就是憑這股精神才不斷進步。況且,各地學者還在努力不懈進行相關科學研究,說不定很快會找到克服先天弱點的投資方法。
策劃 信報研究部
撰文 徐天任
什麼是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C6H3(OH)2-CH2-CH2-NH2) 是一種腦內分泌,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它正式的化學名稱為4-(2-乙胺基)苯-1,2-二酚,簡稱「DA」。阿爾維德·卡爾森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使他贏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愛情其實就是腦裏產生大量多巴胺作用的結果。所以,吸煙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癮者感到開心及興奮。根據研究所得,多巴胺能夠治療抑鬱症;而多巴胺不足則會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嚴重會令病人的手腳不自主地震動或導致柏金遜症。最近,有科學家研究出多巴胺可以有助進一步醫治柏金遜症。治療方法在於恢復腦內多巴胺的水平及控制病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馬多夫騙案無用的教訓 信報研究部


隨着納斯特交易所前主席馬多夫在3月13日俯首承認所有十一項控罪,震驚投資界的現代「龐茲」650億美元騙案應該告一段落,只待法院在6月16日如何宣判,但《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作者麻省理工行為經濟學教授艾瑞利(Dan Ariely)從他專長的「非理性」角度觀察,擔心投資者在馬多夫事件會汲取一些「無用的教訓」(non-useful lessons)。
過份地分散投資首先,艾瑞利指出,投資者或基金今後不僅分散投資於股票、債券、現金等不同項目,而且會光顧多個投資顧問.以防遇到另一個馬多夫,將資本假設一百萬元分給四個投資顧問,然後再分配投資股票、債券、現金等。
艾瑞利認為,投資者將資產一再分拆的行為是過猶不及,在學術上名為「可茲識別受害者效應」(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現實例子是人們會過分誇大鯊魚襲擊的危險,卻低估了不戴頭盔騎單車的危險。人們對馬多夫醜聞的教訓將會導致過份地分散投資。
其次,艾瑞利估計投資者會開始全神灌注搜尋類似馬多夫欺詐行為的其他爛蘋果,但忽略了一些不那麼嚴重的欺騙手段,他實驗發現,例如有幾個騙徒每次騙去你三幾十元,到最後你損失了一百元,但如果有多個騙子每次只「呃」你五元,累積起來你會損失了幾千元。
提防大騙子忽略了小偷艾瑞利不客氣地指出,馬多夫相對「良好」的銀行家只是一個「小」騙子而已。人們太專注於提防一次過騙去大筆金錢的爛蘋果,卻沒有警覺身邊一些不誠實行為(譬如給親信較高薪金、輕微改動財政報告以及在按揭條款做少少手腳等)的嚴重的長期後果。
艾瑞利做了一個類似馬多夫騙局如何令人取信的實驗,他在一個講座提出多條難題叫參與者討論解答。艾瑞利請來一位演員扮作參與講座,這位演員在研討甫開始便走上講台謊稱已知道了全部答案。艾瑞利觀察到一個現象,當這位明星穿着一件本校的T-恤,校內學生對他的說話深信不疑,相反,當他穿着其他學院的T-恤,他的獲信任程度便下降了。
對較輕欺詐行為心安理得艾瑞利分析,馬多夫事件第三個「無用的教訓」是人們為可接受欺騙程度重新定義。透過實驗,艾瑞利發現人們較易相信圈內或自己認識的人的謊言,由此引伸,在圈內行騙會更容易成功。
馬多夫的名氣在金融界幾乎無人不識,墮入他的「龐茲」騙局的也就大部分都是投資圈內人士,艾瑞利警告,投資界可能不少人跟隨馬多夫的路線,而且有馬多夫這個極端震撼的例子,他們對較輕的欺詐行為甚至不會感到良心不安。
名人效應最後,Stanley Migram在1974年做了一個著名的人們崇拜權威人士的心理實驗。他的論文揭示了人在面對權威時,其行為的最大扭曲會是怎樣,答案是有如遭受 450 volt 電擊.!
試想在金融市塲中,每天有多少「權威人物」,畢非特,索羅斯,乜東,物叔………。每名投資者在自覺與非自覺下 被影響了多少?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以前的馬多夫是權威人物………。
Kindness is like a key,which rusts if we put it aside.Use it frequently not only could help others but also could help ourselves.

首頁
1

尾頁

跳至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