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3


大宅

積分: 1834


1#
發表於 18-8-13 21:45 |只看該作者
轉貼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很多快樂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時,別人對我們的稱讚;或是當生活安定,看著孩子一天天 長大成人時,也會覺得很滿足、很幸福。無論在家庭、事業或社會環境上,我們都會有許多快樂的想法或感受。生活中這些快樂的感受,的確不容否認,但如果仔細 深究,卻不難發現,我們的生命其實是苦樂交錯的,而且苦多樂少。
  
  時常我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其實是忍受痛苦後的結果,而快樂本身, 最後也會變成痛苦的原因。所以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樂」是「苦」的開始,通常也是「苦」的結果。例如辛辛苦苦工作、賺錢,努力了好長一段日子之後,再拿賺 到的錢去吃喝玩樂,雖然享受到歡樂,時間卻很短暫。而且如果過度地享樂,就像自己沒有錢而向別人借錢一樣,欠了債就要還債,這就是一種苦。這又像是做了犯 法或是對不起別人的事,雖然一時之間可以享受一些便利,覺得很快樂,但是到最後卻要連本帶利償還,這時候就苦不堪言了。
  
  佛法認 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充滿「苦」的環境,「樂」和「苦」是一體的,人間的歡樂僅是片段、偶爾、短暫地存在,而苦卻如影隨形。所以,當在這個苦的世界之 中有一點樂的感受時,千萬不要以為這就是永久的、可靠的。佛法進一步認為,既然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苦的,所以不妨多體認苦、勇於受苦,這樣反而苦的比較 少。如果只是享樂、享福,福享盡了之後,受的苦會更多。所以佛教有一種修行方法,就是「觀受是苦」。
  
  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如果想要生活得更自在、安樂,就必須做到兩個基本原則:「少欲」、「知足」。唯有少欲知足,我們才不會如飢似渴地追求各式各樣的欲望,也才不會怨天尤人,埋怨外在的環境總是不如人意。
  
  但是少欲知足的意義,並不是要我們放棄現實的生活。雖然自己要做到少欲知足,對他人仍然要努力的付出,奉獻我們所有的智慧和能力。為了對別人付出,就要盡量成長自己,不僅要使身體健康、智慧增長,同時也要增強幫助別人的慈悲心。
  
  一個擁有幫助別人慈悲心的人,就不會太過於重視自我欲望的滿足,才能做到少欲知足,而擁有真正的快樂。



聖嚴法師文章


侯爵府

積分: 22543


2#
發表於 18-8-13 22:21 |只看該作者
講得好


用戶要求終止服務

積分: 346556

HiPP勳章(2) HiPP勳章(1) 2018父親節勳章 2018母親節勳章 2018復活節勳章 畀面勳章 開心吸收勳章


3#
發表於 18-8-13 22:23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謝謝分享


寶石宮

積分: 292191

母親節2025勳章 2025勳章 2025勳章蛇年勳章 2023年兔年勳章


4#
發表於 18-8-13 22:45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謝謝分享


首頁
1

尾頁

跳至